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修身而提高德行,「居易以俟命」,總有一天會受命于天,擔當起治國平天下的重任。 到那時,名譽、地位、財富都已不在話下,應有的都會有。 就像前蘇聯故事片《列寧在十月》裡的主人公瓦西里說的:「麵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 」 由此看來,儒學並不是絶對排斥功利,而只是反對那種急功近利,不安分守己的做法。 換言之,儒學所強調的,是從內功練起,修養自身,提高自身的德行和才能,然後順其自然,水到渠成地獲得自己應該獲得的一切。 這其實也正是中庸之道的精神——凡事不走偏鋒,不走極端,而是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 治國平天下的法則 【原文】 哀公(1)問政。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2)。 其人存(3),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4)。 人道敏(5)政,地道敏樹。 夫政也者,蒲盧也(6)。 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義者,宜也,尊賢為大。 親親之殺(7),尊賢之等, 禮所生也。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8),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9)。 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10)群臣也,子庶民也(11),來百工也(12),柔遠人也(13),懷諸侯也(14)。 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15);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16)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18),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19),既稟稱事(20),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21)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絶世(22),舉廢國(23),治亂持(24)危,朝聘(25)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26)則立,不豫則廢。 言前定,則不跲(27);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28)。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29);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第20章) 【註釋】 第1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庸》
第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