首頁

明儒學案 - 413 / 462
中國哲學類 / 黃宗羲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明儒學案

第413頁 / 共462頁。

仁人心即本體,義人路即工夫。故舍其路而不由,便是放其心而不知求。章本清曰:「世之求心者,止欲守其默照之體,存其圓虛之神,好靜惡動,而于日用間親疏厚薄,是非可否,一切失其宰制化裁之宜,縱使恩怨平等,而于親親仁民愛物混然無別,謂之為仁可乎?謂為心不放可乎?」可見由義正以居仁,充類至義之盡,即所以為仁之至也。

面孔上常要有血。


  

只看當下一念,稍任耳目,役聰明,不從天命赫赫中流出,便不是戒慎不睹,恐懼不聞。雖如此密修,這一念發來,稍浮不隱,稍粗不微,稍二三不一路,亦無獨可慎,而萬有之檽柄,卒難湊手。只要安頓這一個形軀之身在好處,早已不是士的路頭了。故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

近有石經《大學》,虞山瞿元立考辨至為精核,其為偽造之書無疑。而管登之崛強不服,真所謂師不必賢於弟子。

禮生自仁,如枝生自根,若以禮為仁,如以枝為根,便與復義無交涉。

放其心,謂失其仁義之良心也。是個仁義之心,即常游于千里之外,正謂之存,不謂之放。不然,即常歛于徑寸之內,正謂之放,不謂之存。

硜硜然小人哉!為庶民百姓等,以分位言,謂之小人。如庶民百姓而信果,硜硜然庶民百姓哉,亦可以稱士。若今之從政者,寧不軒然以大人君子自命,求小人之信果反無有,不可以其分位而算之為士。

乍見怵惕,喍蹴,弗屑,弗受,此人人之真心,非誠而何?這點真心,分分明明,當怵惕自怵惕,當羞惡自羞惡,一毫瞞昧他不得,互混他不得,非明而何?自誠明謂之性,謂此,他無謂也。就這分分明明,一點真心,擴充以滿其量,何人不做至誠至聖?自明誠謂之教,謂此,他無謂也。

有性無教,有天無人,如穀不苗,如苗不秀,如秀不實。不是有一般天道,又有一般人道,有一般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之聖人,又有一般擇善而固執之賢人。如無人道之擇執,其所中所得,不過電光石火之消息,天道且茫如,而惟聖罔念立狂矣。

孟子據才以論性,人所為才,既兼三才,又露萬物,人無有不才,才無有不善。以體謂之才性,以用謂之才情。以各盡其才,各成其才。其全謂之才德、才賢、才品、才能,其偏亦謂之才質、才氣、才智、才技、才調,並無有不可為善之才。

告子不知有所謂才,故其論性,或等之鯁直之杞柳,或比之無定之湍水,或以為不過食色,而夷之物慾之中,或並欲掃除仁義,而空之天理之外,但知生之謂性,而不知成之為性,即同人道于犬牛,而有所弗顧。孟子辭而闢之,與孔子繼善成性之旨,一綫不移。宋儒小異,或遂認才稟於氣,又另認有一個氣質之性,安知不隳必為堯、舜之志?此憂世君子不容不辨。

周子《太極圖說》,于孔子「易有太極」之旨,微差一綫。程、張「氣質之性」之說,于孟子「性善」之旨,亦差一綫。韓子謂軻之死,不得其傳,亦千古眼也。

率從誠始,修從明始。自誠明,人人本體之明,故曰性;自明誠,人人工夫之誠,故曰教。

愚不肖可與知能行,見在都有下手處,及其至而聖人不知不能,到底都無歇手處。

習性,習慣成自然,以習為性,原非性也。氣質之性,一向使氣任質慣了,誤認以為性,原非性也。

孔子四十而不惑,心理一。孟子四十不動心,心氣一。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不特氣壹動志為動心,志壹動氣亦總是動心。清明在躬,志氣如神,心氣工夫一體成,天君泰然,百體從令,氣動即心動也。

生知之生字,人人本體,學知之學字,人人工夫。謂生自足而無待於學,古來無如此聖人。

鋪天徹地,橫來豎去,無非天命散見流行,即此是性,別無性也。孟子「莫非命也,順受其正」,譬如親造子命,喜怒惟親,而喜不忘,怒不怨,則子之順受其正。君造臣命,進退惟君,而進之禮,退以義,則臣之順受其正。天造人命,順逆惟天,生死惟天,興廢修短惟天,而修身以俟,則人之順受其正。


  
天無妄命,即氣數,即義理,無氣數之非義理,《中庸》天命之謂性,亦如此。

道之廢行皆命,譬時之晝夜皆天,要有行無廢,是有晝而無夜也。只晝?也是這個天,而處晝底道理不同於夜,夜?也是這個天,而處夜底道理不同於晝。晝應有為,宵應有得,日出宜作,向晦宜息。今或晝?要做夜?事,夜?要做晝?事,小人不知天命者,便如此。

《中庸》其為物不貳,哀公問仁人不過乎物,孝子不過乎物,天地人物總為一物。即物即理,《大學》格物,不消物上又生枝節,而添出理。

只是這個身子,頓放得下,是謂克己;提掇得起,又謂由己。

太極性也,兩儀質也,形色天性,聖人踐形。性質合而為道也,性質略有纖毫罅縫,斯謂之離。子思發明率性修道兩項工夫,一在耳目 聞上,較勘離與不離,一在心術隱微上,較勘離與不離,到渾融合一而獨體露,斯即情即性,即吾身,即天地萬物,即中和,即位育。

故者以利為本,小之無以利用出入,大之無以利天下,遠之無以利萬世。這故亦死粒已耳。學重溫故,一粒化成千百粒,五穀熟,民人育,是為孟子以利為本大旨。

求在我者,天不在心外求,命不在身外者。求在外求,求天於心之外,求命于身之外。

隱微二字,朱子訓作幾字,本《易傳》知幾,《孟子》幾希來。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