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寅畏天威?夫天之於王者,猶父母之於子,愛之至,則所以為之戒者亦至。 故人主之於天戒,必恐懼修省,以致其寅畏之誠。 比年以來,熒惑失次,太白晝見,地震水溢,或久陰不雨,或久雨不霽,或當暑而寒,乃正月之朔,日有食之。 此皆天意眷佑陛下,丁寧反覆,以致告戒。 惟陛下推至誠之意,正厥事以應之,則變災而為祥矣。 凡此六者,皆中興之業所關,而陛下所當先務者。 今朝廷人才不乏,將士足用,財用有餘,足為中興之資。 陛下春秋鼎盛,欲大有為,何施不可?要在改前日之轍,斷而行之耳。 昔唐太宗謂魏徵為敢言,征謝曰:「陛下導臣使言,不然,其敢批逆鱗哉。 」今臣無魏徵之敢言,然展盡底蘊,亦思慮之極也。 惟陛下赦其愚直,而取其拳拳之忠。 疏奏,上為賜詔褒諭。 除江西安撫制置大使兼知洪州。 有旨,赴行在奏事畢之官。 六年,綱至,引對內殿。 朝廷方鋭意大舉,綱陛辭,言今日用兵之失者四,措置未盡善者五,宜預備者三,當善後者二。 時宋師與金人、偽齊相持于淮、泗者半年,綱奏:「兩兵相持,非出奇不足以取勝。 願速遣驍將,自淮南約岳飛為掎角,夾擊之,大功可成。 」已而宋師屢捷,劉光世、張俊、楊沂中大破偽齊兵于淮、肥之上。 車駕進發幸建康。 綱奏乞益飭戰守之具,修築沿淮城壘,且言:「願陛下勿以去冬驟勝而自怠,勿以目前粗定而自安,凡可以致中興之治者無不為,凡可以害中興之業者無不去。 要以修政事,信賞罰,明是非,別邪正,招徠人材,鼓作士氣,愛惜民力,順導眾心為先。 數者既備,則將帥輯睦,士卒樂戰,用兵其有不勝者哉?」 淮西酈瓊以全軍叛歸劉豫,綱指陳朝廷有措置失當者、深可痛惜者及當監前失以圖方來者凡十有五事,奏之。 張浚引咎去相位,言者引漢武誅王恢為比。 綱奏曰:「臣竊見張浚罷相,言者引武帝誅王恢事以為比。 臣恐智謀之士捲舌而不談兵,忠義之士扼腕而無所發憤,將士解體而不用命,州郡望風而無堅城,陛下將誰與立國哉?張浚措置失當,誠為有罪,然其區區徇國之心,有可矜者。 願少寬假,以責來效。 」 時車駕將幸平江,綱以為平江去建康不遠,徒有退避之名,不宜輕動。 復具奏曰: 臣聞自昔用兵以成大業者,必先固人心,作士氣,據地利而不肯先退,盡人事而不肯先屈。 是以楚、漢相距于滎陽、成皋間,高祖雖屢敗,不退尺寸之地;既割鴻溝,羽引而東,遂有垓下之亡。 曹操、袁紹戰于官渡,操雖兵弱糧乏,荀彧止其退避;既焚紹輜重,紹引而歸,遂喪河北。 由是觀之,今日之事,豈可因一叛將之故,望風怯敵,遽自退屈?果出此謀,六飛回馭之後,人情動搖,莫有固志,士氣銷縮,莫有鬥心。 我退彼進,使敵馬南渡,得一邑則守一邑,得一州則守一州,得一路則守一路;亂臣賊子,黠吏奸氓,從而附之,虎踞鴟張,雖欲如前日返駕還轅,復立朝廷于荊棘瓦礫之中,不可得也。 借使敵騎衝突,不得已而權宜避之,猶為有說。 今疆埸未有警急之報,兵將初無不利之失,朝廷正可懲往事,修軍政,審號令,明賞刑,益務固守。 而遽為此擾擾,棄前功,挑後患,以自趨于禍敗,豈不重可惜哉!八年,王倫使北還,綱聞之,上疏曰: 臣竊見朝廷遣王倫使金國,奉迎梓宮。 今倫之歸,與金使偕來,乃以「詔諭江南」為名,不著國號而曰「江南」,不雲「通問」而曰「詔諭」,此何禮也?臣請試為陛下言之。 金人毀宗社,逼二聖,而陛下應天順人,光復舊業。 自我視彼,則仇讎也;自彼視我,則腹心之疾也,豈復有可和之理?然而朝廷遣使通問,冠蓋相望于道,卑辭厚幣,無所愛惜者,以二聖在其域中,為親屈己,不得已而然,猶有說也。 至去年春,兩宮凶問既至,遣使以迎梓宮,亟往遄返,初不得其要領。 今倫使事,初以奉迎梓宮為指,而金使之來,乃以詔諭江南為名。 循名責實,已自乖戾,則其所以罔朝廷而生後患者,不待詰而可知。 臣在遠方,雖不足以知其曲折,然以愚意料之,金以此名遣使,其邀求大略有五:必降詔書,欲陛下屈體降禮以聽受,一也。 必有赦文,欲朝廷宣佈,班示郡縣,二也。 必立約束,欲陛下奉藩稱臣,稟其號令,三也。 必求歲賂,廣其數目,使我坐困,四也。 必求割地,以江為界,淮南、荊襄、四川,盡欲得之,五也。 此五者,朝廷從其一,則大事去矣。 金人變詐不測,貪婪無厭,縱使聽其詔令,奉藩稱臣,其志猶未已也。 必繼有號令,或使親迎梓宮,或使單車入覲,或使移易將相,或改革政事,或竭取租賦,或朘削土宇。 從之則無有紀極,一不從則前功盡廢,反為兵端。 以為權時之宜,聽其邀求,可以無後悔者,非愚則誣也。 使國家之勢單弱,果不足以自振,不得已而為此,固猶不可,況土宇之廣猶半天下,臣民之心戴宋不忘,與有識者謀之,尚足以有為,豈可忘祖宗之大業,生靈之屬望,弗慮弗圖,遽自屈服,冀延旦暮之命哉? 臣願陛下特留聖意,且勿輕許,深詔群臣,講明利害、可以久長之策,擇其善而從之。 疏奏,雖與眾論不合,不上以為忤,曰:「大臣當如此矣。 」 九年,除知潭州、荊湖南路安撫大使,綱具奏力辭,曰:「臣迂疏無周身之術,動致煩言。 今者罷自江西,為日未久,又蒙湔祓,畀以帥權。 昔漢文帝聞季布賢,召之,既而罷歸,布曰:‘陛下以一人之譽召臣,一人之毀去臣,臣恐天下有以窺陛下之淺深。 ’顧臣區區進退,何足少多。 然數年之間,亟奮亟躓,上累陛下知人任使之明,實有系于國體。 」詔以綱累奏,不欲重違,遂允其請。 次年薨,年五十八。 訃聞,上為軫悼,遣使賻贈,撫問其家,給喪葬之費。 贈少師,官其親族十人。 綱負天下之望,以一身用舍為社稷生民安危。 雖身或不用,用有不久,而其忠誠義氣,凜然動乎遠邇。 每宋使至燕山,必問李綱、趙鼎安否,其為遠人所畏服如此。 綱有著《易傳》內篇十捲、外篇十二卷,《論語詳說》十捲,文章、歌詩、奏議百餘卷,又有《靖康傳信錄》、《奉迎錄》、《建炎時政記》、《建炎進退志》、《建炎制詔表札集》、《宣撫荊廣記》、《制置江右錄》。 論曰:以李綱之賢,使得畢力殫慮于靖康、建炎間,莫或撓之,二帝何至于北行,而宋豈至為南渡之偏安哉?夫用君子則安,用小人則危,不易之理也。 人情莫不喜安而惡危。 然綱居相位僅七十日,其謀數不見用,獨于黃潛善、汪伯彥、秦檜之言,信而任之,恆若不及,何高宗之見,與人殊哉?綱雖屢斥,忠誠不少貶,不以用舍為語默,若赤子之慕其母,怒呵猶噭々焉輓其裳裾而從之。 嗚呼,中興功業之不振,君子固歸之天,若綱之心,其可謂非諸葛孔明之用心歟?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宗澤趙鼎 宗澤。 字汝霖,婺州義烏人。 母劉,夢天大雷電,光燭其身,翌日而澤生。 澤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祐六年進士第。 廷對極陳時弊,考官惡直,置末甲。 第3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下》
第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