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 128 / 298
中國現代史類 / 中科院 / 本書目錄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第128頁 / 共298頁。

 大小:

 第128頁

朗讀:

30日本雖然比較晚加入此市場,但其通過合併也成為強大的競爭者。1907年在政府大量財政補貼下,四家航運公司組建了日清汽船株式會社。1900年以後,日本和德國佔有該市場的份額迅速增大,而英國在整個晚清階段都保持其領先地位,美國僅在1868-1876年之間才佔據可觀的數量。31在華的外國航運年份噸位(百萬)英國美國日本德國其它18686.452.2%35%0.1%7.3%5.4%18728.546.841.10.17.24.918778.081.16.91.46.24.3189222.984.40.32.86.46.1190244.660.41.116.516.25.9190763.452.51.624.610.510.8

由於外國航運公司日益占上風,中國航運業所占份額急劇下降,從1880年的30.4%降為1900年的19.3%。32


  

3.3.3.鐵路中日戰爭後,對鐵路特權的瘋狂攫取可能是經濟帝國主義最明日張膽的形式。無力抵抗的北京政府于1895年允許法國修建從印度支那到雲南全長289英里的鐵路。次年,俄國獲得修建橫穿滿州的中東鐵路的修建權,作為跨西伯利亞鐵路延伸至海參崴的幹線,全長1,073英里。兩年後,它又從中國政府勒索到修建南滿鐵路特權,即到旅順和大連港的鐵路修建權,長達709英里。

1905年,俄戰敗後,此鐵路修建權又轉讓給日本。德國,當然也不甘落後,于1897年獲得在山東境內修築膠州到濟南之間的長度為285英里的鐵路權。這四條主要由外國單獨修建的鐵路總長為2,356英里,占了中國1911年整個鐵路總裡數的41%。33而且,許多中國鐵路的修建也是靠外國貸款修建的,自然也就無法擺脫外國的控制或影響。

34

除了蒙受帝國主義的侮辱之外,還要加上經濟損失的傷害。外國把獲得的特權當作是清政府讓與的,因此,他們沒有付出任何代價,同時也不允許中國政府的代理機構對鐵路的財產和收入征稅。外國擁有的鐵路,不僅是經濟帝國主義的工具,而且也是外國政治和軍事影響進一步加深的武器,在戰爭衝突時可以方便其運輸部隊。

3.3.4.採礦業和製造業在華的外國人不只侷限于銀行、航運和鐵路運輸業,而且還涉足採礦業和製造業。其中規模最大,最出名的外國人經營的礦業公司,是日人控制(自1902年開始)的漢冶萍煤鐵公司,英國控制(自1900年開始)的位於直隷的開平煤礦。漢冶萍煤鐵公司于1912年合併中國經營的灤州礦業公司,組建開灤礦業公司。關於外國製造業及相關的活動,最好的例子便是搞多種經營的怡和洋行,除了外貿,他們還經營茶葉加工、繅絲、修船、釀造、棉紡織、保險、包裝、冷藏和貸款等行業,是不折不扣的無孔不入的工業經濟聯合企業。

其它外國企業的經營活動,還包括造船業和修船業、紡織品製造、製糖、繅絲、紡織、煙草及公用事業。近代中國經濟中,沒有一個階段是不受外國資本的侵佔和外來的影響及控制的。到1897年為止,在中國的636家外國商業公司中,有一半以上即374家公司是英國公司。35

外國的控制甚至擴張到中國的郵政機構,時間長達四分之一世紀以上。中國傳統驛站缺乏效率,外國人利用這一點,于1860年在條約口岸建立了他們自己的郵政機構,雖然清政府從未給予這種特權。由於清政府的默許,外國郵政服務在沿海擴展,並且深入內地。1896年,在海關總稅務司赫德爵士負責下,清朝建立了大清郵政服務系統。

最後,1911年,新的郵傳部最終接管了郵政業務的管理,中國的郵政服務才擺脫了外國的控制。


  
3.4帝國主義的兩面性1902年在華的總外資,是7.88億美元,1914年達到16.億美元,36190784%的航運業,34%的棉紡業及100%的鋼鐵生產,處于外國控制之下;1911年,外國控制了中國鐵路的93%,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外國主宰中國經濟的程度。外國影響的範圍几乎同中國近代經濟部門一樣廣泛。中國經濟淪為半殖民主義,民族主義的中國歷史學家、經濟學家,以及馬克思主義者,把外國控制的這種程度作為赤裸裸的帝國主義的證據。他們控訴外國人妨礙了中國工業,壓抑了中國經濟的發展。

他們以外國人享有的不公平的有利條件為論證依據,認為外國優於中國競爭者是在於他們龐大的資本、技術力量,從不平等條約中獲得的特權,以及不受中國法律制裁、不交稅、並免于官方干涉等。當然,這一切都是事實,外國人在中國投資是為了掙錢,几乎沒有人考慮幫助中國發展經濟。他們每年從中國賺取超過10%的利潤,並控制了中國近代經濟的多數部門,這使得中國人賺錢和在商業領域佔據合適的地位變得很困難。

但是,帝國主義不是沒有起有利的副作用,外國投資者引進了近代技術和創業精神,並且投資了許多近代工業;他們成功創造了一種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從事工業獲得利潤是極為可能的,因此,這促使中國人倣傚他們。此外,外國工廠和貿易機構僱用中國員工,對他們的培訓,產生了具有生產技術知識和管理才能的本土人才,而對他們的利用也為中國人帶來了好處。當買辦們掌握了外國商業方法和積累了可觀的資金後,開始自己投資工業和在政府開辦的企業裡任職,也就不足為奇了。唐景新便是其中之一,他以前是怡和洋行的買辦,後來經營中國輪船招商局。

我們不應忽視這一事實:外國租借地和條約口岸地區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工業發展所需的和平秩序,而且外國企業也承擔了大部分‧「社會開支」,如公用設施、道路和通訊設施,這些都是使中國工業發展更加容易。很明顯,外國的投資對中國人起了一個‧「模仿」的作用,併為中國經濟現代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37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