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儒學案 - 197 / 462
中國哲學類 / 黃宗羲 / 本書目錄
  

明儒學案

第197頁 / 共462頁。

 大小:

 第197頁

朗讀:

自然之苗裔,必欲從端倪上、苗裔上擴充,充不去矣。」曰:「何為充不去?」曰:“事物之感於我者何常,而善端之發見於感應者非一。乍見孺子入井,勃然惻隱,良矣,是心之發,石火電光,一過即化,豈復留滯記憶以為後來張本耶?繼此而有王公高軒之過,恭敬之心生矣,當是時非可哀也,豈容復擴充惻隱以待此大賓耶?已而王公以 蹴之食加我,羞惡之心生矣,當是時亦非可哀也,豈容復擴充惻隱以應此可羞之感耶?藉令見聾瞽,吾哀其不成人,見孤獨,吾哀其無告,雖與入井之哀同一機括,畢竟是隨感而見,前念後念,不相照應,豈嘗思曰『吾前日哀入井矣,今當擴充入井之哀以哀此輩』耶?必擴充入井之哀,而後能哀後來之可哀,勞甚矣!狹亦甚矣!性體發用,不如是矣!」

四端之發,固自有性根在也。吾養吾性,隨在皆至善之流行矣。曰:「然則性何如而養乎?”曰:“孟子道性善,指天命之體言也。天命之性,無聲無臭,從何處下手?只用得一個養字,即止至善之止字,即成性存存之存字是也。


  

養而無害,順性而動,達之天下,見可哀而惻隱,見可恥而羞惡,見長上而恭敬,見賢否而是是非非,毫髮不爽。所謂從止發慮,無往而非不慮之良知矣。良知上豈容更加擴充?加擴充,便是慮而後知,知非良矣。」

天地人物,原是一個主腦生來,原是一體而分,故曰:「天地人物皆己也。」人己如何分析得?是故立不獨立。與人俱立,達不獨達,與人皆達,視人猶己,視己猶人,渾然一個仁體,程子所謂「認得為己,何所不至」是也。若曰:「己立己達後,方能了得天地萬物。

吾未立何暇立人?吾未達何暇達人?」即此便是自私自利,隔藩籬而分爾我,與天地萬物間隔不相關接,便不仁矣。所謂「若不為己,自與己不相干」是也。

默識,正識認之識。仲弓問仁,夫子告之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義備矣!又必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本無賓,本無祭,如見如承者,何事?子張問行,夫子告之以「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其可行矣!又必曰:「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無言無行,忠信篤敬亦何有?此正所謂「默而識之」的消息也,「止於至善」之脈絡也。學問有這一步,纔入微,纔知本,纔上達天德。陽明先生見山中一老叟,自雲做「言忠信行篤敬」工夫三十九年。此其人亦可尚矣,只此默識一步,未之知耳。

問致中和致字,曰:「天命之性,不可睹聞,此喜怒哀樂之所以為根者也。本目未發,渾然至善,故謂之『中』。君子於此乎戒慎恐懼工夫,都從性根上用,是曰『致中』。喜怒哀樂發皆中節,此順性而動,其流行恰當主腦,適相吻合而無所乖戾,故謂之『和』。

君子亦順性之自然,率之而已矣,率之則道在矣,是曰『致和』。致字須如此看,若從念上與事為上去致,恐去天命之性尚遠。」

心者性之發靈,是活物,是用神。帝王用之以保民,桀、紂用之以縱慾,宿儒用之以博聞強記,舉子用之以弄巧趨新,儀、秦用之以縱橫捭闔,仙家用之呼吸長生,佛氏用之灰心槁性,農工醫卜各有所用。《大學》教人收攝此心,歸止至善,亦臨亦保,如見如承,直用他歸根覆命,庶源潔而流自清,根深而葉自茂,德無不明,民無不親,天德王道,一以貫之,此復性之宗。

知本同參 井天萃測 南海韋憲文純顯着

泉翁云:「物至而後義生,義生而後知有所措。夫知有所措而後格之,則未履其物,不必豫格之也。」與吾師「所格只當機之物」頗合。

俗儒求知于外者也,文成求知於內者也,學不同而所主同於知也。見羅先生之學,攝知歸止,故其言曰:「用知以入止,則所云知者,原是止之用神;主知以求致,則所云致者,恐非善之歸宿。是以止自淺而入深,則有定靜安慮之異;修由內而及外,則有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分。」

意為心之運用,則統之於心,尚未發之於情。緒山謂「知為意之體」者,亦謂意為已發,故不得不以知為體,所以未妥。

唐仁卿信石經《大學》,謂「置知止能得於格物之前」,似乎先深而後淺,殆不知聖學之止為入竅,修為工夫也。謂「儒者學問思辨之功,無所容於八目之內」,殆不知止惟一法,修有多方,萬物皆備,格其當機之旨也。謂「物有本末一條,次致知在格物之下」,以釋格物,殆不知此條教人以知止之法,是混止而為修也。


  
近代之流弊,既專於知覺上用功,而不知以知歸止。仁卿之矯偏,又專於法象上安命,而不知以止求修。此學未嘗不貴虛,未嘗不貴寂,只以修身為本,一切皆為實體。未嘗不致知,未嘗不格物,只以修身為本,一切皆為實功。

知本不言內外,自是內外合一之體,知止不言動靜,自有動靜合一之妙。談止修之法,以為異說之防,莫過於此。

知本同參 日新蠡測 楚雄朱萬元汝桓着

善一而已,有自主宰言者,有自流行言者。緝熙敬止,所謂善之主宰,止之歸宿;而仁敬孝慈信,則善之流行,止之應感者也。道有旨歸,原不向逐事精察,學有要領,亦只在一處歸宗。此孔門之止修博約,正一貫之真傳也。

聖人常止,賢人知止,果在一點靈光 力乎?抑在未發之中下手乎?戒懼必於不睹不聞,天載自然,無聲無臭,皆不可以知名也,故曰「聖人無知」。

《大學》專教知止,而修之工夫,不過一點檢提撕,使之常歸於止耳。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