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年,改定朝賀于乾清宮。 其日,皇帝、皇后升座,侍從導引如儀,引禮引皇太子及妃、親王及妃詣上位前,贊禮讚四拜,興。 贊禮引皇太子詣前,贊跪,引禮讚太了妃、諸王及妃皆跪。 皇太子致詞,同前,不傳制。 贊禮讚皇太子俯伏,興,引禮讚諸王俯伏,興,太子妃、諸王妃皆興。 贊禮引皇太子複位。 贊拜,皇太子以下皆四拜。 禮畢,引禮引至皇后前,其前後贊拜,皆如朝皇帝儀。 致詞稱「母后殿下」。 禮畢,出。 七年更定,不致賀辭,止行八拜禮。 朝賀皇太后禮皆同。 ○諸王來朝儀 古者,六年五服一朝。 漢法有四見儀。 魏制,籓王不得入覲。 晉泰始中,令王公以下入朝者,四方各為二番。 唐以後,親籓多不就國。 明代仿古封建,親王之籓不常入朝,朝則賜賚甚厚。 明初,凡來朝,先期陳禦座于奉天殿,如常儀。 諸王次於奉天門外東耳房。 鼓三嚴,百官入就侍立位。 引禮導王具袞冕,由東門入,升東陛,就位。 王府從官就丹墀位。 贊拜,樂作,王與從官皆四拜。 興,樂止。 王從殿東門入,樂作。 內贊導至禦前,樂止。 王跪,王府官皆跪。 王致辭曰:「第幾子某王某,茲遇某時入覲,欽詣父皇陛下朝拜。 」贊俯伏,興。 王由東門出。 樂作,復拜位,樂止。 贊拜,王興。 從官皆四拜,興。 樂作,駕興,王及各官以次出。 洪武二十六年定,凡諸王大朝,行八拜禮。 常朝,一拜。 凡伯叔兄見天子,在朝行君臣禮,便殿行家人禮。 伯叔兄西向坐,受天子四拜。 天子居中南面坐,以尚親親之義,存君臣之禮。 凡外戚朝見,皇后父母見帝行君臣禮,後見父母行家人禮。 皇太子見皇后父母,皇后父母西向立,皇太子東向行四拜禮,皇后父母立受兩拜,答兩拜。 ○諸司朝覲儀 明制,天下官三年一入朝。 自十二月十六日始,鴻臚寺以次引見。 二十五日後,每日方面官隨常朝官入奉天門行禮,府州縣官及諸司首領官吏、土官吏俱午門外行禮。 正旦大朝以後,方面官于奉天殿前序立,知府以下,奉天門金水橋南序立,如常朝儀。 天順三年,令凡方面官入朝,遞降京官一等。 萬曆五年,令凡朝覲,南京府尹、行太仆寺苑馬寺卿、布按二司,俱于十二月十六日朝見,外班行禮。 由右掖門至禦前,鴻臚寺官以次引見。 其鹽運司及知府以下官吏,浙江、江西十七日,山東、山西十八日,河南、陝西十九日,湖廣、南直隷二十日,福建、四川二十一日,廣東、廣西二十二日,雲南、貴州二十三日,北直隷二十四日,各外班行禮,至禦前引見。 免朝則止,仍候禦朝日引見。 正旦朝賀,俱入殿前行禮。 凡朝覲官見辭謝恩,具公服,正旦具朝服,不著硃履。 常朝俱錦繡。 ○中宮受朝儀 惟唐《開元禮》有朝皇太后及皇后受群臣賀,皇后會外命婦諸儀。 明制無皇后受群臣賀儀,而皇妃以下,正旦、冬至朝賀儀,則自洪武元年九月詔定。 凡中宮朝賀,內使監設皇后寶座于坤寧宮。 丹陛儀仗,內使執之,殿上儀仗,女使執之。 陳女樂於宮門外。 設皇貴妃幄次於宮門外之西,近北;設公主幄次於宮門外之東,稍南;設外命婦幄次於門外之南,東西向。 皇后服禕衣出閤,仗動,樂作。 升座,樂止。 司賓導外命婦由東門入內道,東西班侍立,訖。 導皇貴妃、眾妃由東門入,至陛上拜位。 贊拜,樂作,四拜興,樂止。 導由殿東門入,樂作。 內贊接引至殿上拜位,樂止。 贊跪,妃皆跪。 皇貴妃致祠曰,「妾某氏等,遇茲履端之節」,冬至則雲「履長」,「恭詣皇后殿下稱賀」。 致詞畢,皆俯伏,興,樂作,複位,樂止。 贊拜,樂作,四拜興,樂止。 降自東階出。 司賓導公主由東門入,至陛下拜位,以次立,行禮如皇妃儀。 司賓導外命婦入殿前中道拜位。 贊拜如儀。 班首由西陛升,入殿西門,樂作。 內贊接引至殿上拜位,班首及諸命婦皆跪。 班首致詞曰:「某國夫人妾某氏等稱賀。 」賀畢,出複位。 司言跪承旨,由殿中門出,立露台之東,南向,稱有旨。 命婦皆跪,司言宣旨曰:「履端之慶,與夫人等共之。 」贊興。 司言奏宣旨畢。 皇后興,樂作。 入內閤門,樂止。 諸命婦出。 太皇太后、皇太后朝賀儀同。 洪武二十六年,重定中宮朝賀儀:先日,女官設禦座香案。 至日內官設儀仗、陳女樂於丹陛東西,北向,設箋案于殿東門。 命婦至宮門,司賓引入就拜位,女官具服侍班。 尚宮、尚儀等官詣內奉迎,皇后具服出,作樂,贊拜如前儀。 女官舉箋案由殿東門入,樂作。 至殿中,樂止。 贊跪,命婦皆跪。 贊宣箋目,女官宣訖,贊展箋,宣箋女官詣案前,展宣訖,舉案于殿東。 命婦皆興,司賓引班首由東階升入殿東門,樂作。 內贊引至殿中,樂止。 贊跪,班首及諸命婦皆跪。 班首致詞訖,皆興,由西門出。 贊拜及司言宣旨,皆如儀,禮畢。 千秋節致詞云:「茲遇千秋令節,敬詣皇后殿下稱賀。 」不傳旨。 凡朔望命婦朝參,是日設禦座于宮中,陳儀仗女樂。 皇后升座,引禮女官引命婦入班,文東武西,各以夫品。 贊拜,樂作,四拜。 禮畢,出。 陰雨、大寒暑則免。 後命婦朝賀,俱于仁智殿。 朝東宮妃,儀如朝中宮,不傳令。 ○朝賀東宮儀 漢以前無聞。 隋文帝時,冬至百官朝太子,張樂受賀。 唐制,宮臣參賀皇太子,皆舞蹈。 開元始罷其禮。 故事,百官詣皇太子止稱名,惟宮臣稱臣。 明洪武十四年,給事中鄭相同請如古制,詔下群臣議。 編修吳沈等議曰:「東宮國之大本,所以繼聖體而承天位也。 臣子尊敬之禮,不得有二。 請凡啟事東宮者,稱臣如故。 」從之。 凡朝東宮,前期,典璽官設皇太子座于文華殿,錦衣衛設儀仗于殿外,教坊司陳大樂於文華門內東西,北向,府軍衛列甲士旗幟于門外,錦衣衛設將軍十二人于殿中門外及文華門外,東西向,儀禮司官設箋案于殿東門外,設百官拜位於殿下東西,設傳令宣箋等官位於殿內東西。 是日,百官詣文華門外。 導引官啟外備,皇太子具冕服出,樂作。 升座,樂止。 百官入贊拜,樂作。 四拜興,樂止。 丞相升自西階,至殿內拜位,俱跪。 丞相致詞曰:「某等茲遇三陽開泰,萬物維新。 敬惟皇太子殿下,茂膺景福。 」畢,俯伏,興,複位。 舍人舉箋案入殿中,其捧箋、展箋、宣箋、傳令,略與皇后同。 令曰:「履茲三陽,願同嘉慶。 」余俱如儀。 冬至致詞,則易「律應黃鐘,日當長至」。 傳令則易「履長之節。 」千秋節致詞則雲「茲遇皇太子殿下壽誕之辰,謹率文武群官,敬祝千歲壽。 」不傳令。 凡朔望,百官朝退,詣文華殿門外,東西立。 皇太子升殿,樂作。 百官行一拜禮。 其謝恩見辭官亦行禮。 洪武元年十二月,帝以東宮師傅皆勛舊大臣,當待以殊禮,命議三師朝賀東宮儀。 禮官議曰:「唐制,群臣朝賀東宮,行四拜禮,皇太子答後二拜。 三公朝賀,前後俱答拜。 近代答拜之禮不行,而三師之禮不可不重。 今擬凡大朝賀,設皇太子座于大本堂,設答拜褥位於堂中,設三師、賓客、諭德拜位於堂前。 皇太子常服升座,三師、賓客常服入就位,北向立。 皇太子起立,南向。 贊四拜,皇太子答後二拜。 」 第18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 上》
第1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