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儒學案 - 79 / 462
中國哲學類 / 黃宗羲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明儒學案

第79頁 / 共462頁。

知幾之訓,《通書》得之《易傳》,子曰:『知幾其神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即《書》之『動而未形,有無之間』之謂。《易》曰:『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此夫子之斷案也。蓋六二以中正自守,其介如石,故能不溺於豫,上交不諂,下交不 ,知幾也。

盱豫之悔,諂也;冥貞之疾, 也。幾在介,而非以不諂不 為幾也。《易》曰:『憂、悔、吝者,存乎介。』介非寂然不動之誠乎?《中庸》曰:『至誠如神。』


  

又曰:『誠則明。』言幾也,舍誠而求幾,失幾遠矣。內外先後,混逐忘助之病,當有能辨之者。」

先生曰:「周子云:『誠神幾曰聖人。』良知者,自然之覺,微而顯,隱而見,所謂幾也。良知之實體為誠,良知之妙用為神,幾則通乎體用而寂感一貫,故曰有無之間者幾也。有與無,正指誠與神而言。

此是千聖從入之中道,過之則墮於無,不及則滯於有。多少精義在,非謂『以見成作工夫,且隱度其文,令人不可致詰為幾也。』《豫》之六二,以中正自守,不溺於豫,故能觸幾而應,不俟終日而吉。良知是未發之中,良知自能知幾,非良知之外,別有介石以為之守,而後幾可見也。

《大學》所謂誠意,《中庸》所謂復性,皆以慎獨為要,獨即幾也。」

雙江子曰:「克己復禮,三月不違,是顏子不違於復,竭才之功也。復以自知,蓋言天德之剛復全於我,而非群陰之所能亂,卻是自家做主宰定。故曰:『自知猶自主也。』子貢多識億中,為學誠與顏子相反。

至領一貫之訓,而聞性與天道,當亦有見於具足之體,要未可以易視之也。先師良知之教,本於孟子,孟子言『孩提之童,不學不慮,知愛知敬』,蓋言其中有物以主之,愛敬則主之所發也。今不從事於所主,以充滿乎本體之量,而欲坐享其不學不慮之成,難矣。」

先生曰:「顏子德性之知,與子貢之多學以億而中,學術同異,不得不辨,非因其有優劣而易視之也。先師良知之說,倣於孟子不學不慮,乃天所為自然之良知也。惟其自然之良,不待學慮,故愛親敬兄觸機而發,神感神應。惟其觸幾而發,神感神應,而後為不學不慮,自然之良也。

自然之良,即是愛敬之主,即是寂,即是虛,即是無聲無臭,天之所為也。若更於其中有物以主之,欲從事於所主以充滿某本然之量,而不學不慮為坐享其成,不幾於測度淵微之道乎?孟子曰:『凡有四端於我,知皆擴而充之。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天機所感,人力弗得而與。』不聞於知之上,復求有物以為之主也。

公平時篤信白沙子『靜中養出端倪』,與『把柄在手』之說,若舍了自然之良,別有所謂『端倪檽柄』,非愚之所知也。吾人致知之學,不能入微,未免攙入意見,知識無以充其自然之良,則誠有所不免。若謂『自然之良,未足以盡學』,復求有物以主之,且謂『覺無未發,亦不可以寂言』,將使人並其自然之覺而疑之。是謂矯枉之過而復為偏,不可以不察也。」

雙江子曰:「時人以夫子『多學而識,知足以待問』也,故凡問者必之焉。夫子不欲以知教人也,故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至於告人,則不敢不盡。『有鄙夫問於我,空空焉,無所知,我必叩兩端而竭焉。』

兩端之竭,非知之盡者,不能於是見夫子待物之洪,教人不倦之仁也。今謂『良知之外別無知』,疑於本文為贅,而又以空為道體。聖人與鄙夫無異,則鄙夫已具聖人體段,聖人告之但與其空。如稱顏子之庶乎足矣,復何兩端之竭耶?心與耳目口鼻以空為體是也,但不知空空與虛寂何所別?」

先生曰:「空空原是道體,象山云:『與有意見人說話,最難入,以其不空也。』鄙人之空,與聖人同,故能叩其兩端而竭。蓋是非本心,人所固有,雖聖人亦增減他一毫不得。若有一毫意見填實,即不能叩兩端矣。


  

心口耳目皆以空為體,空空即是虛寂,此學脈也。」

雙江子曰:“良知是『性體自然之覺』,是也。故欲致知,當先養性。盍不觀《易》言蓍卦之神知乎?要聖人體《易》之功,則歸重於『洗心藏密』之一語。洗心藏密所以神月其德也,而後神明之用,隨感而應,明天道、察民故、興神物以前民用,皆原於此。

由是觀之,則致知格物之功,當有所歸,曰可見之雲者,《易》言潛龍之學,務修德以成其身,德成自信,則不疑於所行,曰可見於外也。

潛之為言也,非退藏於密之謂乎?知之善物也,受命如響,神應而妙,不待致之而自無不致。今曰『格物是致知』,曰可見之行,隨在致此良知,周無物而不過,是以推而行之為致,全屬人為,終日與物作對,雖免牽己而從之乎?其視性體自然之覺,何啻千里!兄謂『覺無未發,亦不可以寂言,求覺於未發之前,不免於動靜之分,入於茫昧支離而不自覺』云云,疑於先師之言,又不類。師曰:『良知是未發之中,寂然大公的本體,便自能發而中節,便自能感而遂通。感生於寂,和藴於中,體用一原也。』

磨鏡種樹之喻,歷歷可考,而謂之茫昧支離,則所未解。動靜之分,亦原於《易》,《易》曰:『靜專動直,靜翕動闢。』周子曰:『靜無而動有。』程子曰:『動亦定,靜亦定。』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