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的是什麼?保持的又是什麼?從後文看,應該是指政權. 所謂「創業易,守成難。 」靠智慧而取得是容易的,但要保持 就很難了。 一般性地保持也還可以做到,要進一步用莊嚴的態度 去治理,用利法去約束、指揮,那就更難了。 因為這已不是消極 被動地守成,而是積極主動地建樹,是以攻為守了。 智、仁、莊、禮,是四個層次的修養和要求,四個層次做 一到才能達到完善的地步。 而一般人是很難都做到的。 其實,不只是從政如此,諸如我們一般性地做事業,做生意, 有這個道理。 比如說在我們今天市場經濟體制的時代,不少 人抓住了時機,又憑藉著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優勢,一「下海」就 適逢其會,春風得意地「發了一發」,賺了一把。 但由於不能「仁 以守之」,貪心不足,該煞車的時候不知道煞車,結果一夜之間又 成為一無所有的窮光蛋。 如此等等,其實都有一個「得」與 「守」的關係在內。 從這些角度來理解,孔子的話就不僅僅侷限於行政的範圍,而 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與事業密切相關了,所以具有普遍的指導意 義。 小知與大受 【原文】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 也。 」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能從小處得到賞識,但卻可以成大器;小人 不能成大器,但卻可以從小處得到賞識。 」 【讀解】 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泰伯》) 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子罕》)又說:「君子 上達。 小人下達。 」,(《憲問)》)「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 」 (《子張》) 所有這些論述,都與這裡所說的「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有關。 都是談的人的器識的問題。 換 句話說,就是提醒我們看人從大處着眼,而不要拘泥于細微末節。 因為真正的君子,一個能咸大器的人,他在細節上不一定有什麼 很突出的表現,不一定為人所知,而一個不能成大器的小人,則 很可能在細節上顯露出來,為人所賞識。 所以,如果以小節看人, 很可能一個真正大智慧的君子還不如一個小聰明的人,那就的 你看走眼了。 所謂「滿罐水不響,半罐水響叮噹。 」說到底,還是一個大智 慧與小聰明的問題。 知人論世,尤其是領導者知人善任,選撥人 才,不可不注意這方面的大問題。 民之於仁,甚于水火 【原文】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于水火。 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 見蹈仁而死者也。 」 【譯文】 孔子說:「老百姓對於仁的需要超過了對於水與火的需要。 水 與火,我還看見因跳進去而死了的,卻從沒有看見過因實踐仁德 而死了的。 」 【讀解】 水與火滿足的是人類最基本的物質生活需要,而仁卻滿足的 是人類精神生活的需要。 換句話說,水與火滿足的是人的動物本 能或人的自然屬性,而仁卻滿足的是人之所以為人的超出動物本 能的部分,亦即其社會屬性。 當然,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二 者也不可作完全割裂的劃分,這是不言而喻的。 就強調人的精神需求,人的社會屬性方面而言,的確可以說 老百姓對仁的需求超過了對水與火的需求。 何況,水與火雖然是 人類的基本生活離不開的東西,但火還時常對人類造成危害,不 那麼友好,甚至當你不小心落入水裡或火之中時,還會要了你的 命.而仁卻絶不會危害人類,不會要誰的命。 至于說到「殺身成 仁」,那也不是「仁」本身殺人,而為了「仁」而自願獻出自 己的生命。 這不能歸罪于仁本身。 所以,仁是人類真正的朋友,也是老百姓的精神支柱。 當仁不讓 【原文】 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 【譯文】 孔子說:「只要是行仁義的事,就是在老師面前也不必謙讓。 」 【讀解】 通權達變的學說。 在《里仁》篇裡,孔子曾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事,無可無不 可,只要是符合正義的就行。 」 所以,孔子的學生說他是「毋必,毋固。 」(《子罕》)不死板, 不固執。 孟子更是讚美說:「該快就快,該慢就慢,該做官就做官,該 辭職就辭職,這就是孔子啊。 」「孔子是聖人中最識時務的,是集 大成者!」(《孟子·萬章上》) 識時務者為俊傑。 回到「當仁,不讓于師」來看。 凡事讓于師是遵從師道尊嚴, 當然不錯。 但是,只要是行仁義的事,也就不能拘泥了。 這裡又 包含兩個方面的意思:一個方面的意思是說,當自己的意見和老 師的意見發生分歧時,老師錯了,自己是對的,這時就不必謙讓, 而應該堅持自己正確的看法。 這也就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 那句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當仁,不讓于師」的另一 個方面意思是說,只要是行仁義的事,就要自靠奮勇,積極主動 上前,而不要謙讓于其他的人。 比如說大家選舉你當人民代表、職 工大會代表什麼的,為大家服務,為民眾疾呼,有什麼可謙讓的 呢? 既然連老師都可以不必謙讓,其他自然都不在話下。 所以我 們今天大都說「當仁不讓」而省去「于師」兩個字。 那意思是說, 只要是行仁義的事,合于仁義,那就什麼人都不必讓了。 貞而不諒 【原文】 子曰:「君子貞①而不諒②。 」 【註釋】 ①貞:信。 賈誼《新書·道術》解釋說:「言行抱一謂之貞。 」②諒: 信。 這裡指小信。 【譯文】 第7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論語》
第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