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春,一魁覆河撫如春疏言:「黃河勢趨邳、宿,請築汴堤自歸德至靈、虹,以障南徙。 且疏小河口,使黃流盡歸之,則瀰漫自消,祖陵可無患。 」帝喜納之。 已而言者再疏攻一魁。 帝以一魁不塞黃堌口,致沖祖陵,斥為民。 復用崇禮議,分設河漕二臣,命如春為工部侍郎,總理河道。 如春議開虞城王家口,輓全河東歸,須費六十萬。 三十一年春,山東巡撫黃克纘言:「王家口為蒙牆上源,上流既達,則下流不可旁泄,宜遂塞蒙牆口。 」從之。 時蒙牆決口廣八十餘丈,如春所開新河未及其半,塞而注之,慮不任受。 有獻策者言:「河流既回,勢若雷霆,藉其勢沖之,淺者可深也。 」如春遂令放水,水皆泥沙,流少緩,旋淤。 夏四月,水暴漲,沖魚、單、豐、沛間,如春以憂卒。 乃命李化龍為工部侍郎,代其任。 給事中宋一韓言:「黃河故道已復,陵、運無虞。 決口懼難塞,宜深浚堅城以上淺阻,而增築徐、邳兩岸,使下流有所容,則舊河可塞。 」給事中孟成己言:「塞舊河急,而浚新河尤急。 」化龍甫至,河大決單縣蘇家莊及曹縣縷堤,又決沛縣四鋪口太行堤,灌昭陽湖,入夏鎮,橫衝運道。 化龍議開泇河,屬之邳州直河,以避河險。 給事中侯慶遠因言:「泇河成,則他工可徐圖,第毋縱河入淮。 淮利則洪澤水減,而陵自安矣。 」 三十二年正月,部覆化龍疏,大略言:「河自歸德而下,合運入海,其路有三:由蘭陽道考城至李吉口,過堅城集,入六座樓,出茶城而向徐、邳,是名濁河,為中路;由曹、單經豐、沛,出飛雲橋,泛昭陽湖,入龍塘,出秦溝而向徐、邳,是名銀河,為北路;由潘家口過司家道口,至何家堤,經符離,道睢寧,入宿遷,出小河口入運,是名符離河,為南路。 南路近陵,北路近運,惟中路既遠於陵,且可濟運,前河臣興役未竣,而河形尚在。 」因奏開泇有六善。 帝從其議。 工部尚書姚繼可言:「黃河沖徙,河臣議於堅城集以上開渠引河,使下流疏通,復分六座樓、苑家樓二路殺其水勢,既可移豐、沛之患,又不至沼碭山之城。 開泇分黃,兩工並舉,乞速發帑以濟。 」允之。 八月,化龍奏分水河成。 事具《泇河志》中。 加化龍太子少保兵部尚書。 會化龍丁艱候代,命曹時聘為工部侍郎,總理河道。 是秋,河決豐縣,由昭陽湖穿李家港口,出鎮口,上灌南陽,而單縣決口復潰,魚台、濟寧間平地成湖。 三十三年春,化龍言:「豐之失,由巡守不嚴,單之失,由下埽不早,而皆由蘇家莊之決。 南直、山東相推諉,請各罰防河守臣。 至年來緩堤防而急挑浚,堤壞水溢,不咎守堤之不力,惟委浚河之不深。 夫河北岸自曹縣以下無入張秋之路,南岸自虞城以下無入淮之路,惟由徐、邳達鎮口為運道。 故河北決曹、鄆、豐、沛間,則由昭陽湖出李家口,而運道溢;南決虞、夏、徐、邳間,則由小河口及白洋河,而運道涸。 今泇河既成,起直河至夏鎮,與黃河隔絶,山東、直隷間,河不能制運道之命。 獨硃旺口以上,決單則單沼,決曹則曹魚,及豐、沛、徐、邳、魚、碭皆命懸一綫堤防,何可緩也?至中州荊隆口、銅瓦廂皆入張秋之路,孫家渡、野鷄岡、蒙牆寺皆入淮之路,一不守,則北壞運,南犯陵,其害甚大。 請西自開封,東至徐、邳,無不守之地,上自司道,下至府縣,無不守之人,庶幾可息河患。 」乃敕時聘申飭焉。 其秋,時聘言:“自蘇莊一決,全河北注者三年。 初泛豐、沛,繼沼單、魚,陳燦之塞不成,南陽之堤盡壞。 今且上灌全濟,旁侵運道矣。 臣親詣曹、單,上視王家口新築之壩,下視硃旺口北潰之流,知河之大可憂者三,而機之不可失者二。 河決行堤,泛溢平地,昭陽日墊,下流日淤,水出李家口者日漸微緩,勢不得不退而上溢。 溢於南,則孫家渡、野鷄岡皆入淮故道,毋謂蒙牆已塞,而無憂於陵。 溢於北,則芝麻莊、荊隆口皆入張秋故道,毋謂泇役已成,而無憂於運。 且南之夏、商,北之曹、濮,其地益插,其禍益烈,其輓回益不易,毋謂災止魚、濟,而無憂於民。 顧自王家口以達硃旺,新導之河在焉。 疏其下流以出小浮橋,則三百里長河暢流,機可乘者一。 自徐而下,清黃並行,沙隨水刷,此數十年所未有,因而導水歸徐,容受有地,機可乘者二。 臣與諸臣熟計,河之中路有南北二支:北出濁河,嘗再疏再壅;惟南出小浮橋,地形卑下,其勢甚順,度長三萬丈有奇,估銀八十萬兩。 公諸虛耗,乞多方處給。 ”疏上留中。 時聘乃大挑硃旺口。 十一月興工,用夫五十萬。 三十四年四月,工成,自硃旺達小浮橋延袤百七十里,渠廣堤厚,河歸故道。 六月,河決蕭縣郭暖樓人字口,北支至茶城、鎮口。 三十五年,決單縣。 三十九年六月,決徐州狼矢溝。 四十年九月,決徐州三山,沖縷堤二百八十丈,遙堤百七十餘丈,梨林鋪以下二十里正河悉為平陸,邳、睢河水耗竭。 總河都御史劉士忠開韓家壩外小渠引水,由是壩以東始通舟楫。 四十二年,決靈璧陳鋪。 四十四年五月,複決狼矢溝,由蛤鰻、周柳諸湖入泇河,出直口,復與黃會。 六月,決開封陶家店、張家灣,由會城大堤下陳留,入亳州渦河。 四十七年九月,決陽武脾沙堽,由封丘、曹、單至考城,復入舊河。 時朝政日馳,河臣奏報多不省。 四十二年,劉士忠卒,總河閲三年不補。 四十六年閏四月,始命工部侍郎王佐督河道。 河防日以廢壞,當事者不能有為。 天啟元年,河決靈譬雙溝、黃鋪,由永姬湖出白洋、小河口,仍與黃會,故道湮涸。 總河侍郎陳道亨役夫築塞。 時淮安霪雨連旬,黃、淮暴漲數尺,而山陽裡外河及清河決口匯成巨浸,水灌淮城,民蟻城以居,舟行街市。 久之始塞。 三年,決徐州青田大龍口,徐、邳、靈、睢河並淤,呂梁城南隅隱,沙高平地丈許,雙溝決口亦滿,上下百五十里悉成平陸。 四年六月,決徐州魁山堤,東北灌州城,城中水深一丈三尺,一自南門至雲龍山西北大安橋入石狗湖,一由舊支河南流至鄧二莊,歷租溝東南以達小河,出白洋,仍與黃會。 徐民苦淹溺,議集貲遷城。 給事中陸文獻上徐城不可遷六議。 而勢不得已,遂遷州治於雲龍,河事置不講矣。 六年七月,河決淮安,逆入駱馬湖,灌邳、宿。 第12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 中》
第1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