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辰州言,歸明保靜、南渭、永順三州彭儒武等久欲奉表入貢。 詔以道路未通,俾荊湖北帥司慰諭,免赴闕。 遣人持表及方物赴行在,仍優賜以答之。 九月,詔荊湖南、北路溪峒頭首土人及主管年滿人合給恩賜,俾各路帥司會計覆實以聞。 六年,知鼎州張{角}言:「鼎、澧、辰、沅、靖州與溪峒接壤,祖宗時嘗置弓弩手,得其死力,比緣多故,遂皆廢闕。 萬一蠻夷生變,將誰與捍禦?今雖各出良田,募人以補其額,率皆豪強遣僮奴竄名籍中,乘時射利,無益公家,所宜汰去。 則募溪峒司兵得三百人,俾加習練,足為守禦,給田募人開墾,以供軍儲。 」詔荊湖北路帥司相度以聞。 帥司言:「營田四州舊置弓弩手九千一百一十人,練習武事,散居邊境,鎮撫蠻夷,平居則事耕作,緩急以備戰守,深為利便。 靖康初,調發應援河東,全軍陷沒。 今辰、沅、澧、靖等州乏兵防守,竊慮蠻夷生變叵測。 若將四州弓弩手減元額,定為三千五百人,辰州置千人,沅州置千五百人,澧州、靖州各置五百人,分處要害,量給土田,訓練以時,耕戰合度,庶可備禦。 以所餘閒田募人耕作,歲收其租,其于邊防財賦,兩得其便,可為經久之計。 」詔從之。 七年六月,張{角}言:「湖外自靖康以來,盜賊盤踞,鐘相、楊太山、雷德進等相繼叛,澧州所屬尤甚。 獨慈利縣向思勝等五人素號溪峒歸明,誓掌防拓,卒能保境息民,使德進賊黨無所剽掠,思勝後竟殺德進。 會官軍招撫劉智等,而彭永健、彭永政、彭永全、彭永勝及思勝共獻糧助官軍,招復諸山四十餘柵,宣力效忠功居多,宜加恩賞。 」詔思勝等五人各轉兩資。 九月,詔荊湖、廣南路溪峒頭首土人內有子孫應襲職名差遣,及主管年滿合給恩賜之數,俾帥司取會核實以聞。 九年,宜章峒民駱科作亂,寇郴、道、連、桂陽諸州縣,詔發大兵往討之,獲駱科。 餘黨歐幼四等復叛,據藍山,寇平陽縣,遣江西兵馬都監程師回討平之。 十年,承信郎琴州溪峒楊進等率族屬歸生界五百餘戶、疆土三百餘里,獻累世所造兵器及金爐、酒杯各一,求入覲,詔本路帥司敦遣以行。 十二年,詔以施州南砦路夷人向再健襲父思遷充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監察御史、武騎尉、知懿州事。 十四年十月,湖南安撫使劉奏,武岡軍徭人有父子相殺者,宜出兵助其父,俾還省地。 上以問輔臣秦檜,檜曰:「恐輕舉生事。 」帝曰:「恩威不可偏廢,可懷則示之以恩,否則威之。 不侵省地則已,或有所侵,奈何不舉,俾知所畏哉。 」十二月,成忠郎充武岡軍綏寧縣管界都巡檢兼溪峒首領楊進京,率其族三百人,備黃金、硃砂、方物求入貢,先遣其子孝友陳請。 詔本路帥司閲舊制以聞,給孝友錢三百貫,俾還聽進止。 十五年,楊進復求入貢,以武岡軍不時敦遣為言。 詔本路帥司閲實應襲人姓名來上,並促進入覲。 四月,廣南東路提刑黃應南言:「溪峒巡檢、尉、砦官不嚴守備,縱民與徭交通,恐啟邊釁,乞詔有司申嚴法令,俾帥臣、監司常加覺察。 」宰臣以為沿邊互市,恐不宜禁絶。 帝曰:「往年禁西夏互市,遂至用兵,可令帥司裁決。 」前知全州高楫言:「徭人今皆微弱,不敢先侵省地,砦官每縱人深入,略其財物,遂致乘間竊發。 宜詔與溪峒接壤州郡毋侵徭人,庶使邊民安業,以廣陛下柔遠好生之德。 」帝從其言,詔守臣一遵成法,務在撫綏。 二十四年,禽楊正修及其弟正拱,送理寺獄鞫治,斬之。 初,正修侍其父再興入覲,獻還省民疆土,遂命以官。 建炎後,與弟正拱率九十團峒徭人出武岡軍,縱火殺掠民財為亂。 紹興間,潭州帥司嘗招徠之,後復作亂,屢抗官軍,至是伏誅。 二十八年七月,楊進京等復求入貢,詔以道遠慰諭之,優其賜與。 隆興初,右正言尹穡言:「湖南州縣多鄰溪峒,省民往往交通徭人,擅自易田,豪猾大姓或詐匿其產徭人,以避科差。 內虧國賦,外滋邊患。 宜詔湖南安撫司表正經界,禁民毋質田徭人。 詐匿其產徭人者論如法,仍沒入其田,以賞告奸者。 田前賣入徭人,俾為別籍,毋遽奪,能還其田者,縣代給錢嘗之。 」帝從其言。 乾道元年,宜章峒賊李金陷郴州,焚桂陽軍,州將棄城遁,衡州調常寧縣兵救之,弗克。 世忠峒李昂霄者,率壯丁禦賊,民恃以安。 湖南提舉常平鄭丙請發鄂渚軍討賊,平之。 昂霄以功補承節郎,管轄衡州常寧縣溪峒,及官其子當年,俾後得襲職。 三年,靖州界徭人姚明教等作亂,詔荊、鄂駐紮明椿選將率精鋭千人,會屯戍官合擊之,能立功者有厚賞。 八月,詔平溪峒互市鹽米價,聽民便,毋相抑配,其徭人歲輸身丁米,務平收,無取羨餘及折輸錢,違者論罪。 十一月,南郊禮成,詔以緣邊溪峒,州縣失于拊循,致懷反側,或逃竄山谷,其在赦恩以前,並加寬宥,能復業者,罪一切置不問,互市如故,悉聽其便,守臣常加撫問。 以稱綏遠之意。 四年二月,詔湖南北、四川、二廣州軍應有溪峒處,務先恩信綏懷,毋弛防閒,毋襲科擾,毋貪功而啟釁。 委各路帥臣、監司常加覺察。 是月,詔禁沿邊奸人毋越逸溪峒,誘致蠻獠侵內地,違者論如律,其不能防閒致越逸者亦罪之。 湖廣總領周嗣武言邊事,如二年四月之詔,帝嘉納之。 是歲,田彥古死,子忠佐襲職,授銀青光祿大夫、檢校散騎常侍、知溪峒安化州兼監察御史、飛龍騎尉。 六年,盧陽西據獠楊添朝寇邊,知沅州孫叔傑調兵數千討之,敗績,死者十七八。 初,徭人與省戶交爭,殺二人死,叔傑輒出兵破其十三柵,奪還所侵地,於是徭人相結為亂。 諸司請調常德府城兵三百人,益官兵三千人,合擊討之。 宰臣虞允文奏曰:「蠻夷為變,皆守臣貪功所致。 今徭人仇視守臣,若更去叔傑,量遣官軍,示以兵威,徐與盟誓,自可平定。 」帝允其奏,俾葉行代叔傑,開示恩信,諭以禍福,遂招降之,邊境悉平。 前知武岡軍趙善谷言:「武岡與湖北、廣西鄰壤,為極邊之地,溪峒七百八十餘所,七峒隷綏寧縣,五溪峒隷臨岡縣。 紹興三十年,減冗員,改縣為臨口砦。 然五峒之徭俗尤獷悍,釁生毫髮,則操戈相仇,砦官不能為輕重。 況本軍巡防砦柵,惟真良、三門、兵溪、香平有土軍可備守禦,余有官無兵,其關硤、武陽等砦設巡檢二員,徒費廩祿。 以臣所知,宜復臨口砦為縣,則徭蠻易於制服,汰去冗員,則官廩亦無虛費,實邊郡之利也。 」 第53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下》
第5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