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師三天扶教輔玄大法師真君者,傳記云:「漢張道陵,善以符治病。 唐天寶,宋熙寧、大觀間,累號正一靖應真君,子孫亦有封號。 國朝仍襲正一嗣教真人之封。 」然宋邵伯溫云:「張魯祖陵、父衡,以符法相授受,自號師君。 」今歲以正月十五日為陵生日,遣官詣顯靈宮祭告,亦非祀典。 大小青龍神者,記云:「有僧名盧,寓西山。 有二童子來侍。 時久旱,童子入潭化二青龍,遂得雨。 後賜盧號曰感應禪師,建寺設像,別設龍祠于潭上。 宣德中,建大圓通寺,加二龍封號,春秋祭之。 」邇者連旱,祈禱無應,不足崇奉明矣。 梓潼帝君者,記云:「神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 仕晉戰沒,人為立廟。 唐、宋屢封至英顯王。 道家謂帝命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故元加號為帝君,而天下學校亦有祠祀者。 景泰中,因京師舊廟闢而新之,歲以二月三日生辰,遣祭。 」夫梓潼顯靈于蜀,廟食其地為宜。 文昌六星與之無涉,宜敕罷免。 其祠在天下學校者,俱令拆毀。 北極佑聖真君者,乃玄武七宿,後人以為真君,作龜蛇于其下。 宋真宗避諱,改為真武。 靖康初,加號佑聖助順靈應真君。 圖志云:「真武為淨樂王太子,修煉武當山,功成飛昇。 奉上帝命鎮北方。 被發跣足,建皁纛玄旗。 」此道家附會之說。 國朝御製碑謂,太祖平定天下,陰佑為多,當建廟南京崇祀。 及太宗靖難,以神有顯相功,又于京城艮隅並武當山重建廟宇。 兩京歲時朔望各遣官致祭,而武當山又專官督祀事。 憲宗嘗范金為像。 今請止遵洪武間例,每年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用素羞,遣太常官致祭,余皆停免。 崇恩真君、隆恩真君者,道家以崇恩姓薩名堅,西蜀人,宋徽宗時嘗從王侍宸、林靈素輩學法有驗。 隆恩,則玉樞火府天將王靈官也,又嘗從薩傳符法。 永樂中,以道士周思得能傳靈官法,乃于禁城之西建天將廟及祖師殿。 宣德中,改大德觀,封二真君。 成化初改顯靈宮。 每年換袍服,所費不訾。 近今祈禱無應,亦當罷免。 金闕上帝、玉闕上帝者,志云:「閩縣靈濟宮祀五代時徐溫子知證、知諤。 國朝御製碑謂太宗嘗弗豫,禱神輒應,因大新閩地廟宇,春秋致祭。 又立廟京師,加封金闕真君、玉闕真君。 正統、成化中,累加號為上帝。 朔望令節俱遣官祀,及時薦新,四時換袍服。 」夫神世系事蹟,本非甚異,其僭號宜革正,妄費亦宜節省。 神父聖帝、神母元君及金玉闕元君者,即二徐父母及其配也。 宋封其父齊王為忠武真人,母田氏為仁壽仙妃,配皆為仙妃。 永樂至成化間,屢加封今號,亦宜削號罷祀。 東嶽泰山之神者,泰山五嶽首,廟在泰安州山下。 又每歲南郊及山川壇俱有合祭之禮。 今朝陽門外有元東嶽舊廟,國朝因而不廢。 夫既專祭封內,且合祭郊壇,則此廟之祭,實為煩瀆。 京師都城隍之神者,舊在順天府西南,以五月十一日為神誕辰,故是日及節令皆遣官祀。 夫城隍之神,非人鬼也,安有誕辰?況南郊秋祀俱已合祭,則誕辰及節令之祀非宜,凡此俱當罷免。 議上,乃命修建齋醮,遣官祭告,並東嶽、真武、城隍廟、靈濟宮祭祀,俱仍舊。 二徐真君及其父母妻革去帝號,仍舊封,冠袍等物換回焚燬,余如所議行之。 按祀典,太祖時,應天祀陳喬、楊邦乂、姚興、王鉷,成都祀李冰、文翁、張詠,均州祀黃霸,密縣祀卓茂,松江祀陸遜、陸抗、陸凱,龍州祀李龍遷,建寧祀謝夷甫,彭澤祀狄仁傑,九江祀李黼,安慶祀余闕、韓建之、李宗可。 宣宗時,高郵祀耿遇德。 英宗時,豫章祀韋丹、許遜,無錫祀張巡。 憲宗時,崖山祀張世傑、陸秀夫。 孝宗時,新會祀宋慈元楊後,延平祀羅從彥、李侗,建寧祀劉子翬,烏撒祀潭淵,廬陵祀文天祥,婺源祀硃熹,都昌祀陳澔,饒州祀江萬里,福州祀陳文龍,興化祀陳瓚,湖廣祀李芾,廣西祀馬慨。 武宗時,真定祀顏杲卿、真卿,韶州附祀張九齡子拯,沂州祀諸葛亮,蕭山祀游酢、羅從彥。 皆歷代名臣,事蹟顯著。 守臣題請,禮官議覆,事載實錄,年月可稽。 至若有明一代之臣抗美前史者,或以功勛,或以學行,或以直節,或以死事,臚于志乘,刻於碑版,匪一而足。 其大者,鄱陽湖忠臣祠祀丁普郎等三十五人,南昌忠臣祠祀趙德勝等十四人,太平忠臣廟祀花雲、王鼎、許瑗,金華忠臣祠祀胡大海,皆太祖自定其典。 其後,通州祀常遇春,山海關祀徐達,蘇州祀夏原吉、周忱,淮安祀陳瑄,海州衛祀衛青、徐安生,甘州祀毛忠,榆林祀餘子俊,杭州祀于謙,蕭山祀魏驥,汀州祀王得仁,廣州祀楊信民、毛吉,雲南祀沐英、沐晟,貴州祀顧成,廬陵祀劉球、李時勉,廣信祀鄧顒,寶慶祀賀興隆,上杭祀伍驥、丁泉,慶遠祀葉禎,雲南祀王禕、吳雲,青田祀劉基,平陽祀薛瑄,杭州祀鄒濟、徐善述,金華祀章懋,皆眾著耳目,炳然可考。 其他郡縣山川龍神忠烈之士,及祈禱有應而祀者,《會典》所載,尤詳悉雲。 ○厲壇 泰厲壇祭無祀鬼神。 《春秋傳》曰「鬼有所歸,乃不為厲。 」此其義也。 《祭法》:王祭泰厲,諸侯祭公厲,大夫祭族厲。 《士喪禮》:「疾病禱于厲’,《鄭注》謂“漢時民間皆秋祠厲」,則此祀達于上下矣,然後世皆不舉行。 洪武三年定製,京都祭泰厲,設壇玄武湖中,歲以清明及十月朔日遣官致祭。 前期七日,檄京都城隍。 祭日,設京省城隍神位於壇上,無祀鬼神等位於壇下之東西,羊三,豕三,飯米三石。 王國祭國厲,府州祭郡厲,縣祭邑厲,皆設壇城北,一年二祭如京師。 裡社則祭鄉厲。 後定郡邑厲、鄉厲,皆以清明日、七月十五日、十月朔日。 志第二十七 禮五(吉禮五) 廟制 禘佩 時享 薦新 加上謚號 廟諱 ○宗廟之制 明初作四親廟于宮城東南,各為一廟。 皇高祖居中,皇曾祖東第一,皇祖西第一,皇考東第二,皆南向。 每廟中室奉神主。 東西兩夾室,旁兩廡。 三門,門設二十四戟。 外為都宮。 正門之南齋次,其西饌次,俱五間,北向。 門之東,神廚五間,西向。 其南宰牲池一,南向。 洪武元年,命中書省集儒臣議祀典,李善長等言: 周制,天子七廟。 而《商書》曰:「七世之廟,可以觀德」,則知天子七廟,自古有之。 太祖百世不遷。 三昭三穆以世次比,至親盡而遷。 此有天下之常禮。 若周文王、武王雖親盡宜祧,以其有功當宗,故皆別立一廟,謂之文世室、武世室,亦百世不遷。 漢每帝輒立一廟,不序昭穆,又有郡國廟及寢園廟。 光武中興,于洛陽立高廟,祀高祖及文、武、宣、元五帝。 又于長安故高廟中,祀成、哀、平三帝。 別立四親廟于南陽舂陵,祀父南頓君以上四世。 至明帝,遺詔藏主于光烈皇后更衣別室。 後帝相承,皆藏於世祖之廟。 由是同堂異室之制,至于元莫之改。 唐高祖尊高曾祖考,立四廟于長安。 太宗議立七廟,虛太祖之室。 玄宗創製,立九室,祀八世。 文宗時,禮官以景帝受封于唐,高祖、太宗創業受命,百代不遷。 親盡之主,禮合祧遷,至禘佩則合食如常。 其後以敬、文、武三宗為一代,故終唐之世,常為九世十一室。 第18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 上》
第1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