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道鎮京湖,起為制置司參議,移鎮兩淮,與似道議柵清河五河口,增淮南烽百二十。 繼知濠州,復城荊山以備淮南。 皆切中機會。 開慶元年,似道宣撫京湖,留庭芝權揚州。 尋以大兵在蜀,奏知峽州,以防蜀江口。 朝廷以趙與TP為淮南制置,李應庚為參議官。 應庚發兩路兵城南城,大暑中暍死者數萬。 李璮窺其無謀,奪漣水三城,渡淮奪南城。 鄂兵解,庭芝丁母憂去。 朝議擇守揚者,帝曰:「無如李庭芝。 」乃奪情主管兩淮制置司事。 庭芝再破璮兵,殺璮將厲元帥,夷南城而歸。 明年,覆敗璮于喬村,破東海、石圃等城。 又明年,璮降,徙三城民于通、泰之間。 又破蘄縣,殺守將。 庭芝初至揚時,揚新遭火,廬舍盡毀。 州賴鹽為利,而亭戶多亡去,公私蕭然。 庭芝悉貸民負逋,假錢使為屋,屋成又免其假錢,凡一歲,官民居皆具。 鑿河四十里入金沙餘慶場,以省車運。 兼浚他運河,放亭戶負鹽二百餘萬。 亭民無車運之勞,又得免所負,逃者皆來歸,鹽利大興。 始,平山堂瞰揚城,大元兵至,則構望樓其上,張車弩以射城中。 庭芝乃築大城包之,城中募汴南流民二萬人以實之,有詔命為武鋭軍。 又大修學,為詩書、俎豆,與士行習射禮。 郡中有水旱,即命發廩,不足則以私財振之。 揚民德之如父母。 劉槃自淮南入朝,帝問淮事,槃對曰:「李庭芝老成謹重,軍民安之。 今邊塵不驚,百度具舉,皆陛下委任得人之效也。 」 咸淳五年,北兵圍襄陽急,夏貴入援,大敗虎尾州;範文虎總諸兵再入,又敗,文虎以輕舠遁,兵亂,士卒溺漢水死者甚眾。 冬,命庭芝以京湖制置大使督師援襄陽。 文虎聞庭芝至,貽書似道曰:「吾將兵數萬入襄陽,一戰可平,但無使聽命于京閫,事成則功歸恩相矣。 」似道喜,即除文虎福州觀察使,其兵從中制之。 文虎日攜美妾,走馬擊球軍中為樂。 庭芝屢欲進兵,曰:「吾取旨未至也。 」明年六月,漢水溢,文虎不得已始一出師,未至鹿門,中道遁去。 庭芝數自劾請代,不允,竟失襄陽。 陳宜中請誅文虎,似道芘之,止降一官知安慶府,而貶庭芝及部將蘇劉義、范友信廣南。 庭芝罷居京口。 未幾,大元兵圍揚州,制置印應雷暴死,即起庭芝制置兩淮。 庭芝請分淮西夏貴,而己得專力淮東,從之。 十年,築清河口,詔以為清河軍。 十二月,大元兵破鄂,詔天下勤王,庭芝首遣兵為諸道倡。 德祐元年春,似道兵潰蕪湖,沿江諸郡或降或遁,無一人能守者。 庭芝率所部郡縣城守。 有李虎者持招降榜入揚州,庭芝誅虎,焚其榜。 總制張俊出戰,持孟之縉書來招降,庭芝焚書,梟俊五人于市。 而日調苗再成戰其南,許文德戰其北,姜才、施忠戰其中。 時出金帛牛酒燕犒將士,人人為之死鬥。 朝廷亦以督府金勞之,加庭芝參知政事。 七月,以知樞密院事徵入朝,徙夏貴知揚州,貴不至,事遂已。 十月,大元丞相伯顏入臨安,留元帥阿術軍鎮江以遏淮兵。 阿術攻揚久不拔,乃築長圍困之。 冬,城中食盡,死者滿道。 明年二月,饑益甚,赴濠水死者日數百,道有死者,眾爭割啖之立盡。 宋亡,謝太后及瀛國公為詔諭之降,庭芝登城曰:「奉詔守城,未聞有詔諭降也。 」已而兩宮入朝,至瓜州,復詔庭芝曰:「比詔卿納款,日久未報,豈未悉吾意,尚欲固圉邪?今吾與嗣君既已臣伏,卿尚為誰守之?」庭芝不答,命發弩射使者,斃一人,余皆退去。 姜才出兵奪兩宮,不克,復閉城守。 三月,夏貴以淮西降,阿術驅降兵至城下以示之,旌旗蔽野,幕客有以言覘庭芝者,庭芝曰:「吾惟一死而已。 」阿術使者持詔來招降,庭芝開壁納使者,斬之,焚詔陴上。 已而知淮安州許文德、知盱眙軍張思聰、知泗州劉興祖皆以糧盡降。 庭芝猶括民間粟以給兵,粟盡,令官人出粟,粟又盡,令將校出粟,雜牛皮、曲櫱以給之。 兵有烹子而食者,猶日出苦戰。 七月,阿術請赦庭芝焚詔之罪,使之降,有詔從之。 庭芝亦不納。 是月,益王遣使以少保、左丞相召庭芝,庭芝以朱煥守揚,與姜才將兵七千人東入海,至泰州,阿術將兵追圍之。 朱煥既以城降,驅庭芝將士妻子至泰州城下,陴將孫貴、胡惟孝等開門降。 庭芝聞變,赴蓮池,水淺不得死。 被執至揚州,朱煥請曰:「揚自用兵以來,積骸滿野,皆庭芝與才所為,不殺之何俟?」於是斬之。 死之日,揚之民皆泣下。 有宋應龍者為泰州諮議官,泰守孫良臣之弟舜臣自軍中來說降,良臣召應龍與計,應龍極陳國家恩澤,君臣大義,請殺舜臣以戒持二心者,良臣不得已殺之。 及泰州降,應龍夫婦自經死。 提刑司諮議褚一正置司高郵,督戰被創,沒水死。 知興化縣胡拱辰,城破亦死。 論曰:楊棟學本伊、洛,而尼于權臣,速謗召尤,誰之過歟?姚希得藹然君子。 包恢以嚴為治,抑以衰世之民非可以縱馳待之耶?常挺、陳宗禮咸通濟,著聲望。 常楙晚訟皇子竑事,光明正大,公義炳然。 家鉉翁義不二君,足為臣軌。 李庭芝死於國難,其可憫哉!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林勛劉才邵許忻應孟明曾三聘徐僑度正程珌牛大年陳仲微梁成大李知孝 林勛,賀州人。 政和五年進士,為廣州教授。 建炎三年八月,獻《本政書》十三篇,言:「國家兵農之政,率因唐末之故。 今農貧而多失職,兵驕而不可用,是以饑民竄卒,類為盜賊。 宜仿古井田之制,使民一夫占田五十畝,其有羡田之家,毋得市田,其無田與遊惰末作者,皆驅之使為隷農,以耕田之羡者,而雜紐錢谷,以為十一之稅。 宋二稅之數,視唐增至七倍。 今本政之制,每十六夫為一井,提封百里,為三千四百井,率稅米五萬一千斛、錢萬二千緡;每井賦二兵、馬一匹,率為兵六千八百人、馬三千四百匹,歲取五之一以為上番之額,以給征役。 無事則又分為四番,以直官府,以給守衛。 是民凡三十五年而役使一遍也。 悉上則歲食米萬九千餘斛,錢三千六百餘緡,無事則減四分之三,皆以一同之租稅供之。 匹婦之貢,絹三尺,綿一兩。 百里之縣,歲收絹四千餘匹,綿三千四百斤。 非蠶鄉則布六尺、麻二兩,所收視絹綿率倍之。 行之十年,則民之口算,官之酒酤,與凡茶、鹽、香、礬之榷,皆可弛以予民。 」其說甚備。 書奏,以勛為桂州節度掌書記。 其後,勛又獻《比較書》二篇,大略謂:「桂州地東西六百里,南北五百里,以古尺計之,為方百里之國四十,當墾田二百二十五萬二千八百頃,有田夫二百四萬八千,出米二十四萬八千斛,祿卿大夫以下四千人,祿兵三十萬人。 今桂州墾田約萬四十二頃,丁二十一萬六千六百一十五,稅錢萬五千餘緡,苗米五萬二百斛有奇,州縣官不滿百員,官兵五千一百人。 蓋土地荒蕪而游手末作之人眾,是以地利多遺,財用不足,皆本政不修之故。 」朱熹甚愛其書。 東陽陳亮曰:「勛為此書,考古驗今,思慮周密,可謂勤矣。 世之為井地之學者,孰有加于勛者乎?要必有英雄特起之君,用於一變之後,成順致利,則民不駭而可以善其後矣。 」 第26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下》
第26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