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授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 九年拜參知政事,封臨海郡侯,乞歸田裡。 以資政殿學士知平江府,提舉洞霄宮。 寶祐三年,殿中侍御史丁大全論罷,尋卒。 德祐元年,詔復元職致仕。 徐清叟,字直翁,煥章閣學士應龍之子。 嘉定七年進士。 歷主管戶部架閣,遷籍田令。 疏言:「邇者江右、閩嶠,盜賊竊發,監司帥守,未免少立威名,專行誅戮,此特以權濟事而已。 而偏州僻壘,習熟見聞,轉相倣傚,亦皆不俟論報,輒行專殺。 慾望明行禁止,一變臣下嗜殺希進之心,以無墜祖宗立國仁厚之意。 」遷軍器監主簿。 入對,言:「太后舉哀之日,陛下以後服下同媵妾,令別置大袖一襲。 文思院觀望,欲如後飾,再造其一以進,詔卻之。 此真知嫡庶之辨者。 請宣付史館,以垂法後世。 」 遷太常博士。 入對,疏言:「陛下親政以來,精神少振而氣脈未復,條目畢舉而綱紀未張,公道若伸而私意之未盡克者,則亦風化之先務,勸戒之大權,與夫選用之要術,猶有闕略而未之講明者爾。 何謂風化之先務?曰原人倫以釋群惑者是已。 何謂勸戒之大權?曰惜名器以示正義者是已。 何謂選用之要術?曰因物望而進人才者是已。 」蓋欲請復皇子竑王爵,裁抑史彌遠恤典,召用真德秀、魏了翁也。 兼崇政殿說書。 遷秘書郎,升著作佐郎兼權司封郎官,遷軍器少監,皆兼職依舊。 遷將作監,拜殿中侍御史兼侍講。 遷太常少卿兼權戶部侍郎兼侍講。 三疏丐外,給事中洪咨夔、起居舍人吳泳皆抗疏留之。 尋權工部侍郎。 以右文殿修撰知泉州,集英殿修撰知靜江府、廣西經略安撫使。 遷侍右侍郎、主管雲台觀。 召赴闕,遷戶部侍郎,再為侍右侍郎。 以寶章閣直學士知溫州,改知福建安撫使,改知婺州。 以煥章閣直學士差知泉州,辭免。 改知袁州,又改知紹興府、兩浙東路安撫使,辭免。 改知潭州,尋知廣州兼廣東經略安撫使。 召赴闕,權兵部尚書兼侍讀。 淳祐九年,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權吏部尚書,遷禮部尚書。 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進同知樞密院事,封晉寧郡公。 奏修《四朝國史》志傳,五上章乞改機政,帝不許。 十二年,拜參知政事。 尋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監察御史朱應元論罷,以資政殿大學士提舉玉隆萬壽宮,改洞霄宮,復以監察御史朱熠論罷。 久之,以舊職提舉洞霄宮。 開慶元年,召赴闕,以舊職提舉佑神觀兼侍讀。 出知泉州,復提舉佑神觀。 景定三年,轉兩官致仕,卒,贈少師,謚忠簡。 清叟父子兄弟皆以風節相尚,而清叟劾罷袁甫,于公論少貶雲。 李曾伯,字長孺,覃懷人,後居嘉興。 歷官通判濠州,遷軍器監主簿,添差通判鄂州兼沿江制置副使司主管機宜文字。 遷度支郎官,授左司郎官、淮西總領。 尋遷右司郎官,太府少卿兼左司郎官,兼敕令所刪修官。 遷太府卿、淮東制置使兼淮西制置使,詔軍事便宜行之。 曾伯疏奏三事:答天心,重地勢,協人謀。 又言:「邊餉貴于廣積,將材貴于素儲,賞與不可以不精,戰士不可以不恤。 」又條上:「淮面舟師之所當戒,湖面險阻之所當治。 」加華文閣待制,又加寶章閣直學士,進權兵部尚書。 淳祐六年正月朔,日食。 曾伯應詔,歷陳先朝因天象以謹邊備、圖帥材,乞早易閫寄,放歸田裡。 又請修濬泗州西城。 加煥章閣學士,言者相繼論罷。 九年,以舊職知靜江府、廣西經略安撫使,兼廣西轉運使。 陳守邊之宜五事。 進徽猷閣學士、京湖安撫制置使、知江陵府,兼湖廣總領,兼京湖屯田使,進龍圖閣學士。 疏言:「襄陽新復之地,城池雖修濬,田野未加闢;室廬雖草創,市井未阜通。 請蠲租三年。 」詔從之。 加端明殿學士兼夔路策應大使。 進資政殿學士,制置四川邊面,與執政恩例。 尋授四川宣撫使,特賜同進士出身。 召赴闕,加大學士,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 辭免,以大學士提舉洞霄宮。 起為湖南安撫大使兼知潭州,兼節制廣南,移治靜江。 開慶元年,進觀文殿學士,以諫議大夫沈炎等論罷。 景定五年,起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 咸淳元年,殿中侍御史陳宗禮論劾,褫職。 德祐元年,追復元官。 曾伯初與賈似道俱為閫帥,邊境之事,知無不言。 似道卒嫉之,使不竟其用雲。 王野,字子文,寶章閣待制介之子也。 以父陰補官,登嘉定十二年進士第。 仕潭時,帥真德秀一見異之,延致幕下,遂執弟子禮。 德秀欲授以詞學,野曰:「所以求學者,義理之奧也。 詞科惟強記者能之。 」德秀益器重之。 紹定初,汀、邵盜作,闢議幕參贊,攝邵武縣,後復攝軍事。 盜起唐石,親勒兵討之。 後為樞密院編修兼檢討。 襄、蜀事急,議遣使講和,時相依違不決。 史嵩之帥武昌,首進和議。 野言:「今日之事宜先定規模,併力攻守。 」上疏言八事。 繼為副都承旨,奏請「出師,絶和使,命淮東、西夾攻。 不然,利害將深。 」理宗深然之,令樞密院下三閫諭旨。 嘉熙元年,輪對,采事系安危者四端,而專以司馬光仁、明、武推說。 復推廣前所言八事,以孝宗講軍實激發帝意。 淳祐初,自江西赴闕,奏祈天永命十事。 嵩之起複,傾國爭之,野上疏乞聽終喪,後又言嵩之當顯絶而終斥,益嚴君子小人之限。 拜禮部尚書,奏十事,終之曰:「陛下一心,十事之綱領也。 」前後奏陳,皆明正剴切,鑿鑿可行。 其為兩浙轉運判官,以察訪使出視江防,首嘉興至京口增修官民兵船守險備具。 為江西轉運副使、知隆興府,繼有它命,時以米綱不便,就湖口造轉般倉,請事畢受代。 知鎮江府,兼都大提舉浙西兵船。 江面幾千里,調兵捍禦,以守江尤重於淮,瓜洲一渡甚狹,請免鎮江水軍調發,專一守江,置遊兵如呂蒙所言「蔣欽將萬人巡江上」,增創水艦,就揚子江鰼水戰,登金山指麾之。 是冬,揚子橋有警,急調湯孝信所領遊兵救之而退。 淳祐末,遷沿江制置使、江東安撫使、節制和州無為軍安慶府兼三郡屯田、行宮留守。 巡江,引水軍大閲,舳艫相銜幾三十里。 憑高望遠,考求山川險厄,謂要務莫如屯田。 講行事宜,修飭行宮諸殿室,推京口法,創游擊軍萬二千,蒙沖萬艘,江上晏然。 寶祐二年,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封吳郡侯。 與宰相不合,言者攻之,以前職主管洞霄宮。 卒,贈七官,位特進。 野因德秀知朱熹之學,凡熹門人高弟,必加敬禮。 知建寧府,創建安書院,祠熹,以德秀配。 有奏議、文集若干卷。 野工于詩,書法祖唐歐陽詢,署書尤清勁。 蔡抗,子仲節,處士元定之孫。 紹定二年進士。 其後差主管尚書刑、工部架閣文字。 召試館職,遷秘書省正字。 升校書郎兼樞密院編修官,遷諸王宮大小學教授。 疏奏:「權奸不可復用,國本不可不早定。 」帝善其言。 遷樞密院編修官兼權屯田郎官。 遷著作佐郎兼侍右郎官,兼樞密院編修官。 尋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檢討官。 江東提點刑獄,加直秘閣,特授尚書司封員外郎,進直寶章閣,尋加寶謨閣,移浙東。 召為國子司業兼資善堂贊讀,兼玉牒所檢討官,時暫兼侍立修注官。 拜宗正少卿兼國子司業。 進直龍圖閣、知隆興府。 試國子祭酒兼侍立修注官。 拜太常少卿,仍兼資善堂翊善。 權工部侍郎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 第26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下》
第2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