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大仁的舜帝畢竟只有一個,不然的話,孔聖人又怎麼會感嘆又感嘆呢? 聰明反被聰明誤 【原文】 子日:「人皆日:『予(1)知。 』驅而納諸罟擭陷階之中(2),而莫之知闢也(3)。 人皆曰:『予知。 』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4)守也。 」(第7章) 【註釋】 (1)予:我。 (2)罟(gu):捕獸的網。 擭(huo):裝有機關的捕獸的木籠。 (3)闢(bi):同「避」。 (4)期月:一整月。 【譯文】 孔子說:「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被驅趕到羅網陷階中去卻不知躲避。 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選擇了中庸之道卻連一個月時間也不能堅持。 」 【讀解】 聰明反被聰明誤。 自以為聰明失好走極端,走偏鋒,不知適可而止,不合中庸之道,所以往往自投羅網而自己卻還不知道。 另一方面,雖然知道適可而止的好處,知道選擇中庸之道作為立身處世原則的意義。 但好勝心難以滿足,慾壑難填,結果是越走越遠,不知不覺間又放棄了適可而止的初衷,背離了中庸之道。 就像孔子所惋惜的那樣,連一個月都不能堅持住。 賭博也好,炒股票也好,貪污受賄也好,這類現象不都是常見的嗎? 牢牢抓住不要放棄 【原文】 子日:「回(1)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2)而弗失之矣。 」 (第8章) 【註釋】 (1)回:指孔子的學生顏回。 (2)拳拳服膺:牢牢地放在心上。 拳拳,牢握但不捨的樣子,引申為懇切。 服,著,放置。 膺,胸口。 【譯文】 孔子說:「顏回就是這樣一個人,他選擇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處,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讓它失去。 」 【讀解】 這是針對前一章所說的那些不能堅持中庸之道的人而言的。 作為孔門的高足,顏回經常被老師推薦為大家學習的榜樣,在中庸之道方面也不例外。 一旦認定,就堅定不移地堅持下去。 這是顏回的作為,也是孔聖人「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的風範。 白刃可蹈,中庸難得 【原文】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1),爵祿可辭也(2),白刃可蹈(3)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9章) 【註釋】 (1)均:即平,指治理。 (2)爵,爵值,祿:官吏的薪俸。 辭:放棄。 (3)蹈:踏。 【譯文】 孔子說:「天下國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祿可以放棄,雪白的刀 刃可以踐踏而過,中庸卻不容易做到。 」 【讀解】 孔子對中庸之道持高揚和捍衛態度。 事實上,一般人對中庸的理解往往過于膚淺,看得比較容易。 孔子正是針對這種情況有感而發,所以把它推到了比赴湯蹈火,治國平天下還難的境地。 其目的還是在於引起人們對中庸之道的高度重視。 什麼是真正的強? 【原文】 子路問強(1)。 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2)寬柔以教,不報無道(3),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4)。 衽金革(5),死而不厭(6),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7),強哉矯(8)!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9),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第10章) 【註釋】 (1)子路:名仲由,孔子的學生。 (2)抑:選擇性連詞,意為「還是」。 而:代詞,你。 與:疑問語氣詞。 (3)報:報復。 (4)居:處。 (5)衽:臥席,此處用為動詞。 金:指鐵製的兵器。 革:指皮革製成的甲盾。 (6)死而不厭:死而後已的意思。 (7)和而不流:性情平和又不隨波逐流。 (8)矯:堅強的樣子。 (9)不變塞:不改變志向。 【譯文】 第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庸》
第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