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智緣,隨州人,善醫。 嘉祐末,召至京師,舍于相國寺。 每察脈,知人貴賤、禍福、休咎,診父之脈而能道其子吉凶,所言若神,士大夫爭造之。 王珪與王安石在翰林,珪疑古無此,安石曰:「昔醫和診晉侯,而知其良臣將死。 夫良臣之命乃見于其君之脈,則視父知子,亦何足怪哉!」 熙寧中,王韶謀取青唐,上言蕃族重僧,而僧結吳叱臘主部帳甚眾,請智緣與俱至邊。 神宗召見,賜白金,遣乘傳而西,遂稱「經略大師」。 智緣有辯口,徑入蕃中,說結吳叱臘歸化,而他族俞龍珂、禹藏訥令支等皆因以書款。 韶頗忌惡之,言其撓邊事,召還,以為右街首坐,卒。 郭天信字佑之,開封人。 以技隷太史局。 徽宗為端王,嘗退朝,天信密遮白曰:「王當有天下。 」既而即帝位,因得親昵。 不數年,至樞密都承旨、節度觀察留後。 其子中復為閣門通事舍人,許陪進士徑試大廷,擢秘書省校書郎。 未幾,天信覺已甚,乞還武爵,又從之。 政和初,拜定武軍節度使、祐神觀使,頗與聞外朝政事。 見蔡京亂國,每托天文以撼之,且云:「日中有黑子。 」帝甚懼,言之不已,京由是黜。 張商英方有時望,天信往往稱于內朝。 商英亦欲借左右游談之助,陰與相結,使僧德洪輩道達語言。 商英勸帝節儉,稍裁抑僧寺,帝始敬畏之,而近侍積不樂,間言浸潤,眷日衰。 京黨因是告商英與天信漏泄禁中語言,天信先發端,窺伺上旨,動息必報,乃從外庭決之,無不如志。 商英遂罷。 御史中丞張克公復論之,詔貶天信昭化軍節度副使、單州安置,命宋康年守單,幾其起居。 再貶行軍司馬,竄新州,又徒康年使廣東,天信至數月,死。 京已再相,猶疑天信挾術多能,死未必實,令康年選吏發棺驗視焉。 魏漢津,本蜀黥卒也。 自言師事唐仙人李良號「李八百」者,授以鼎樂之法。 嘗過三山龍門,聞水聲,謂人曰:「其下必有玉。 」即脫衣沒水,抱石而出,果玉也。 皇祐中,與房庶俱以善樂薦,時阮逸方定黍律,不獲用。 崇寧初猶在,朝廷方協考鐘律,得召見,獻樂議,言得黃帝,夏禹聲為律、身為度之說。 謂人主稟賦與眾異,請以帝指三節三寸為度,定黃鐘之律;而中指之徑圍,則度量權衡所自出也。 又云:「聲有太有少。 太者,清聲,陽也。 天道也。 少者,濁聲,陰也,地道也。 中聲在其間,人道也。 合三才之道,備陰陽奇偶,然後四序可得而調,萬物可得而理。 」當時以為迂怪,蔡京獨神之。 或言漢津本范鎮之役,稍窺見其製作,而京托之於李良雲。 於是請先鑄九鼎,次鑄帝坐大鐘及二十四氣鐘。 四年三月鼎成,賜號沖顯處士。 八月,《大晟樂》成。 徽宗禦大慶殿受群臣朝賀,加漢津虛和沖顯寶應先生,頒其樂書天下。 而京之客劉昺主樂事,論太少之說為非,將議改作。 既而以樂成久,易之恐動觀聽,遂止。 漢津密為京言:「《大晟》獨得古意什三四爾,他多非古說,異日當以訪任宗堯。 」宗堯學于漢津者也。 漢津曉陰陽數術,多奇中,嘗語所知曰:「不三十年,天下亂矣。 」未幾死。 京遂召宗堯為典樂,復欲有所建,而為田為所奪,語在《樂志》。 後即鑄鼎之所建寶成殿,祀黃帝、夏禹、成王、周、召而良、漢津俱配食。 謚漢津為嘉晟侯。 有馬賁者,出京之門,在大晟府十三年,方魏、劉、任、田異論時,依違其間,無所質正,擢至通議大夫、徽猷閣待制。 議者咎當時名器之濫如此。 王老志,濮州臨泉人。 事親以孝聞。 為轉運小吏,不受賂謝。 遇異人于丐中,自言:「吾所謂鐘離先生也。 」予之丹,服之而狂。 遂棄妻子,結草廬田間,時為人言休咎。 政和三年,太仆卿王亶以其名聞。 召至京師,館于蔡京第。 嘗緘書一封至帝所,徽宗啟讀,乃昔歲秋中與喬、劉二妃燕好之語也。 帝由是稍信之,封為洞微先生。 朝士多從求書,初若不可解,後卒應者十八九,故其門如市。 京慮太甚,頗以為戒;老志亦謹畏,乃奏禁絶之。 嘗獻乾坤鑒法,命鑄之。 既成,謂帝與皇后他日皆有難,請時坐鑒下,思所以儆懼消變者。 明年,見其師,責以擅處富貴,乃丐歸,未得請,病甚,始許其去。 步行出,就居,病已失矣。 歸濮而死。 詔賜金以葬,贈正議大夫。 初,王黼未達時,父為臨泉令,問黼名位所至,即書「太平宰相」四字。 旋以墨塗去之,曰:「恐泄機也。 」黼敗,人乃悟。 王仔昔,洪州人。 始學儒,自言遇許遜,得《大洞》、《隱書》豁落七元之法,出遊嵩山,能道人未來事。 政和中,徽宗召見,賜號沖隱處士。 帝以旱禱雨,每遣小黃門持紙求仔昔畫,日又至,忽篆符其上,仍細書「焚符湯沃而洗之」。 黃門懼不肯受,強之,乃持去。 蓋帝默祝為宮妃療赤目者,用其說一沃,立愈。 進封通妙先生,居上清寶籙宮。 獻議九鼎神器不可藏於外。 乃于禁中建圓象徽調閣以貯之。 仔昔資倨傲,又少戇,帝常待以客禮,故其遇巨閹殆若童奴,又欲群道士皆宗己。 及林靈素有寵,忌之,陷以事,囚之東太一宮。 旋坐言語不遜,下獄死。 仔昔之得罪,宦者馮浩力最多。 未死時,書示其徒曰:「上蔡遇冤人。 」其後浩南竄,至上蔡被誅。 林靈素,溫州人。 少從浮屠學,苦其師笞罵,去為道士。 善妖幻,往來淮、泗間,丐食僧寺,僧寺苦之。 政和末,王老志、王仔昔既衰,徽宗訪方士于左道錄徐知常,以靈素對。 既見,大言曰:「天有九霄,而神霄為最高,其治曰府。 神霄玉清王者,上帝之長子,主南方,號長生大帝君,陛下是也,既下降于世,其弟號青華帝君者,主東方,攝領之。 己乃府仙卿曰褚慧,亦下降佐帝君之治。 」又謂蔡京為左元仙伯,王黼為文華吏,盛章、王革為園苑寶華吏,鄭居中、童貫及諸巨閹皆為之名。 貴妃劉氏方有寵,曰九華玉真安妃。 帝心獨喜其事,賜號通真達靈先生,賞賚無算。 建上清寶籙宮,密連禁省。 天下皆建神霄萬壽宮。 浸浸造為青華正晝臨壇,及火龍神劍夜降內宮之事,假帝誥、天書、雲篆,務以欺世惑眾。 其說妄誕,不可究質,實無所能解。 惟稍識五雷法,召呼風霆,間禱雨有小驗而已。 令吏民詣宮受神霄秘錄,朝士之嗜進者,亦靡然趨之。 每設大齋,輒費緡錢數萬,謂之千道會。 帝設幄其側,而靈素升高正坐,問者皆再拜以請。 所言無殊異,時時雜捷給嘲詼以資媟笑。 其徒美衣玉食,幾二萬人。 遂立道學,置郎、大夫十等,有諸殿侍晨、校籍、授經,以擬待制、修撰、直閣。 始欲盡廢釋氏以逞前憾,既而改其名稱冠服。 靈素益尊重,升溫州為應道軍節度,加號元妙先生、金門羽客、沖和殿侍晨,出入呵引,至與諸王爭道。 都人稱曰:「道家兩府。 」本與道士王允誠共為怪神,後忌其相軋,毒之死。 宣和初,都城暴水,遣靈素厭勝。 方率其徒步虛城上,役夫爭舉梃將擊之,走而免。 帝知眾所怨,始不樂。 靈素在京師四年,恣橫愈不悛,道遇皇太子弗斂避。 太子入訴,帝怒,以為太虛大夫,斥還故里,命江端本通判溫州,幾察之。 端本廉得其居處過制罪,詔徙置楚州而已死。 遺奏至,猶以侍從禮葬焉。 第42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下》
第4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