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儒學案 - 77 / 462
中國哲學類 / 黃宗羲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明儒學案

第77頁 / 共462頁。

未發之中,是太虛本體,隨處充滿,無有內外。發而中節處,即是未發之中。若有在中之中,另為本體與已發相對,則誠二本矣。

良知知是知非,原是無是無非,正發真是真非之義,非以為從無是無非中來。以標末視之,使天下胥至於惛惛懂懂也。譬諸日月之往來,自然往來,即是無往無來,若謂有個無往無來之體,則日月有停輪,非往來生明之旨矣。(《答耿楚侗》)


  

近溪解離塵俗,覺得澄湛安閒,不為好惡馳逐,卻將此體涵泳夷猶,率為準則。依據此,非但認虛見為實際,縱使實見,亦只二乘沉空守寂之學,纔遇些子差別境界,便經綸宰割不下。(《與馮緯川》)

真見本體之貞明,則行持保任自不容已。苟不得其不容自已之生機,雖日從事於行持保任,勉強操勵,自信以為無過,行而不着,習而不察,到底只成義襲之學。

文公謂天下之物,方圓、輕重、長短皆有定理,必外之物至,而後內之知至。先師則謂事物之理皆不外於一念之良知,規矩在我,而天下方圓不可勝用,無權度,則無輕重、長短之理矣。

文公分致知、格物為先知,誠意、正心為後行,故有遊騎無歸之慮。必須敬以成始,涵養本原,始於身心有所關涉,若知物生於意,格物正是誠意工夫,誠即是敬,一了百了,不待合之於敬,而後為全經也。(《答吳悟齋》)

我朝理學開端是白沙,至先師而大明。(《與顏 宇》)

良知即是獨知,獨知即是天理。獨知之體,本是無聲無臭,本是無所知識,本是無所拈帶揀擇,本是徹上徹下。獨知便是本體,慎獨便是功夫,只此便是未發先天之學。若謂良知是屬後天,未能全體得力,須見得先天方有張本,卻是頭上安頭,斯亦惑矣。

萬欲紛紜之中,反之一念獨知,未嘗不明。此便是天之明命不容磨滅所在。故謂慎獨功夫,影響揣摩,不能掃蕩欲根則可,謂獨知有欲則不可;謂獨知即是天理則可,謂獨知之中必存天理,為若二物則不可。(《答洪覺山》)

獨知者,非念動而後知也,乃是先天靈竅,不因念有,不隨念遷,不與萬物作對。慎之雲者,非是強制之謂,只是兢業保護此靈竅,還他本來清淨而已。(《答王鯉湖》)

矯情鎮物,似涉安排;坦懷任意,反覺真性流行。(《與荊川》)

意見攙入用事,眼前自有許多好醜,高低未平滿處。若徹底只在良知上討生活,譬之有源之水流而不息,曲直方圓隨其所遇,到處平滿,乃是本性流行,真實受用。(《答譚二華》)

所謂必有事者,獨處一室而此念常炯然,日應萬變而此念常寂然,閒時能不閒,忙時能不忙,方是不為境所轉。(《與趙麟陽》)

吾人立於天地之間,須令我去處人,不可望人處我。(《與周順之》)

致知議辨(九則)

雙江子曰:「邵子云:『先天之學,心也;後天之學, 也。先天言其體,後天言其用。』蓋以體用分先後,而初非以美惡分也。『良知是未發之中』,先師嘗有是言。

若曰『良知亦即是發而中節之和』,詞涉迫促。寂性之體,天地之根也,而曰『非內果在外乎』?感情之用,形器之 也,而曰『非外果在內乎?』抑豈內外之間,別有一片地界可安頓之乎?即寂而感,存焉;即感而寂,行焉。以此論見成似也。若為學者立法,恐當更下一轉語。

《易》言內外,《中庸》亦言內外,今曰『無內外』;《易》言先後,《大學》亦言先後,今曰『無先後』。是皆以體統言工夫,如以百尺一貫論種樹,而不原枝葉之碩茂,由於根本之盛大,根本之盛大,由於培灌之積累。此鄙人內外先後之說也。『良知之前無未發,良知之外無已發』,似是渾沌未判之前語。


  

設曰良知之前無性,良知之外無情,即謂良知之前與外無心,語雖玄而意則舛矣。尊兄高明過人,自來論學,只從渾沌初生無所污壞者而言,而以見在為具足,不犯做手為妙悟,以此自娛可也,恐非中人以下所能及也。」

先生曰:“寂之一字,千古聖學之宗。感生於寂,寂不離感。舍寂而緣感,謂之逐物;離感而守寂,謂之泥虛。夫寂者未發之中,先天之學也。

未發之功,卻在發上用,先天之功,卻在後天上用。明道云:『此是日用本領工夫,卻於已發處觀之。』康節《先天吟》云:『若說先天無個事,後天須用着工夫。』可謂得其旨矣。

先天是心,後天是意,至善是心之本體。心體本正,纔正心便有正心之病,纔要正心,便已屬於意。欲正其心,先誠其意,猶雲舍了誠意,更無正心工夫可用也。良知是寂然之體,物是所感之用,意則其寂感所乘之機也。

知之與物無先後可分,故曰『致知在格物』。致知工夫在格物上用,猶雲《大學》明德在親民上用,離了親民,更無學也。良知是天然之則。格者正也,物猶事也。

格物雲者,致此良知之天則於事事物物也。物得其所謂之格,非於天則之外,別有一段格之之功也。前謂未發之功,只在發上用者,非謂矯強矜飾於喜怒之末,徒以制之於外也。節是天則,即所謂未發之中也。

中節雲者,循其天則而不過也。養於未發之豫,先天之學是矣。後天而奉時者,乘天時,行人力,不得而與。曰奉曰乘,正是養之之功,若外此而別求所養之豫,即是遺物而遠於人情,與聖門復性之旨為有間矣。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