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兵部尚書張齊賢言放隱居三十年,不游城市十五載,孝行純至,可勵風俗,簡樸退靜,無謝古人。 復詔本府遣官詣山,以禮發遣赴闕,賫裝錢五萬,放辭不起。 明年,齊賢出守京兆,復條陳放操行,請加旌賁。 即賜詔曰:「汝隱居丘園,博通今古,孝悌之行,鄉裡所推,慕古人之遺榮,挹君子之常道。 屢覽守藩之奏,彌彰遁世之風,載渴來儀,副予延佇。 今遣供奉官周旺賫詔,召汝赴闕,賜帛百匹、錢十萬。 」九月,放至,對崇政殿,以幅巾見,命坐與語,詢以民政邊事。 放曰:「明王之治,愛民而已,惟徐而化之。 」余皆謙讓不對。 即日授左司諫、直昭文館,賜巾服簡帶,館于都亭驛,大官供膳。 翌日,表辭恩命。 上知放舊與陳堯叟游,令堯叟諭意;又謂宰相曰:「朕求茂異,以廣視聽,資治道。 如放終未樂仁,亦可遂其請也。 」中書傳詔,放曰:「病居山林,天恩累加禮聘,岩猿溪鳥之性,固不敢以祿仕為意。 然主上虛懷待士,旰食憂人之心,亦不敢以覊束為念。 」遂詔不聽其讓。 數日,復召見,賜緋衣、象簡、犀帶、銀魚,御製五言詩寵之,賜昭慶坊第一區,加帷帳什物,銀器五百兩,錢三十萬。 中謝日,賜食學士院,自是屢得召對。 六年春,再表謝暫歸故山,詔許其請。 將行,又遷起居舍人,命館閣官宴餞于瓊林苑,上賜七言詩三章,在席皆賦。 十月,遣使就山撫問,圖其林泉居處以獻,優詔趣其入覲,放以疾未平為請。 景德元年十月,來朝,言歸山之久,請計月不受奉,詔特給之。 嘗因觀書賦詩,上曰:「放體格高古。 聞其歸,私居終日,默坐一室。 山水之樂,亦天性也。 每所詢問,皆據經以對,頗多裨益。 朕優待之,蓋以激浮競也。 」放每至京師,秦雍生徒多就而受業。 二年,擢為右諫議大夫。 表乞嵩少養疾,許之,令河南府檢校。 召對資政殿,曲宴學士院,王欽若洎當直學士、舍人、待制悉預。 既罷,又賜宴于欽若直廬。 表乞免都門置餞之禮。 屢遣中使勞問,賜以茶藥。 是冬,復來朝。 三年,以兄喪請告歸終南營葬,復召宴賜詩。 放山居草舍五六區,啖野蔬蕎麥。 表求太宗禦書及經史音疏,悉給焉。 十月,復至,上謂宰相曰:「放比來高尚其事,每所詢問,頗有可採。 朝廷雖加爵秩,而未能大用,即物議未厭,所慮放卷而懷之。 」即遣內侍任文慶賫詔諭之曰:「朕臨禦寰區,憂勤旰昃,詳延茂異,物色隱淪,思訪話言,用熙庶績。 以卿棲心岩竇,屏跡囂塵,躡綺皓之遐蹤,有曾、顏之至行,特舉賁園之典,果符前席之心。 每所諮詢,備詳理道,載觀敷納,蔚有材謀,深簡朕懷,頗思大用。 然以群情未悉,成命是稽。 今四隩來同,萬區思乂,方崇政本,庶厚時風。 卿必能酌斟化源,丹青王度,恢富國強兵之術,陳制禮作樂之規。 返樸還淳,措刑息訟,輔予不逮,馴至太平,登用機衡,弼成寡昧。 卿宜體茲眷遇,罄乃誠明,敘經國之大猷,述致君之遠略,盡形奏牘,以沃朕心。 副涼德之倚毗,褰外朝之觀聽,乃司樞務,式洽至公。 」 放上言曰:「臣讀書業文,實自父師之誨,學古嗜退,本求山水之樂。 思率天性以奉至道,豈有意于麋鹿,蓋無心于紱冕。 其所幸者,邦家化成,疆場兵偃,群黎鼓舞,庶匯胥悅。 蒲帛之聘,寵渙岩谷,君命薦及,肅聽祗受。 既朝象魏之下,但愧岩林之賤。 奉聖顏于咫尺,聆德音之教論。 列跡侍從,峨冠諫諍。 雖愚者之慮,竭忠規而屢陳;而大君之明,懼瞽言之無補。 今又訪以禮樂之制,詢其刑政之方,且小器微材,欲加大用。 蓋念沿革之攸宜,歷三五而既異,弛張之體,豈一二而可述。 國家謀建皇極,躋納富壽,惟二聖之光宅,總百王之闕漏,豈伊葑菲,敢預論述。 方今德義宣明,鸞驥戾止,如臣之才,儼爾駢列。 伏望洞知臣之鑒,憐守節之志,俾泛駕無覆壓之害,使為器免溢蕩之咎,寢此過聽,遂其夙心。 況臣首獻納之行,不為無位;預清閒之對,不為疏隔。 又安敢碌碌而依違,嘿嘿而曠素?願且齒于諫署,庶少觀于朝制,斯亦否能有適,名器無假。 唯茲保全之惠,仰醫仁聖之賜。 」 時先俾陳堯叟諭旨,堯叟手筆審其意,放云:「自被聘召,及遷諫垣,無所補報,為幸多矣。 今主上聖明,朝無闕政,處之顯位,則是重增其過。 」及覽表,上曰:「放能守分懇讓,益可嘉也。 」大中祥符元年,命判集賢院,從封泰山,拜給事中。 二年四月,求歸山,宴餞于龍圖閣,命學士即席賦詩,制序。 上作詩,卒章云:「我心虛佇日,無復醉山中。 」初,放作詩嘗有「溪上醉眠都不知」之句,故及之。 三年正月,復召赴闕,表乞賜告,手詔優答之。 作歌賜之,乃賫衣服、器幣,令京兆府每季遣幕職就山存問。 四年正月,復來朝,從祠汾陰,拜工部侍郎。 放屢至闕下,俄復還山,人有詒書嘲其出處之跡,且勸以棄位居岩谷,放不答。 放終身不娶,尤惡囂雜,故京城賜第為擇僻處。 然祿賜既優,晚節頗飾輿服。 于長安廣置良田,歲利甚博,亦有強市者,遂致爭訟,門人族屬依倚恣橫。 王嗣宗守京兆,放嘗乘醉慢罵之。 嗣宗屢遣人責放不法,仍條上其事。 詔工部郎中施護推究,會赦恩而止。 四月,求歸山,又賜宴遣之。 所居山林,細民多縱樵採,特詔禁止。 放遂表徙居嵩山天封觀側,遣內侍就興唐觀基起第賜之。 假逾百日,續給其奉。 然猶往來終南,按視田畝。 每行必給驛乘,在道或親詬驛吏,規算糧具之直。 時議浸薄之。 嘗曲宴令群臣賦詩,杜鎬以素不屬辭,誦《北山移文》以譏之。 上嘗語近臣曰:「放為朕言事甚眾,但外廷無知者。 」因出所上《時議》十三篇,其目曰:《議道》、《議德》、《議刑》、《議器》、《議文武》、《議制度》、《議教化》、《議賞罰》、《議官司》、《議軍政》、《議獄訟》、《議徵賦》、《議邪正》。 八年十一月乙丑,晨興,忽取前後章疏稿悉焚之,服道士衣,召諸生會飲于次,酒數行而卒。 訃聞,上甚嗟悼,親制文遣內侍朱允中致祭。 歸葬終南,贈工部尚書,錄其侄世雍同學究出身。 萬適,字縱之,陳州宛丘人,自號遣玄子。 六七歲即為詩。 及長,喜學問,精於《道德經》。 與高錫族子冕及韓伾交遊,酬唱多有警句。 不求仕進,專以著述為務,有《狂簡集》百卷、《雅書》三卷、《志苑》三卷、《雍熙詩》二百首,《經籍擿科討論》計四十捲。 淳化中,伾任翰林學士,因召對,上問曰:「卿早在嵩陽,當時輩流頗有遺逸否?」伾以適及楊璞、田誥為對,上悉令召至闕下。 詔書下而誥卒。 璞既至,對於便殿,不願仕進,上賜以束帛,與一子出身,遣還故郡。 適最後至,特授慎縣主簿。 適素康強無疾,詔下日已病,猶勉強赴朝謝,舉止山野,人皆笑之,後數日卒。 田誥者,歷城人。 好著述,聚學徒數百人,舉進士至顯達者接踵,以故聞名于朝,宋惟翰、許袞皆其弟子也。 誥著作百餘篇傳于世,大率迂闊。 每構思必匿深草中,絶不聞人聲,俄自草中躍出,即一篇成矣。 第40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下》
第40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