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工部侍郎,時暫兼禮部侍郎,兼權吏部尚書。 加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差兼同提舉編修《經武要略》。 同知樞密院事,拜參知政事。 落職予祠,起居郎林存請加竄削,從之。 未踰年,復端明殿學士、提舉洞霄宮。 乞致仕。 轉一官,守本官職致仕。 卒,謚文簡,以犯祖諱,更謚文肅。 張磻,字渭老,福州人。 嘉定四年進士。 歷官闢點檢贍軍激賞酒庫所主管文字,差主管尚書吏部架閣。 遷太常博士、宗正丞兼權兵部郎官。 遷國子祭酒,時暫兼權禮部侍郎,尋為真,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 加集英殿修撰,差知婺州。 復為禮部侍郎、權兵部尚書,時暫兼權吏部尚書。 以右補闕程元鳳論罷。 寶祐三年,復權刑部尚書兼侍讀,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升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 五年,拜參知政事。 進封長樂郡公,轉三官,守參知政事致仕。 九月,卒。 遺表上,贈少師。 馬天驥,字德夫,衢州人。 紹定二年進士,補簽書領南判官廳公事。 遷秘書省正字兼沂靖惠王府教授。 遷秘書省校書郎,升著作佐郎。 輪對,假司馬光五規之名,條上時敝,詞旨切直。 遷考功郎官,入對,言:「周世宗當天下四分五裂之餘,一念振刷,猶能轉弱為強,陛下有能致之資,乘可為之勢,一轉移間耳。 」 遷秘書監、直秘閣、知吉州。 遷宗正少卿,以秘閣修撰知紹興府,主管浙東安撫司公事兼提舉常平。 權兵部侍郎,授沿海制置使,差知慶元府。 改知池州兼江東提舉常平。 改知廣州兼廣東經略安撫使。 寶祐四年,遷禮部侍郎,兼直學士院,兼侍讀,兼國子祭酒。 拜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封信安郡侯。 五年,以殿中侍御史朱熠、右正言戴慶炣、監察御史吳衍翁應弼等論罷,依舊職提舉洞霄宮。 景定元年,知衢州,以兵部侍郎章鑒論罷。 有旨,依舊職予祠。 起知福州、福建安撫使,以職事修舉,升大學士。 改知平江府。 又改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提舉洞霄宮。 褫職罷祠。 咸淳三年,追奪執政恩數,送信州居住。 四年,放令自便,後卒於家。 朱熠,溫州平陽人。 端平二年,武舉第一。 遷閣門舍人,差知沅州,改橫州,復為閣門舍人、知雷州。 入對,為監察御史陳垓論罷;臣僚復論,降一官。 久之,授帶禦器械兼幹辦皇城司,差知興國軍。 遷度支郎官,拜監察御史兼崇政殿說書。 擢右正言,殿中侍御史兼侍講,遷侍御史。 寶祐六年,遷左諫議大夫。 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 開慶元年,拜參知政事兼權知樞密院事。 景定元年,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兼太子賓客。 以舊職知慶元府、沿海制置使。 奉祠。 為監察御史胡用虎論罷。 久之,監察御史張桂、常茂相繼糾劾,送處州居住。 咸淳四年,詔令自便。 五年,侍御史章鑒復以為言,驅之還鄉,尋卒。 熠居言路彈劾最多,一時名士若徐清叟、呂中、尤焴、馬廷鸞,亦皆不免雲。 饒虎臣,字宗召,寧國人。 嘉定七年進士。 歷官遷將作監主簿,差知徽州。 遷秘書郎,升著作郎兼權右司郎官。 遷兵部郎官兼權左司郎官,特授左司郎中。 遷司農少卿兼左司,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 遷司農卿、直龍圖閣、福建轉運判官,浙東提點刑獄。 拜太府卿兼中書門下檢正諸房公事。 以秘閣修撰、兩浙轉運使權禮部侍郎,尋為真。 時暫兼權侍右侍郎。 寶祐六年,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暫通攝吏部尚書。 拜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 開慶元年,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 景定元年,拜參知政事。 殿中侍御史何夢然論罷,以資政殿學士提舉洞霄宮。 夢然再劾之,褫職罷祠。 四年,敘復元官,提舉太平興國宮。 卒。 德祐元年,禮部侍郎王應麟、右史徐宗仁乞追復元官,守資政殿學士致仕。 戴慶炣,字彥可,溫州永嘉人。 淳祐十年進士。 歷官差主管戶部架閣文字。 召試館職,遷秘書省正字兼史館校勘。 升校書郎,遷右正言、左司諫、殿中侍御史。 升侍御史。 開慶元年,拜右諫議大夫。 尋加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 未幾,守本官致仕。 卒,贈特進、資政殿大學士。 皮龍榮,字起霖,一字季遠,潭州醴陵人。 淳祐四年進士。 歷官主管吏部架閣文字,遷宗學諭,授諸王宮大小學教授兼資善堂直講。 入對,請「以改過之實,易運化之名,一過改而一善著,百過改而百善融。 」遷秘書郎,升著作郎。 入對,因及真德秀、崔與之廉,龍榮曰:「今天下豈無廉者,願陛下崇獎之以風天下,執賞罰之公以示勸懲。 」帝以為然。 兼兵部郎官、差知嘉興府。 召赴闕,遷侍右郎官兼資善堂贊讀。 又遷吏部員外郎兼直講。 入對,言:「忠王之學,願陛下身教之於內。 」帝嘉納。 遷將作監兼尚右郎官,秘書少監兼吏部郎中,宗正少卿、起居郎兼權侍左侍郎,兼給事中,吏部侍郎兼贊讀,封醴陵縣男。 遷集賢殿修撰、提舉太平興國宮。 召見,進刑部侍郎,加寶章閣待制、荊湖南路轉運使,權刑部尚書兼翊善。 景定元年四月,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進封伯。 權參知政事兼太子賓客。 二年,拜參知政事,仍兼太子賓客,封壽沙郡公。 三年,罷為湖南安撫使,判潭州。 四年,以資政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 以右正言曹孝慶論罷。 咸淳元年,以舊職奉祠。 殿中侍御史陳宗禮、監察御史林拾先後論劾,削一官。 它日,帝偶問龍榮安在,賈似道恐其召用,陰諷湖南提點刑獄李雷應劾之。 雷應至官,謁龍榮,龍榮託故不出;既退,又斥罵之。 或以語雷應,不能平,遂疏其罪,又謂「每對人言,有‘吾擁至尊于膝上’之語。 」詔徙衡州居住。 湖南提刑治衡州,龍榮恐不為雷應所容,未至而歿。 龍榮少有志略,精於《春秋》學,有文集三十捲。 性伉直,似道當國,不肯降志。 又以度宗舊學,卒為似道所擯。 德祐元年,復其官致仕。 二年,太府卿柳岳乞加贈謚,未及行而宋亡。 沈炎,字若晦,嘉興人。 寶慶二年進士。 調嵊縣主簿,廣西經略司準備差遣,湖南安撫司幹辦公事。 討郴寇有功,改知金華縣,沿江制置司干官。 通判和州,沿江制置主管機宜文字。 監三省、樞密院門,樞密院編修官。 為監察御史、右正言、左司諫、殿中侍御史、侍御史。 景定元年,拜右諫議大夫。 加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兼太子賓客。 二年,拜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以資政殿學士提舉洞霄宮。 三年,進大學士,致仕。 卒,贈少保。 炎居言路,嘗按劾福建轉運使高斯得、觀文殿學士李曾伯、沿江制置司參謀官劉子澄、左丞相吳潛。 然論罷右丞相丁大全及其黨與,則為公論也。 論曰:王伯大立朝直諒。 鄭寀、沈炎居言路,不辨君子小人,皆彈拄之,吾不知其何說也。 應亻繇清慎沒世。 徐清叟風采凜乎班行之間。 李采伯之治邊,短於才者也。 王野得名父師,而其學問益光。 蔡抗號為君子,史闕其事。 若張磻、馬天驥、饒虎臣未見卓然有可稱道者。 戴慶炣、皮龍榮登第皆未久而位至執政,龍榮不附權臣,為所擯斥而死,猶為可取,慶炣無所稱述焉。 朱熠在台察如狂猘,遇人輒噬之雲。 列傳第一百八十 ○楊棟姚希得包恢常挺陳宗禮常家鉉翁李庭芝 第26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下》
第2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