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儒學案 - 66 / 462
中國哲學類 / 黃宗羲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明儒學案

第66頁 / 共462頁。

世固有謂某有體無用、有用無體者,仆竊不然。必求二公之所以蔽者而會歸之,此正關要所繫,必透此,方有下手處也。(《答王承吉》)

岩形方,外高幾百丈,內石骨空虛,圓洞徹天地,端若立甑。二洞門,自東門入,初見西露微光,若觀月自朏生。行漸入,至漸入,光漸長,至門內限,光半當上弦。循至正中,光乃圓,月在望。


  

西出門,光微以隱,若月自望至晦。岩以月名本此。濂溪自幼日遊其間,因悟太極之理。(《月岩記》)

予始學於先生,惟循跡而行。久而大疑且駭,然不敢遽非,必反而思之。思之稍通,復驗之身心,既乃怳若有見,已而大悟,不知手之舞、足之蹈曰:「此道體也,此心也,此學也。人性本善也,而邪惡者客感也,感之在於一念,去之在於一念,無難事,無多術。」且自恃稟性柔,未能為大惡,則以為如是可以終身矣,而坦坦然、而蕩蕩然樂也。孰知久則私與憂復作也!通世之痼疾有二,文字也,功名也。予始以為姑毋攻焉,不以累於心可矣,絶之無之,不已甚乎?孰知二者之賊,素奪其宮,姑之雲者,是假之也。是故必絶之無之,而後可以進於道,否則終不免於虛見且自誣也。

(《贈薛尚謙》)

督學蔡我齋先生宗兗

御史朱白浦先生節

正德丁卯,徐橫山、蔡我齋、朱白浦三先生舉於鄉,別文成而北。文成言:「徐曰仁之溫恭,蔡希淵之深潛,朱守中之明敏,皆予所不逮。」蓋三先生皆以丁卯來學,文成之弟子未之或先者也。癸酉,三先生從文成游四明山,我齋自永樂寺返,白浦自妲溪返,橫山則同入雪竇,春風沂水之樂,真一時之盛事也。

橫山為弟子之首,遂以兩先生次之。

蔡宗兗字希淵,號我齋,山陰之白洋人。鄉書十年而取進士,留為庶吉士,不可,以教授奉母。孤介不為當道所喜,輒棄去。文成以為「歸計良是,而傷於急迫。

再過二三月,託病行,則形 泯然。獨為君子,而人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之心也。”已教授莆田,復不為當道所喜。文成戒之曰:「區區往謫龍場,橫逆之加日至,迄今思之,正動心忍性砥礪切磋之地,其時乃止搪塞排遣,竟成空過,惜也。

希淵省克精切,其肯遂自以為忠乎?」移教南康,入為太學助教、南考功,陞四川督學僉事。林見素謂:“先生中有餘養,祇見外者之輕,故能壁立千仞。」

朱節字守中,號白浦,亦白洋人。舉進士,官御史,以天下為己任。文成謂之曰:「德業外無事功,不由天德而求騁事功,則希高務外,非業也。”巡按山東,流賊之亂,勤事而卒,贈光祿少卿。

先生嘗言:“平生於『愛眾、親仁』二語得力,然親仁必從愛眾得來。」

員外錢緒山先生德洪

錢德洪字洪甫,號緒山,浙之餘姚人。王文成平濠歸越,先王與同邑范引年、管州、鄭寅、柴鳳、徐珊、吳仁數十人會於中天閣,同稟學焉。明年,舉於鄉。時四方之士來學於越者甚眾,先生與龍溪疏通其大旨,而後卒業於文成,一時稱為教授師。

嘉靖五年舉於南宮,不廷試而歸。文成征思、田,先生與龍溪居守越中書院。七年,奔文成之喪,至於貴溪,問喪服,邵竹峰曰:「昔者孔子歿,子貢若喪父而無服,禮也。」先生曰:「吾夫子歿於道路,無主喪者,弟子不可以無服。

然某也有父母在,麻衣布絰,弗敢有加焉。」築室於場,以終心制。十一年,始赴廷試,出為蘇學教授。丁內艱。


  
服闋,補國子監丞,尋陞形部主事,稍遷員外郎,署陝西司事。上夜遊西山,召武定侯郭勳不至,給事中高時劾之,下勳錦衣獄,轉送刑部。勳驕恣不法,舉朝恨之,皆欲坐以不軌。先生據法以違敕十罪論死,再不上報。

舉朝以上之不報,因按輕也,劾先生不明律法。上以先生為故人,故不報,遂因劾下先生於獄。蓋上之寵勳未衰,特因事稍折之,與廷臣之意故相左也。先生身嬰三木,與侍禦楊斛山、都督趙白樓講易不輟。

勳死,始得出獄。九廟成,詔復冠帶。穆宗朝,進階朝列大夫,致仕。萬曆初,復進階一級。

在野三十年,無日不講學。江、浙、宣、歙、楚、廣名區奧地,皆有講舍。先生與龍溪迭捧珠盤。年七十,作《頤閒疏》告四方,始不出遊。

二年十月二十六日卒,年七十九。

陽明「致良知」之學,發於晚年。其初以靜坐澄心訓學者,學者多有喜靜惡動之弊,知本流行,故提掇未免過重。然曰:「良知是未發之中」,又曰「慎獨即是致良知」,則亦未嘗不以收斂為主也。故鄉東廓之戒懼,羅念菴之主靜,此真陽明之的傳也。

先生與龍溪親炙陽明最久,習聞其過重之言。龍溪謂:「寂者心之本體,寂以照為用,守其空知而遺照,是乖其用也。」先生謂:「未發竟從何處覓?離已發而求未發,必不可得。」是兩先生之「良知」,俱以見在知覺而言,於聖賢凝聚處,盡與掃除,在師門之旨,不能無毫釐之差。

龍溪從見在悟其變動不居之體,先生只於事物上實心磨煉,故先生之徹悟不如龍溪,龍溪之修持不如先生。乃龍溪竟入於禪,而先生不失儒者之矩矱,何也?龍溪懸崖撒手,非師門宗旨所可繫縛,先生則把纜放船,雖無大得亦無大失耳。念菴曰:「緒山之學數變,其始也,有見於為善去惡者,以知為致良知也。已而曰:『良知者,無善無惡者也,吾安得執以為有而為之而又去之?』已又曰:‘吾惡夫言之者之淆也,無善無惡者見也,非良知也。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