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景,字伯晦,河南偃師人。 舉進士,調滎澤簿。 西方用兵,詔侍從館閣舉縣令,景預選,知隴州汧源縣。 累遷知汝州。 葉驛道遠,隷囚為送者所虐,多死,俗傳為「葉家關」,景重禁以絶其患。 擢知壽州,秩祿視提點刑獄。 始至,亟發廩振給,以勸富者出積穀,所活數萬。 城西居民三千室,建請築外郭環入之,公私稱便。 再遷光祿卿。 熙寧初,病革,自占遺表,呼其子光庭操筆書之。 其略云:「切聞河北水災、地震,陛下當減膳避殿,齋居加省,召二府大臣朝夕咨訪闕失,思所以弭咎。 」凡數百言,無一語求恩。 卒,年七十一。 詔加賻贈,錄其子以官。 光庭字公掞,十歲能屬文。 辭父蔭擢第,調萬年主簿。 數攝邑,人以「明鏡」稱。 歷四縣令。 曾孝寬以才薦,神宗召見,問欲再舉安南之師。 光庭對曰「願陛下勿以人類畜之。 蓋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何益於廣土闢地也。 」又問治何經,對曰:「少從孫復學《春秋》。 」又問:「今中外有所聞乎?」對曰:「陛下更張法度,臣下奉行或非聖意,故有便有不便。 誠能去其不便,則天下受福矣。 」帝以其言為疏闊,不用。 簽書河陽判官,從呂大防于長安幕府。 五路出師討西夏,雍為都會,事倚以辦,調發期會甚急,光庭每執不從。 使者怒,將加以乏興罪,光庭求免去,大防為之解。 哲宗即位,司馬光薦為左正言,首乞罷提舉常平官、保甲青苗等法。 論蔡確為山陵使,而乃先靈駕而行,為臣不恭。 又言章惇欺罔肆辯,韓縝挾邪冒寵,言甚切。 宣仁後嘉其守正,諭令盡言,毋有所畏避。 遷左司諫,又論「蘇軾試館職發策云:‘今欲師仁祖之忠厚,而患百官有司不舉其職,或至于媮;欲法神考之厲精,而恐監司、守令不識其意,流入于刻。 ’臣謂仁宗難名之盛德,神考有為之善志,而不當以‘媮’、‘刻’為議論,望正其罪,以戒人臣之不忠者。 」未幾,中丞傅堯俞、侍御史王岩叟相繼論列。 宣仁後曰:「詳覽文意,是指今日百官有司、監司守令言之,非所以諷祖宗也。 」遂止。 河北饑,遣持節行視,即發廩振民;而議者以耗先帝積年兵食之蓄,改左司員外郎。 遷太常少卿,拜侍御史。 論蔡確怨謗之罪,確貶新州。 拜右諫議大夫、給事中。 乞補外,除集賢殿修撰、知亳州。 數月召還,復為給事中。 坐封還劉摯免相制,復落職守亳。 歲余,徙潞州,加集賢院學士。 鄰境旱饑,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猶自力視事。 出禱雨,拜不能興,再宿而卒,年五十八。 紹聖中,追貶柳州別駕。 元符初,又停錮其諸子。 光庭始學于胡瑗,瑗告以為學之本在於忠信,故終身行之。 徽宗立,復其官。 李琮,字獻甫,江寧人。 登進士第,調寧國軍推官。 州庾積穀腐敗,轉運使移州散於民,俾至秋償新者。 守將行之,琮曰:「谷不可食,強與民責而償之,將何以堪。 」持不下,守愧謝而止。 呂公著尹開封,薦知陽武縣。 役法初行,琮處畫盡理,旁近民相率撾登聞鼓,願視以為則。 徽宗召對,擢利州路、江東轉運判官。 行部至宣城,按民田詭稱逃絶者九千戶,他縣皆然。 言于朝,命以戶部判官使江、浙,選強明吏立賞剔抉。 吏幸賞,以多為功,琮亦因是希進,民患苦之,得緡錢百餘萬。 進度支判官,頒職式于諸道。 淮南賦入甲它部,以為轉運副使,徙梓州路。 元祐初,言者論其括隱稅之害,黜知吉州。 御史呂陶又言巴蜀科折已重,琮復強民輸稅,且無得以奇數併合,人尤咨怨。 於是凡以括田受賞者悉奪之。 歷相、洪、潞三州。 潞有謀亂者,為書期日揭道上,部使者聞之,懼,檄索奸甚亟。 琮置不問,以是日置酒高會,訖無他。 入為太府卿,遷戶部侍郎,以寶文閣待制知杭州、永興軍、河南、瀛州。 卒,年七十五。 琮長於吏治,而所至主于掊克,為士論嗤鄙。 子回,紹興初參知政事。 朱壽隆,字仲山,密州諸城人。 以蔭知九隴縣。 吏告民一家七人以火死,壽隆曰:「寧有盡室就焚無一脫者,殆必有奸。 」逾月獲盜,果殺其人而縱火也。 知宿州,宿多劇盜,至白晝被甲剽攻,郡縣不能制。 壽隆設方略耳目,捕斬千餘人。 擢提點廣西刑獄。 嶺外新經儂寇,修營城障,貴州虐用其人,不能聊生。 壽隆馳詣州,械守送獄,奏黜之。 老稚婦女遭亂,流轉不能自還者,檄所在資送其還。 舊制,溪蠻侵暴覊縻州,雖殺人無得仇報,壽隆請聽相償,蠻始畏戢。 歷鹽鐵度支判官、夔路轉運使。 巴峽地隘,民困于役,免其不應法者千五百人。 復為鹽鐵判官、京東轉運使,賜三品服。 歲惡民移,壽隆諭大姓富室畜為田仆,舉貸立息,官為置籍索之,貧富交利。 以少府監知揚州,卒,年六十八。 壽隆為人和厚,接談怡怡,必當於理,而不屈于權貴。 狄青討賊,欲殺裨將不用命者數人,壽隆極論罪不當死。 孫沔在坐,曰:「儂賊害民萬計,此何足惜。 」壽隆曰:「王師之來以除民害,顧可效賊為暴邪?」青感其言而止。 盧士宏,字子高,新鄭人。 以父任屢更州縣,所至著清名。 知信陽軍。 官捕為妖術者,餘黨懼及,群聚山谷間,士宏請減其罪招之,即相帥歸命。 徙知漢州,校實民產,使力役不濫,人德之。 又知洋州。 先是,圭田多虛籍。 士宏考校,令隨實以輸,自部使者而下,皆十損七八。 文彥博、包拯以廉能薦,由三司開拆司擢夔州路轉運使,遂知廣州。 或傳安南舟數百泊海中,將為寇,嶺徼驚搖。 士宏灼其非,是日,從賓客宴遊為樂,民賴以安。 受代還,引疾丐便郡,知鄭州。 未幾,以光祿卿致仕。 卒,年七十三。 凡衣衾棺槨之制,皆有遺命,戒諸子勿為銘志。 單煦,字孟陽,平原人。 舉進士,知洛陽縣。 民以妖幻傳相教授,煦跡捕戮三十餘人,當得上賞,不肯言。 轉知昌州,時詔城蜀治,煦以蜀地負山帶江,一旦毀籬垣而興板築,其費巨萬,非民力所堪,請但築子城。 轉運使即移諸郡如其議。 徙清平軍使。 有二盜殺人,捕治不承,煦縱使之食,甲食之既,乙不下嚥,執而訊之,果殺人者。 為御史台推直官,江南人誣轉運使呂昌齡以賄,中丞張昪訊而論之。 鞫未就,敕煦往治,煦不肯阿其長,卒直昌齡。 乞外遷,知濮、合二州。 合居涪、漢間,夏秋患于淫潦,煦築東堤以禦之。 赤水縣鹽井涸,奏蠲其賦。 累官光祿卿,卒,年七十七。 煦友愛兄熙,兄嘗毆人至死,未有知者。 煦曰:「家貧親老,仰兄以養,義當代之死。 」即趨詣鬥所以待捕。 已而死者蘇,驚問之,煦以情告。 其人感嘆,遂輟訟。 楊仲元,字舜明,管城人。 第進士,調宛丘主簿。 民訴旱,守拒之,曰:「邑未嘗旱,狡吏導民而然。 」仲元白之曰:「野無青草,公日宴黃堂,宜不能知,但一出郊可見矣。 狡吏非他,實仲元也。 」竟免其稅。 知澤州沁水縣,民持物來輸者,視其價稍增之,余則下其估。 官有所須,不強賦民,聽以所有與官為入,度相當則止,率常先辦。 河外用兵,督餫轉西界,夕宿洪谷口。 仲元相其地,乃寇所由徑路,亟命去之。 民以睏乏為辭,不聽,寇果夜出劫諸部,沁水獨免。 後二十年,其子過縣,父老拜泣曰:「河西之役,非公無今日矣。 」 第47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中》
第4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