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詔翰林院議陵寢朔望節序祭祀禮。 學士樂韶鳳等言:「漢諸廟寢園有便殿,日祭于寢,月祭于廟,時祭于便殿。 後漢都洛陽,以關西諸陵久遠,但四時用特牲祀。 每西幸,即親詣。 歲正月祀郊廟畢,以次上洛陽諸陵。 唐園陵之制,皇祖以上陵,皆朔望上食,元日、冬至、寒食、伏臘、社各一祭。 皇考陵,朔望及節祭日進食,又薦新于諸陵。 永徽二年,定獻陵朔望、冬夏至、伏臘、清明、社等節,皆上食。 開元中,敕獻、昭、乾、定、橋、恭六陵,朔望上食,冬至、寒食各設一祭。 宋每歲春秋仲月,遣太常宗正卿朝諸陵。 我朝舊儀,每歲元旦、清明、七月望、十月朔、冬至日,俱用太牢,遣官致祭。 白塔二處,則用少牢,中官行禮,今擬如舊儀,增夏至日用太牢,其伏臘、社、每月朔望,則用特羊,祠祭署官行禮。 如節與朔望、伏臘、社同日,則用節禮。 」從之。 十六年,孝陵殿成,命皇太子以牲醴致祭。 清晨陳祭儀畢,皇太子、親王由東門入,就殿中拜位,皆四拜。 皇太子少前,三上香,奠酒,讀祝曰:「園陵始營,祭享之儀未具。 今禮殿既成,奉安神位,謹用祭告。 」遂行亞獻、終獻禮,皇太子以下皆四拜,執事行禮皆內官。 二十六年令,車馬過陵,及守陵官民入陵者,百步外下馬,違者以大不敬論。 建文初,定孝陵每歲正旦、孟冬、忌辰、聖節,俱行香,清明、中元、冬至,俱祭祀。 勛舊大臣行禮,文武官陪祀。 若親王之籓,過京師者謁陵。 官員以公事至,入城者謁陵,出城者辭陵。 國有大事,遣官祭告。 懿文太子陵在孝陵左,四孟、清明、中元、冬至、歲暮及忌辰,凡九祭。 永樂元年,工部以泗州祖陵黑瓦為言。 帝命易以黃,如皇陵制。 宣宗即位,遣鄭王謁祭孝陵。 正統二年諭,天壽山陵寢,剪伐樹木者重罪,都察院榜禁,錦衣衛官校巡視,工部欽天監官環山立界,十年,謁三陵,諭百官具淺色衣服,如洪武、永樂例。 南京司禮太監陳祖圭言:「魏國公徐俌每祭孝陵,皆由紅券門直入,至殿內行禮,僭妄宜改。 」俌言:「入由紅券門者,所以重祖宗之祭,尊皇上之命。 出由小旁門者,所以守臣下之分。 循守故事,幾及百年,豈敢擅易。 」下禮部議,言:「長陵及太廟,遣官致祭,所由之門與孝陵事體相同,宜如舊。 」從之。 弘治元年,遣內官監護鳳陽皇陵,凡官員以公事經過者俱謁陵。 十七年,更裕陵神座。 初,議以孝肅太皇太后祔葬裕陵,已遣官分告諸陵及天壽山后土,而欽天監以為歲殺在北,方向不利。 內官監亦謂英廟陵寢,難以輕動,遂議別建廟,奉安神主。 帝心未慊,卒移英廟居中,孝莊居左,孝肅祔其右雲。 正德間,定長陵以下諸陵,各設神宮監並衛及祠祭署。 凡清明、中元、冬至,俱分遣駙馬都尉行禮,文武官陪祭。 忌辰及正旦、孟冬、聖節,亦遣駙馬都尉行禮。 親王之籓,詣諸陵辭謁。 恭讓章皇后陵,清明、中元、冬至、忌辰內官行禮。 西山景皇帝陵,祭期如上,儀賓行禮。 初,成祖易黃土山名天壽山。 嘉靖十年,名祖陵曰基運山,皇陵曰翌聖山,孝陵曰神烈山,顯陵曰純德山,及天壽山,並方澤從祀,所在有司祭告各陵山祇。 禮官因奏:「神祇壇每年秋祭,有鐘山、天壽山之神,今宜增基運等山。 」從之。 十四年,諭禮部尚書夏言:「清明節既遣官上陵,內殿復祭,似涉煩復。 」言因言:「我朝祀典,如特享、時享、祫享、禘祭,足應經義,可為世法。 惟上陵及奉先殿多沿前代故事。 上陵之祀,每歲清明、中元、冬至凡三。 中元俗節,事本不經。 往因郊祀在正首,故冬至上陵,蓋重一氣之始,伸報本之義。 今冬至既行大報配天之禮,則陵事為輕。 況有事南郊,乃輟陪祀臣僚,遠出山陵,恐于尊祖配天之誠未盡。 可罷冬至上陵,而移中元于霜降,惟清明如舊。 蓋清明禮行于春,所謂雨露既濡,君子履之,有怵惕之心者也。 霜降禮行于秋,所謂霜露既降,君子履之,有淒愴之心者也。 二節既遣官上陵,則內殿之祭,誠不宜復。 」遂著為令。 十五年,諭言曰:「廟重於陵,其禮嚴。 故廟中一帝一後,陵則二三後配葬。 今別建奉慈殿,不若奉主于陵殿為宜。 且梓宮配葬,而主乃別置,近於黜之,非親之也。 」乃遷孝肅、孝穆、孝惠三後神主于陵殿。 又諭言曰:「三後神主稱皇太后、太皇太后者,乃子孫所奉尊稱。 今既遷陵殿,則名實不准。 」言等議曰:「三後神主,禮不祔廟,義當從祧。 遷奉陵殿,深合典禮。 其稱皇太后、太皇太后者,乃子孫所上尊號。 今已遷奉於陵,則當從夫婦之義,改題孝肅神主,不用睿字,孝穆、孝惠神主,俱不用純字,則嫡庶有別,而尊親並隆矣。 」命如擬行。 又諭:「祭告長陵等七陵俱躬叩拜,恭讓章皇后、景皇帝陵亦展拜一次,以慰追感之情。 」十七年,改陵殿曰祾恩殿,門曰祾恩門。 又建成祖聖蹟亭于平台山,率從官行祭禮。 二十一年,工部尚書顧璘請以帝所上顯陵聖制歌詩,製為樂章,享獻陵廟。 禮部言:「天壽山諸陵,歲祀皆不用樂。 」已而承天府守備太監傅霖乞增顯陵歲暮之祭。 部議言:「諸陵皆無歲暮祀典。 」詔並從部議。 隆慶二年,帝詣天壽山春祭。 前一日,告世宗幾筵及奉先、弘孝、神霄殿。 駕至天壽山紅門降輿,由左門入,升輿,駐蹕感思殿。 越二日,質明行禮。 帝青袍,乘板輿至長陵門外,東降輿,由殿左門入,至拜位,上香,四拜。 至神禦前獻帛、獻爵訖,複位。 亞獻、終獻,令執爵者代,復四拜。 餘如常祭之儀。 隨詣永陵行禮。 是日遣官六員,俱青服,分祭六陵。 萬曆八年,謁陵禮如舊。 十一年,復謁陵。 禮部言:「宜遵世宗彞憲,酌分二日,以次展拜。 」乃定長、永、昭三陵,上香,八拜,親奠帛。 初獻,六陵二寢,上香,四拜。 其奠帛三獻,俱執事官代。 十四年,禮部言:「諸妃葬金山諸處者,嘉靖中俱配享各陵殿,罷本墳祭。 今世廟諸妃安厝西山者,宜從其例。 至陵祭品物,九陵、恭讓、恭仁之陵止於酒果,而越、靖諸王及諸王妃則又有牲果祝文,反從其厚者,蓋以九陵帝后,歲暮已祫祭于廟,旬日內且復有孟春之享,故元旦陵殿止用酒果,非儉也;諸王諸妃則祫祭春祭皆不與,元旦一祭不宜從簡,故用牲帛祝文,非豐也。 特恭讓、恭仁既不與祫享于廟中,又不設牲帛于陵殿,是則禮文之缺,宜增所未備。 而諸王諸妃祝文,尚仍安厝時所用,宜改敘歲時遣官之意,則情順禮安。 」報可。 凡山陵規制,有寶城,長陵最大,徑一百一丈八尺。 次永陵,徑八十一丈。 各陵深廣丈尺有差。 正前為明樓,樓中立帝廟謚石碑,下為靈寢門。 惟永陵中為券門。 左右牆門各一樓。 明樓前為石幾筵,又前為祾恩殿、祾恩門。 殿惟長陵重檐九間,左右配殿各十五間。 永陵重檐七間,配殿各九間。 諸陵俱殿五間,配殿五間。 門外神庫或一或二,神廚宰牲亭,有聖蹟碑亭。 諸陵碑俱設門外,率無字。 長陵迤南有總神道,有石橋,有石像人物十八對,擎天柱四,石望柱二。 長陵有《神功聖德碑》,仁宗禦撰,在神道正南。 南為紅門,門外石牌坊一。 門內有時陟殿,為車駕更衣之所。 永陵稍東有感思殿,為駐蹕之所。 殿東為神馬廠。 ○忌辰 第1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 中》
第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