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知錄 - 76 / 271
中國哲學類 / 顧炎武 / 本書目錄
  

日知錄

第76頁 / 共271頁。

 大小:

 第76頁

朗讀:

○治地古先王之治地也,無棄也,而亦不盡地。田間之涂九軌,有餘道矣。遺山澤之分,秋水多得有所休息,有作法水矣。是以功易立而難壞,年計不足而世計有餘。後之人一以急迫之心為之,商鞅決襲阡陌,而中原之疆理蕩然。宋政和以後,圍湖占江,而東南之水利亦塞。於是十年之中荒恆六七,而較其所得反不及于前人。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夫欲行井地之法,則必自此二言始矣。

○鬥斛丈尺古帝王之於權量,其于天下,則五歲巡狩而一正之,《虞書》「同律度量衡」是也。其于國中,則每歲而再正之,《禮記‧月令》”日夜分,則同度量,鈞衡石,角鬥甬,正權概”是也。故關石和鈞,大禹以之興夏;謹權量,審法度,而武王以之造周。今北方之量,鄉異而邑不同,至有以五斗為一斗者,一哄之市,兩斗並行。至其土地,有以二百四十步為畝者,有以三百六十步為畝者,有以七百二十步為畝者。其步弓有以五尺為步,有以六尺、七尺、八尺為步。此之謂工不信度者也。夫法不一則民巧生。有王者起,同權量而正經界,其先務矣。《後漢書》:建武十五年,詔下州郡,簡核墾田頃畝及戶口、年紀。河南尹張及諸郡守十餘人,坐度田不實,下獄死。而《隋書》趙為冀州刺史,為銅鬥鐵尺,置之於肆,百姓便之。上聞,令頒之天下,以為常法。儻亦可行于今日者乎?


  

○地畝大小以近郭為上地,遠之為中地、下地。平面自金、元之末,城邑丘,人民稀少。先耕者近郭,近郭,洪武之冊田也;後墾者遠郊,遠郊,繼代之新科也。故重輕殊也。

《廣平府志》曰:「地有大小之分者,以二百四十步為畝,自古以來未之有改也。由國初有奉旨開墾,永不起科者,有因ㄜ下鹼薄而無糧者,今一概量出作數,是以元額地少,而丈出之地反多。有司恐畝數增多,取駭于上,而貽害於民,乃以大畝該小畝,取合元額之數。自是上行造報,則用大地,以投黃冊;下行征派,則用小畝,以取均平。是以各縣大地,有以小地一畝八分折一畝,遞增之至八畝以上摺一畝。既因其地之高下而為之差等,又皆合一縣之丈地,投一縣之元額,以敷一縣之糧科,而賦役由之以出,此後人一時之權宜爾。」考之他郡,如河南八府,而懷慶地獨小,糧獨重。開封三十四州縣,而札地獨小,糧獨重。蓋由元末未甚殘破,故獨重於他郡邑。天下初定,日不暇給,度田之令、均丈之法有所不及詳,而中原之地,彌望荊榛,亦無從按畝科之也。唐時陸贄有言:「創製之始,不務齊平。供應有煩簡之殊,牧守有能否之異所在徭賦,輕重相懸;所遣使臣,意見各異。計奏一定,有加無除。」此則致敝之端,古今一轍。而井地不均,賦稅不平,固三百年于此矣。故《東昌府志》言:「三州十五縣,步尺參差,大小畝規畫不一,人得以意長短廣狹其間。」而《大名府志》謂:「田賦必均而後可久,除沙茅之地別籍外,請檄諸州縣長吏,畫一而度之,以鈔準尺,以尺準步,以步準畝,以畝準賦,仿江南魚鱗冊式而編次之。舊所籍不齊之額悉罷去,而括其見存者,均攤于諸州縣之間,一切糧稅、馬草、驛傳、均徭、裡甲之類,率例視之以差。數百里之間,風土人煙同條共貫矣。」則知均丈之議,前人已嘗著之,而今可通於天下者也。

《宋名》言:「宋時田制不立,川畝轉易,丁口隱漏,兼併冒偽,未嘗考按。」又言:「宣和中,李彥置局汝州。凡民間美田,使他人投牒告陳,指為天荒。魯山闔縣盡括為公田,焚民故券,使田主輸租,訴者輒加威刑。公田既無二稅,轉運使亦不為奏除,悉均諸他州。」是則經界之不正,賦稅之不均,有自宋已然者,又不獨金、元之季矣。


  
○州縣界域自古以來,畫疆分邑必相比附,天下皆然。乃今則州縣所屬鄉村,有去治三四百里者,有城門之外為鄰屬者,則幅員不可不更也。下わ在渭北而並于渭南,美原在北山而並于富平,若此之類,俱宜復設。而大名縣距府七里,可以省入元城,則大小不可不均也。管轄之地多有隔越,如南宮、威縣之間,有新河縣。地;清河、威縣之間,有冠縣。地;鄆城、范縣之間,有鄒縣,地;清州之益都等縣俱有高苑地;淮安之宿遷縣有開封之祥符縣地;大同之靈丘、廣昌二縣中間有順天之宛平縣地。或距縣一二百里,或隔三四州裡,藪奸誨逋,恆必由之。而甚則有如沈丘之縣署,地糧乃隷于汝陽者,則錯互不可不正也。衛所之屯,有在三四百里之外,與民地相錯,浸久而迷其版籍,則軍民不可不清也。水濱之地消長不常,如蒲州之西門外三里,即以補朝邑之坍,使陝西之人越河而佃,至于爭鬥殺傷,則事變不可不通也。《周禮‧形方氏》:「掌制邦國之地域,而正其封疆,無有華離之地。」有王者作,謂宜遣使分按郡邑,圖寫地形,奠以山川,正以經界,地邑民居必參相得,庶乎獄訟衰而風俗淳矣。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