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六年北巡,禮部行直省,凡有重事及四夷來朝與進表者,俱達行在所,小事達京師啟聞。 車駕將發,奏告天地、社稷、太廟、孝陵,祭大江、旗纛等神,AQ祭于承天門。 緣途當祭者,遣官祭。 將至北京,設壇祭北京山川等神。 車駕至,奏告天地,祭境內山川。 扈從馬步軍五萬。 侍從,五府都督各一,吏、戶、兵、刑四部堂上官各一,禮、工二部堂上官各二,都察院堂上官一,御史二十四,給事中十九,通政、大理、太常、光祿、鴻臚堂上官共二十,翰林院、內閣官三,侍講、修撰、典籍等官六,六部郎官共五十四,余不具載。 車駕將發,宴群臣,賜扈從官及軍校鈔。 至北京,宴群臣、耆老,賜百官及命婦鈔。 所過郡縣,官吏、生員、耆老朝見,分遣廷臣核守令賢否,即加黜陟。 給事、御史存問高年,賜幣帛酒肉。 嘉靖十八年,幸承天。 先期親告上帝于玄極寶殿。 同日,告皇祖及睿宗廟,遣官分告北郊及成祖以下諸廟、社稷、日月、神祇。 駕出正陽門,后妃輦轎從。 錦衣衛設欽制武陣駕,衛卒八千,奉輿輦,執儀仗。 衛指揮前驅。 武重臣二員留守,兵部尚書參贊機務,各賜敕行事。 分命文武重臣,出督宣大、薊州、山海關,行九邊,亦各賜敕。 皇城及京城諸門,皆命文武大臣各一員坐守。 設警備扈駕官軍六千。 駕發,百官吉服送於彰義關外。 扈從官軍,略如永樂時數。 先發在途者免朝參,惟禮兵二部、鴻臚、太常、科道糾儀官及光祿寺從行。 過真定,望祭北嶽。 帝常服,從臣大臣及巡撫都御史吉服行禮。 衛輝,遣官祭濟瀆。 鈞州,望祭中嶽;滎澤,祭河,禮如北嶽。 南陽,遣祭武當山。 途次古帝王、聖賢、忠臣、烈士祠墓,遣官致祭。 撫、按、三司迎于境上,至行宮,吉服朝見。 生員耆老,俱三十里外迎。 所過王府,親王常服候駕,隨至行宮,冕服朝見。 賜宴,宗室不許出。 至承天,詣獻皇帝廟謁告。 越四日,行告天禮于龍飛殿丹陛上,奉獻皇帝配。 更皮弁服,詣國社稷及山川壇行禮,次日,謁顯陵。 次日,從駕官上表賀,遂頒詔如儀。 回京,親謝上帝、皇祖、皇考,分遣官告郊、廟、社稷、群神,行禮如初。 ○東宮監國 古制,太子出曰「撫軍」,守曰「監國」。 三代而下,惟唐太子監國結雙龍符,而其儀不著。 永樂七年,駕幸北京,定製,凡常朝,皇太子于午門左視事。 左右侍衛及各官啟事如常儀。 若禦文華殿,承旨召入者方入。 凡內外軍機及王府急務,悉奏請。 有邊警,即調軍剿捕,仍馳奏行在。 皇城及各門守衛,皆增置官軍。 遇聖節、正旦、冬至,皇太子率百官于文華殿前拜表,行十二拜禮。 表由中門出,皇太子由左門送至午門,還宮。 百官導至長安右門外,文五品、武四品以上,及近侍官、監察御史,俱乘馬導三山門外,以表授進奏官。 至期,告天祝壽,行八拜禮。 其正旦、冬至、千秋節,百官于文華殿慶賀如常儀。 凡享太廟及社稷諸神之祭,先期敕皇太子攝祭。 其祀典神祇,太常寺於行在奏聞,遣官行禮。 凡四夷來朝,循例賜宴,命禮部遣送行在所。 凡詔書至,設龍亭儀仗大樂,百官朝服,出三山門外奉迎。 皇太子冕服迎于午門前,至文華殿,行五拜三叩頭禮,升殿展讀。 使者捧詔置龍亭中,皇太子送至午門外。 禮部官置詔書雲輿中,文武二品以上官迎至承天門,開讀如儀。 以鼓樂送使者詣會同館。 使者見皇太子,行四拜禮,賜宴于禮部。 十二年北征,復定製。 常朝于文華殿視事,文武啟事,俱達北京。 嘉靖十八年南巡,命皇太子監國。 時太子幼,命輔臣一人居守,軍國機務悉聽啟行。 ○皇太孫監國 永樂八年,帝自北京北征。 時皇太子已監國于南,乃命皇長孫居北京監國。 時宣宗未冠,及冠始加稱皇太孫雲。 其制,每日皇長孫于奉天門左視事,侍衛如常儀。 諸司有事,具啟施行。 若軍機及王府要務,一啟皇太子處分,一奏聞行在所。 聖節,設香案于奉天殿,行禮如常儀。 天下諸司表文俱詣北京。 四夷朝貢俱送南京,武選及官民有犯,大者啟皇太子,小者皇長孫行之。 皇親有犯,啟皇太子所。 犯情重及謀逆者,即時拘執,命皇親會問。 不服,乃命公、侯、伯、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會皇親再問,啟皇太子,候車駕回京,奏請處分。 ○頒詔儀 凡頒命四方,有詔書,有赦書、有敕符、丹符,有制諭、手詔。 詔赦,先於闕廷宣讀,然後頒行。 敕符等,則使者賫付所授官,秘不敢發。 開讀迎接,儀各不同。 洪武二十六年,定頒詔儀。 設禦座于奉天殿,設寶案于殿東,陳中和韶樂於殿內,設大樂於午門及承天門外,設宣讀案于承天門上,西南向。 清晨,校尉擎雲蓋於殿內簾前,百官朝服班承天門外,公侯班午門外,東西向。 皇帝皮弁服,升殿如儀。 禮部官捧詔書詣案前,用寶訖,置雲蓋中。 校尉擎雲蓋,由殿東門出。 大樂作,自東陛降,由奉天門至金水橋南午門外,樂作,公侯前導,迎至承天門上。 鳴贊唱排班,文武官就位,樂作。 四拜,樂止。 宣讀展讀官升案,稱有制,眾官跪。 禮部官捧詔書,授宣讀官。 宣訖,禮部官捧置雲蓋中。 贊禮唱俯伏興,樂作。 四拜,樂止。 舞蹈山呼,又四拜。 儀禮司奏禮畢,駕興。 禮部官捧詔書分授使者,百官退。 嘉靖六年續定,鴻臚官設詔案,錦衣衛設雲蓋盤于奉天殿內東,別設雲盤于承天門上。 設彩輿于午門外,鴻臚官設宣讀案于承天門上。 百官入丹墀侍立,帝冕服升座,如朝儀。 翰林院官捧詔書從,至禦座前東立。 百官入班,四拜,出至承天門外。 贊頒詔,翰林院官捧詔書授禮部官,捧至雲盤案上。 校尉擎雲蓋,俱從殿左門出,至午門外,捧詔置彩輿內。 公侯伯三品以上官前導,迎至承天門上,宣讀贊拜,俱如上儀。 禮部官捧詔書授錦衣衛官,置雲匣中,以彩索系之龍竿,頒降。 禮部官捧置龍亭內,鼓樂迎至禮部,授使者頒行。 隆慶六年,詔出至皇極門,即奏禮畢,駕還。 ○迎接詔赦儀 洪武中定。 凡遣使開讀詔赦,本處官具龍亭儀仗鼓樂,出郭迎。 使者下馬,奉詔書置龍亭中,南向,本處官朝服行五拜禮。 眾官及鼓樂前導,使者上馬隨龍亭後,至公廨門。 眾官先入,文武東西序立,候龍亭至,排班四拜。 使者捧詔授展讀官,展讀官跪受,詣開讀案。 宣讀訖,捧詔授朝使,仍置龍亭中。 眾官四拜,舞蹈山呼,復四拜畢。 班首詣龍亭前,跪問皇躬萬福,使者鞠躬答曰:「聖躬萬福。 」眾官退,易服見使者,並行兩拜禮。 復具鼓樂送詔于官亭。 如有出使官在,則先守臣行禮。 ○進書儀 進書儀惟《實錄》最重。 皇帝具袞冕,百官朝服,進表稱賀。 其餘纂修書成,則以表進。 重錄書及玉牒,止捧進。 茲詳載進《實錄》儀,餘可推見雲。 第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 中》
第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