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民國史演義 - 120 / 445
中國現代史類 / 蔡東藩 / 本書目錄
  

民國史演義

第120頁 / 共445頁。

 大小:

 第120頁

朗讀:

歷朝以來諸元首,多自子女誤之,而女嬖為尤甚。蓋床笫之官,最易動聽。加以狐媚之工,鶯簧之巧,其有不為所惑者幾希?袁氏陰圖帝制,已非一日,只以運動未成,憚于猝發,一經洪姨之慫恿,語語中入心坎,情不自已,計從此決,於是良友之言,無不逆耳,即視若腹心之徐相國,亦不得而諫止之。長舌婦真可畏哉!一經著書人描摹口吻,更覺甘言苦口,絶不相同,甘者易入,苦者難受,無怪老袁之終不悟也。

第四十七回


  

袁公子堅請故軍統 梁財神發起請願團

卻說段祺瑞自督鄂還京,雖仍任陸軍總長,兵權已被大元帥摘去,他已怏怏不樂,屢欲辭職,至中日交涉,又通電各省,屢次主戰,袁總統已加猜忌,至是聞徐世昌言,決意去段,只一時想不出替身,猶在躊躇未決。忽見長子克定,自門外趨入,向他稟白道:「籌安會中,已通電各省,現已得幾處覆電,很加贊成,想此後辦事,當不致有意外呢。他的原電,交兒帶來奉閲,爺可一瞧。」說著,便從袖中取出電稿,雙手捧呈,但見起首列着,統是各省長官的頭銜,接連是某某商會,某某教育會,某某聯合會,以及蒙古、青海、西藏等處,極至華僑處,亦俱列着。

入後方敘及正文,詞云:插入籌安會通電,筆法一變。

本會宗旨,原以討論君主民主,何者適于中國。近月以來,舉國上下,議論風起。本會熟籌國勢之安危,默察人心之向背,因于日昨投票議決,全體一致,主張君主立憲。蓋以立國之道,不外二端,首曰撥亂,次曰求治,今請逆其次序,先論求治,次論撥亂。

專制政體,不能立國于世界,為中外之公言;既不專制,則必立憲,然共和立憲,與君主立憲,其義大異。君主國之憲政程度,可隨人民程度以為高下,故英、普、日本,各不相同。共和國則不然,主權全在人民,大權操于國會,乃為一定不移之義,法、美皆如是也。若人民智識,不及法、美,而亦握此無上之權,則必囂亂糾紛,等於民國二年之國會,不能圖治,反以滋亂,若矯而正之,又必懸共和之名,行專制之實,如我國現行之總統制,權力集於元首一人,斯責任亦集於元首一人。

即令國會當前,亦不能因責任問題,彈劾元首,使之去位。一國中負責任者,為不可去位之人,欲其政治進步,烏可得也?故中國而行前日之真共和,不足以求治,中國而行今日之偽共和,更不足以求治。只此二語,頗中肯棨。惟窮乃變,惟變乃通,計惟有去偽共和,行真君憲,開議會,設內閣,準人民之程度,以定憲政,名實相符,表裡如一,庶幾人民有發育之望,國家有富強之機,此求治之說也。

或曰:「民權學說,不必太拘,即共和,亦可準人民程度,以定憲政,何必因此改為君主。」不知政黨不問形式如何,但使大權不在國會,總謂之偽共和。因戀共和之虛名,不得已而出於偽,天下豈有以偽立國,而能圖存之理?又況禍變之來,並此偽者亦必不能保存,何以故?君主國之元首,貴定於一,共和國之元首,貴不定於一,即不能禁人不爭。曩者二次革命,即以競爭元首而成大亂,他日之事,何獨不然?無強大之兵力者,不能一日安於元首之位,數年一選舉,則數年一競爭,斯數年一戰亂耳。

彼時憲法之條文,議員之筆舌,槍炮一鳴,概歸無效。所為民選,變為兵選,武力不能相下,斯決之於相爭。墨西哥五總統並立之禍,必試演于東方。中原瓦解,外力紛乘,國運于茲,斬焉絶矣。

未來之禍,言之痛心,即令今日定一適宜之憲政,綱舉目張,百度俱理,他日一經戰亂,勢必掃蕩無遺,國且不存,何雲憲政?救亡之法,惟有廢除共和,改立君主,屏選舉之制,定世襲之規,使元首地位,絶對不可競爭,將不定於一者,使定於一。是則無窮隱禍,概可消除,此撥亂之說也。本會以為謀國之道,先撥亂而後求治,我國撥亂之法,莫如廢民主而立君主,求治之法,莫如廢民主專制,而行君主立憲,此本會討論之結果也。謹以所得佈告于軍政學商各界,及全體國民。


  
籌安會。

老袁閲罷,擲置案旁,且沉着臉道:「這等書獃子,徒然咬文嚼字,有甚麼功效?你以為各省軍官,覆電贊成,還道是天大的喜事?那知我的身旁,如統領陸軍的段祺瑞,尚且不肯助我,你想此事可能成功麼?」克定正恨着老段,便道:「陸海軍權,已歸屬大元帥,諒老段亦無能為力,捽去了他,便易成事。」老袁道:「我正為此躊躇,因恐把段撤去,繼任非人,豈不要釀成兵變?」克定道:「何不邀王聘卿出來,聘卿資格,較段為優,得他任陸軍總長,何患軍人不服?」老袁道:「你說固是,倘他不肯出來,奈何?」克定道:「待兒子親往一邀,定當勸他受任。」老袁道:「很好,你且去走一遭罷。」

看官,你道王聘卿是何等人物?他名叫士珍,與段同為北洋武備學生,惟段籍安徽,王籍直隷,籍貫不同,派系遂因之互異。前清時,士珍官階,高出段上,嗣與段先後任江北提督,有王龍段虎的名稱。惟當小站練兵時,王、段兩人同為老袁幫辦,因此與袁氏亦有舊誼。至清帝退位後,士珍卻無意為官,避居不出。

既已高臥東山,不應再為馮婦。此次克定奉命,徑乘了專車,至正定縣中,向王宅投刺,執子侄禮,謁見士珍。士珍不意克定猝至,本擬擋駕,轉思克定遠道馳至,定有要公,不能不坦懷相見。克定抱膝請安,士珍慇勤答禮,彼此坐定,先敘寒暄,繼及國事。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