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丁巳朔,復賜魯國大長公主鈔二萬錠,以構居第。 賜燕鐵木兒祖父紀功碑銘。 水達達路阿速古兒千戶所大水。 己未,遣翰林學士承旨阿鄰帖木兒北迎大駕。 命司天監翙星。 昌王八剌失裡還鎮。 庚申,太白犯鬼宿積屍氣。 癸亥,復遣翰林學士承旨斡耳朵迎大駕。 乙丑,命有司給行在宿衛士衣糧及馬芻豆。 以儲慶司所貯金三十錠、銀百錠,建大承天護聖寺。 給皇子宿衛之士千人鈔,四番宿衛增為萬三千人,至是又增千人。 甲戌,命中書省臣擬注中書六部官,奏於行在所。 乙亥,幸大聖壽萬安寺,作佛事于世祖神禦殿,又于玉德殿及大天源延聖寺作佛事。 丙子,武寧王徹徹禿、中書平章政事哈八兒禿至自行在所,致立皇太子之命。 賜徹徹禿金五百兩,余有差。 改儲慶使司為詹事院。 伯顏、鐵木兒補化及江南行台御史大夫阿兒思蘭海牙、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曹立,併為太子詹事;又除副詹事、詹事丞及斷事官、家令司、典寶、典用、典醫等官。 丁丑,帝發京師,北迎明宗皇帝。 戊寅,次於大口。 征諸王鼎八入朝。 庚辰,次香水園。 置江淮財賦都總管府,秩正三品,隷詹事院。 陝西行省言:「鳳翔府饑民十九萬七千九百人,本省用便宜賑以官鈔萬五千錠。 又,豐樂八屯軍士饑,死者六百五十人,萬戶府軍士饑者千三百人,賑以官鈔百三十錠。 」從之。 給保定路定興驛車馬,又賑被兵之民百四十五戶糧一月,真定路民被兵者二千七百四十八戶,亦命賑之。 上都迭只諸位宿衛士及開平縣民被兵者,並賑以糧。 大名路蠶災。 六月丁亥朔,明宗遣近侍馬駒、塔台、別不花至。 丁酉,鐵木兒補化以旱乞避宰相位,有旨諭之曰:「皇帝遠居沙漠,未能即至京師,是以勉攝大位。 今亢陽為災,皆予闕失所致。 汝其勉修厥職,祗修實政,可以上答天變。 」仍命馳奏於行在。 己亥,江浙行省言,紹興、慶元、台州、婺州諸路饑民凡十一萬八千九十戶。 乙巳,命中書省逮系也先捏以還。 丙午,永平屯田府所隷昌國諸屯大風驟雨,平地出水。 丁未,太白晝見。 庚戌,次於上都之六十里店。 辛亥,陝西行台御史孔思迪言:「人倫之中,夫婦為重。 比見內外大臣得罪就刑者,其妻妾即斷付他人,似與國朝旌表貞節之旨不侔、夫亡終制之令相反。 況以失節之婦配有功之人,又與前賢所謂‘娶失節者以配身是己失節’之意不同。 今後凡負國之臣籍沒奴婢財產,不必罪其妻子。 當典刑者,則孥戮之,不必斷付他人,庶使婦人均得守節。 請著為令。 」壬子,海運糧至京師,凡百四十萬九千一百三十石。 是月,陝西雨。 賜鳳翔府岐陽書院額。 書院祀周文憲王,仍命設學官,春秋釋奠,如孔子廟儀。 明宗遣吏部尚書別兒怯不花還京師。 命中書集老臣議賑荒之策。 時陝西、河東、燕南、河北、河南諸路流民十數萬,自嵩、汝至淮南,死亡相藉,命所在州縣官以便宜賑之。 順元、思、播州諸驛,因兵興,馬多羸斃,驛戶貧乏,令有司市馬補之。 益都莒、密二州春水,夏旱蝗,饑民三萬一千四百戶,賑糧一月。 陝西延安諸屯,以旱免征舊所逋糧千九百七十石。 永平屯田府昌國、濟民、豐贍諸署,以蝗及水災,免今年租。 汴梁蝗,衛輝蠶災,峽州旱,淮東諸路、歸德府徐、邳二州大水。 秋七月丙辰朔,日有食之。 丁巳,次上都之三十里店。 宗仁衛屯田大水,壞田二百六十頃。 戊午,大都之東安、薊州、永清、益津、潞縣,春夏旱,麥苗枯;六月壬子雨,至是日乃止,皆水災。 己未,更定遷徙法:凡應徙者,驗所居遠近,移之千里,在道遇赦,皆得放還;如不悛再犯,徙之本省不毛之地,十年無過,則量移之;所遷人死,妻子聽歸土著。 著為令。 征京師僧道商稅。 癸亥,太白經天。 丙子,帝受皇太子寶。 辛巳,發諸衛軍六千完京城。 冀寧陽曲縣雨雹,大者如鷄卵。 令諸王封邑達魯花赤,推擇本部年二十五以上、識達治體、廉慎無過者以充,或有冒濫,罪及王傅。 遣使以上尊、臘羊、鈔十錠至大都國子監,助仲秋上丁釋奠。 以淮安海寧州、鹽城、山陽諸縣去年水,免今年田租。 真定、河間、汴梁、永平、淮安、大寧、廬州諸屬縣及遼陽之蓋州蝗。 八月乙酉朔,明宗次於王忽察都。 丙戊,帝入見,明宗宴帝及諸王、大臣於行殿。 庚寅,明宗崩,帝入臨哭盡哀。 燕鐵木兒以明宗後之命,奉皇帝寶授于帝,遂還。 壬辰,次孛羅察罕,以伯顏為中書左丞相,依前太保;欽察台、阿兒思蘭海牙、趙世延並中書平章政事;甘肅行省平章朵兒只為中書右丞;中書參議阿榮、太子詹事丞趙世安並中書參知政事;前右丞相塔失鐵木兒、知樞密院事鐵木兒補化及上都留守鐵木兒脫併為御史大夫。 癸巳,帝至上都。 乙未,賜護守大行皇帝山陵官、御史大夫孛羅等鈔有差。 焚四川偽造鹽、茶引。 丙申,監察御史徐奭言:「天下不可一日無君,神器不可一時而曠。 先皇帝奄棄臣庶已逾數日,伏望聖上早正宸極,以安億兆之心,實宗社無疆之福。 」流諸王忽剌出於海南。 丁酉,命阿榮、趙世安提調通政院事,一切給驛事皆關白然後給遣。 戊戌,四川囊加台以指斥乘輿,坐大不道棄市。 己亥,帝復即位於上都大安閣,大赦天下,詔曰: 朕惟昔上天啟我太祖皇帝肇造帝業,列聖相承。 世祖皇帝既大一統,即建儲貳,而我裕皇天不假年,成宗入繼,才十餘載。 我皇考武宗歸膺大寶,克享天心,志存不私,以仁廟居東宮,遂嗣宸極。 甫及英皇,降割我家。 晉邸違盟構逆,據有神器,天示譴告,竟隕厥身。 於是宗戚舊臣,協謀以舉義,正名以討罪,揆諸統緒,屬在眇躬。 朕興念大兄播遷朔漠,以賢以長,曆數宜歸,力拒群言,至于再四。 乃曰艱難之際,天位久虛,則眾志弗固,恐隳大業。 朕雖從請而臨禦,秉初志之不移,是以固讓之詔始頒,奉迎之使已遣。 尋命阿剌忒納失裡、燕鐵木兒奉皇帝寶璽,遠迓于途。 受寶即位之日,即遣使授朕皇太子寶。 朕幸釋重負,實獲素心,乃率臣民北迎大駕。 而先皇帝跋涉山川,蒙犯霜露,道里遼遠,自春徂秋,懷艱阻于歷年,望都邑而增慨,徒禦弗慎,屢爽節宣。 信使往來,相望于道路,彼此思見,交切于衷懷。 八月一日,大駕次王忽察都,朕欣瞻對之有期,獨兼程而先進,相見之頃,悲喜交集。 何數日之間,而宮車弗駕,國家多難,遽至于斯!念之痛心,以夜繼旦。 諸王、大臣以為祖宗基業之隆,先帝付託之重,天命所在,誠不可違,請即正位,以安九有。 朕以先皇帝奄棄方新,摧怛何忍;銜哀辭對,固請彌堅,執誼伏闕者三日,皆宗社大計,乃以八月十五日即皇帝位於上都,可大赦天下,自天歷二年八月十五日昧爽以前,罪無輕重,咸赦除之。 於戲!戡定之餘,莫急乎與民休息;丕變之道,莫大乎使民知義。 亦惟爾中外大小之臣,各究乃心,以稱朕意。 第14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元史 上》
第1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