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方伐宋,凡帷幄謀議,有所未決,即遣使問之,磐所敷陳,每稱上意。 帝將用兵日本,問以便宜,磐言:「今方伐宋,當用吾全力,庶可一舉取之。 若復分力東夷,恐曠日持久,功卒難成。 俟宋滅,徐圖之未晚也。 」江南既下,磐上疏,大略言:「禁戢軍士,選擇官吏,賞功罰罪,推廣恩信,所以撫安新附,銷弭寇盜。 」其言要切,皆見施行。 朝議汰冗官,權近私以按察司不便,欲並省之。 磐奏疏曰:「各路州郡,去京師遙遠,貪官污吏,侵害小民,無所控告,惟賴按察司為之申理。 若指為冗官,一例罷去,則小民冤死而無所訴矣。 若曰京師有御史台糾察四方之事,是大不然。 夫御史台糾察朝廷百官、京畿州縣,尚有弗及,況能周遍外路千百城之事乎?若欲併入運司,運司專以營利增課為職,與管民官常分彼此,豈暇顧細民之冤抑哉?」由是按察司得不罷。 朝廷錄平宋功,遷至宰相執政者二十餘人,因議更定官制,磐奏疏曰:「歷代制度,有官品,有爵號,有職位,官爵所以示榮寵,職位所以委事權。 臣下有功有勞,隨其大小,酬以官爵,有才有能,稱其所堪,處以職位,此人君禦下之術也。 臣以為有功者,宜加遷散官,或賜五等爵號,如漢、唐封侯之制可也,不宜任以職位。 」日本之役,師行有期,磐入諫曰:「日本小夷,海道險遠,勝之則不武,不勝則損威,臣以為勿伐便。 」帝震怒,謂非所宜言,且曰:「此在吾國法,言者不赦,汝豈有他心而然耶?」磐對曰:「臣赤心為國,故敢以言,苟有他心,何為從叛亂之地,冒萬死而來歸乎?今臣年已八十,況無子嗣,他心欲何為耶?」明日,帝遣侍臣以溫言慰撫,使無憂懼。 後閲內府珍玩,有碧玉寶枕,因出賜之。 磐以年老,累乞骸骨。 丞相和禮霍孫為言,詔允其請,進資德大夫,致仕,仍給半俸終身。 皇太子聞其去,召入宮,賜食,慰問良久。 行之日,公卿百官,皆設宴以餞。 明日,皇太子賜宴聖安寺,公卿百官出送麗澤門外,縉紳以為榮。 磐無子,命其婿著作郎李稚賓為東平判官,以便養。 每大臣燕見,帝數問磐起居狀,始終眷顧不衰。 磐資性剛方,閒居不妄言笑,每奏對,必以正,不肯阿意承順,帝嘗以古直稱之,雖權幸側目,弗願也。 阿合馬方得權,致重幣求文于碑,磐拒弗與。 所薦宋、雷膺、魏初、徐琰、胡祗遹、孟祺、李謙,後皆為名臣。 年至九十二,卒之夕,有大星隕正寢之東。 贈端貞雅亮佐治功臣、太傅、開府儀同三司,追封洺國公,謚文忠。 ○王鶚 王鶚,字百一,曹州東明人。 曾祖成,祖立,父琛。 鶚始生,有大鳥止於庭,鄉先生張奫曰:「鶚也。 是兒其有大名乎!」因名之。 幼聰悟,日誦千餘言,長工詞賦。 金正大元年,中進士第一甲第一人出身,授應奉翰林文字。 六年,授歸德府判官,行亳州城父令。 七年,改同知申州事,行蔡州汝陽令,丁母憂。 天興二年,金主遷蔡,詔尚書省移書恆山公武仙進兵。 金主覽書,問誰為之,右丞完顏仲德曰:「前翰林應奉王鶚也。 」曰:「朕即位時狀元耶?」召見,惜擢用之晚,起複,授尚書省右司都事,升左右司郎中。 三年,蔡陷,將被殺,萬戶張柔聞其名,救之,輦歸,館于保州。 甲辰冬,世祖在籓邸,訪求遺逸之士,遣使聘鶚。 及至,使者數輩迎勞,召對。 進講《孝經》、《書》、《易》,及齊家治國之道,古今事物之變,每夜分乃罷。 世祖曰:「我雖未能即行汝言,安知異日不能行之耶!」歲余,乞還,賜以馬,仍命近侍闊闊、柴禎等五人從之學。 繼命徙居大都,賜宅一所。 嘗因見,請曰:「天兵克蔡,金主自縊,其奉禦絳山焚葬汝水之傍,禮為舊君有服,願往葬祭。 」世祖義而許之,至則為河水所沒,設具牲酒,為位而哭。 庚申,世祖即位,建元中統,首授翰林學士承旨,制誥典章,皆所裁定。 至元元年,加資善大夫。 上奏:「自古帝王得失興廢可考者,以有史在也。 我國家以神武定四方,天戈所臨,無不臣服者,皆出太祖皇帝廟謨雄斷所致,若不乘時紀錄,竊恐久而遺亡,宜置局纂就實錄,附修遼、金二史。 」又言:「唐太宗始定天下,置弘文館學士十八人,宋太宗承太祖開創之後,設內外學士院,史冊爛然,號稱文治。 堂堂國朝,豈無英才如唐、宋者乎!」皆從之,始立翰林學士院,鶚遂薦李冶、李昶、王磐、徐世隆、高鳴為學士。 復奏立十道提舉學校官。 有言事者,謂宰執非其人,詔儒臣廷議可任宰相者。 時阿合馬巧佞,欲乘隙取相位,大臣復助之,眾知其非,莫敢言。 鶚奮然擲筆曰:「吾以衰老之年,無以報國,即欲舉任此人為相,吾不能插驢尾矣。 」振袖而起,奸計為之中止。 五年,乞致仕,詔有司歲給廩祿終其身,有大事則遣使就問之。 十年,卒,年八十四,謚文康。 鶚性樂易,為文章不事雕飾,嘗曰:「學者當以窮理為先,分章析句,乃經生舉子之業,非為己之學也。 」著《論語集義》一卷,《汝南遺事》二卷,詩文四十捲,曰《應物集》。 無子,以婿周鐸子之綱承其祀。 之綱官至翰林侍講學士。 ○高鳴 高鳴,字雄飛,真定人,少以文學知名。 河東元裕上書薦之,不報。 諸王旭烈兀將征西域,聞其賢,遣使者三輩召之,鳴乃起,為王陳西征二十餘策,王數稱善,即薦為彰德路總管。 世祖即位,賜誥命金符,已而召為翰林學士,兼太常少卿。 至元五年,立御史台,以鳴為侍御史,風紀條章,多其裁定。 尋立四道按察司,選任名士,鳴所薦居多,時論咸稱其知人。 天下初定,中書、樞密事多壅滯,言者請置督事官各二人,鳴曰:「官得人,自無滯政,臣職在奉憲,願舉察之,毋為員外置人也。 」七年,議立三省,鳴上封事曰:「臣聞三省設自近古,其法由中書出政,移門下,議不合,則有駁正,或封還詔書;議合,則還移中書;中書移尚書,尚書乃下六部、郡國。 方今天下大於古,而事益繁,取決一省,猶曰有壅,況三省乎!且多置官者,求免失政也,但使賢俊萃于一堂,連署參決,自免失政,豈必別官異坐,而後無失政乎!故曰政貴得人,不貴多官。 不如一省便。 」世祖深然之,議遂罷。 川、陝盜起,省臣患之,請專戮其尤者以止盜,朝議將從之,鳴諫曰:「制令天下上死囚,必待論報,所以重用刑、惜民生也。 今從其請,是開天下擅殺之路,害仁政甚大。 」世祖曰「善」,令速止之。 鳴每以敢言被上知,嘗入內,值大風雪,帝謂御史大夫塔察兒曰:「高學士年老,後有大政,就問可也。 」賜太官酒肉慰勞之,其見敬禮如此。 九年,遷吏禮部尚書。 十一年,病卒,年六十六,有文集五十捲。 ○李冶 第24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元史 下》
第2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