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徐霞客遊記 - 131 / 338
古典散文類 / 徐宏祖 / 本書目錄
  

徐霞客遊記

第131頁 / 共338頁。

 大小:

 第131頁

朗讀:

其水頗急,以藤跨水橫系兩涯之上,而系舟于藤,令渡者緣藤引舟,不用篙楫。桃葉渡江,不若藤枝更妙矣。又東五里為西山墟,有公館,客之所庭也。東南由嶺上行,已下渡小橋,共五里矣。又東出山十里,有荒鋪,有板橋。又東五里為清景新橋,則大容東峰,巍然北臨〔若負扆yǐ屏風〕。

又東五里,入容縣西外門。又一里,入城西門,經縣治前,即南轉出城南門。


  

門外江水自西而東,即綉江。

自高州北經北流,又東合洛桑、渭龍二水,繞城南而東北,由藤縣入大江者也。

〔渭龍源出天塘山,北向石寨村,始入綉江。〕渡江而南,炊于肆。又南二里,逾岡阪,誤入東麓。二里,仍轉西向,又二里而得大道。西南行,又五里,宿于古樓村。一村皆李姓。

初四日飯于古樓村。

仍西南隨大路盤都嶠而過。

先是,余按《志》言:「都嶠在城南二十里。」自城問之,皆曰:「南山去城七八里。」故余喜其近,出南門渡江,即望山而趨,而不意其誤也。

蓋都嶠即南山,其北俱削崖懸亙,無級可階,必繞出其南,始可北向而登。

其曰七八里,乃北面抵山之數,而二十里者,並從南陟山而言也。共五里,過石寨村。又一里,抵石嘴鋪。

〔輔東南八里有黃土岩,不及登。〕東渡一橋,始從岐北向上山。

登山東轉,遂由山峽北向五里,抵南山寺,古所稱靈景寺也。大岩倚東崖,其門西向,中無覆架,而外有高垣,設蓮座于中,明敞平豁,雖雲「寺」,實岩也。蓋都嶠之形,其峰北穹高頂,南分兩腋,如垂臂直下,下兜成塢,而清塘一方當其中焉。兩腋石崖,皆重疊回亙,上飛下嵌,若張吻裂唇。一岩甫斷,復開一岩,層穴之巔,復環層穴,外有多門,中無旁竇,求如白石下岩所云「潛通勾漏」者,無可托矣,總而披之,靈景為東腋之首,岩最高而大,〔高三丈五尺,深五丈,橫闊十餘丈,兩端稍低,中彎如半月。〕其北有三岩,皆西向而差小,亦有環堵為門者,皆讀書者所托,而今無人焉。

三清當分腋之兜,岩最正而潔,〔高深橫闊同靈景。〕其東有二室,皆南向,亦有環堵倚之,與西向三岩易隅而齊列。其西有飛崖,則南轉東向,為西腋之戶。高穹虛敞,第內不甚深,然迤邐而南,與靈景分門對峙,若兩廡wǔ廊屋焉。

此下層也。三清之上,又列重門為中層,〔無緣陟道。〕其上又啟一岩為上層,是名寶蓋。

〔高十五尺,深二丈,闊五六丈,後倚峰頂,地愈高上,獨當中干,平臨兩腋巔。再上,即中盤頂。〕蓋是岩不以靈巧見奇,而以回疊取勝,故舍其北峭,就其南嵔山高低盤曲的樣子,信列仙望衡對宇之區矣。

〔上午,先抵靈景,門外竹光旁映,岩中霞幄高張。心樂其幽曠。〕時日已中,靈景僧留飯,見佛座下唐碑一通、宋幢一柱刻着佛號或經咒的石砫,刻鎸甚古,就僧覓紙,僧僅以黃色者應。遂磨墨沛于石,取拓月搨碑的工具于抽,以鐘敲為錘,以裹足為氈,洗碑而敲拓之。

各完兩通,而日色已暮。


  
問三清觀,道者他出,空寂無人,竟止岩中。

初五日早飯于靈景。由岩右北行,歷西向三岩,又盤磴而上,入南向二岩,共裡許,然後抵三清岩。岩空境寂,〔樹拂空明,〕甚堪憩足。又西曆東向虛岩,乃仍從來路一里,返三岩之間,取道之上,下視中岩嵌入足底,而下岩三清,樹杪衍翠鋪雲,若浮空而載之者。由岩左循崖躋石,其上層石回亙,如盤髻上突,而俱不中空,邑峭削無容足之級,而崖端子石嵌突,與白石之頂同一升法。約一里,遂凌峰頂。其間橫突之崖,旁插之峰,與夫環澗之田,傍溪之室,遐覽近觀,俱無非異境。

〔乃知是山東西駢列,惟三峰最高,皆北聳南俯,此其最西者也。回睇最東,層疊更多,但不及此峻耳。

北又橫突一峰,為此峰北護,即縣南望之趨者。其北面峭削特甚,西則旁插一峰,頗尖鋭,為此峰附。西北兩附間,下開一門,內環為峽,乃北護山與西高峰夾而成者。峰中又突嶂中盤,為當門屏。由屏東進峽南轉,則東西二高峰交夾隙也,回合甚深曲。〕久之,乃從舊道下,三里,村。東望峽門深窈,冀一入探,而從夫阻梗不前;眺峽右有岩岈然,強其姑往探,此夫倔強如故。有土人見而問之,余以情告。土人曰:「此岩甚淺,不足入其內。山半有竹簡岩,山北之岩,惟此可入而游也。」夫乃俯首從命。遂東向峽門入,過峽北,岩果淺,而中北不堪置足。一里,西抵一高峰東麓,見危崖獨展,內環成峽。

〔抵當門屏下,其南面裂垂罅,削為三崖;西則下屬北護峰,與之並起;東面危崖獨展,與西高峰麓相對成峽。〕峽南堰水成塘,〔環匯南罅三崖下,西附小峰,即椎立於南。〕塘上一家結茅而居,環戶以竹,甚有幽致。由此渡峽,轉上西峰北麓。又一里,越嶺稍下,其處又成峽焉。細流南向。

〔直墜椎立小峰腋。〕余乃溯流北入,澗壁陰森,藤竹交蔭,澗石磊落,菖蒲茸之,嵌水踐綠,足之所履,知菖蒲不知其為石也。緣澗東上,復東南躋嶺,共一里,有飛石二丈當道,緣梯而上,則竹簡岩在其左夾。兩岩並列,門俱西北向,雖不甚深,高爽殊甚,南有飛泉外墜,北則燥潔中虛,有僧新結廬其間,故其道開闢。

〔岩下崖直達澗底。計岩後即西高峰絶頂,當與三清岩胸背值,若由此置磴,可先登峰頂,次第下諸岩也。〕既而下二里,仍至環塘結茅處,〔探南面裂罅。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