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頁
「坎茨勒簡直不是個東西!」在老福特家的客廳裡,亨利在憤怒地叫罵著。索倫森畢恭畢敬地坐在一旁,連大氣都不敢出。這個舉止粗魯的丹麥人其實是個非常有心計的傢夥。坎茨勒一進工廠,索倫森就很清楚他是衝著誰來的。在衝突的早期,索倫森發現,在許多場合,老福特並不能總像救星一樣準時出現,往往是他一個人要面對坎茨勒和愛德塞這兩個敵人。所以後來索倫森非常聰明地採取了以退為進的辦法,他主動提出離開高地工廠,到福特公司的魯日工廠去。一時間形成了他在魯日廠,愛德塞和坎茨勒在高地工廠的格局。表面上是坎茨勒占了上風,可是索倫森知道,福特汽車公司的重點最後還是要轉到魯日工廠。所以他加緊在魯日樹立個人的權威,培養自己的親信,後來情況的發展證明這的確是高明的一招。
克拉拉也在抹著眼淚,她對索倫森說:「愛德塞太善良了,他不知道許多人都在利用他。坎茨勒是對愛德塞影響最大的人,就是他破壞了愛德塞和我們之間的關係。他怎麼能這樣?!」天天坐在家裡養尊處優、無所事事的克拉拉當然不明白這一場父子爭鬥的真相,她只知道兒子和他們的隔閡越來越大了。
最終把T型車送上斷頭台的是那些舊車商。到
1926年,全世界總共有
2500萬輛汽車。這些汽車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舊汽車。這些舊汽車當然逃脫不了轉手低價出售的命運。這樣一來,被福特的T型車統治了將近
20年的廉價汽車市場再也保不住了。因為如果單從價格考慮,消費者只需要花幾十美元甚至十幾美元就能買一輛廉價舊車,福特的任何一個T型車經銷商也競爭不過舊車商們。就這樣,從
1926年開始,T型車失去了市場。死不服輸的老福特也不得不悲哀地說:「T型車唯一的缺點,就是人們不願意再買它了。」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
1924—
1925年,雪佛萊汽車在市場上的銷售量從
20萬輛增加到
47萬輛,
1926年又增加到
73萬輛。
1923年,福特汽車公司在美國汽車市場上所占的份額約為
57%,到
1925年降到了
25%。
1926年
1月,隨著T型車即將壽終正寢,福特公司以坎茨勒為一方、索倫森為另一方的這場權力鬥爭也到了最後攤牌的時候。愛德塞和坎茨勒瞞著老福特為T型車設計了新的車型,不僅加上了許多當時流行的附件,就連外觀也作了較大的改善。然而,當設計方案送到老福特面前時,老福特不屑一顧地說:「把這個方案扔到一邊去!」
1月
26日,血氣方剛的坎茨勒終於忍受不住了,給老福特寫了一份有關T型車的備忘錄,實際上,這是一份宣言書。坎茨勒一針見血地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