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昊圍延州,既解去,鈐轄內侍盧守勤與通判計用章更訟于朝。 時內侍用事者,多為守勤遊說,朝廷議薄守勤罪,而流用章嶺南。 清臣上疏曰:「臣聞眾議,延州之圍,盧守勤首對范雍號泣,謀遣李康伯見元昊,為偷生之計。 計用章以為事急,不若退保鄜州,李康伯遂有‘死難,不可出城見賊’之語。 自元昊退,守勤懼金明之失、二將之沒,朝廷歸罪邊將;又思倉卒之言,一旦為人所發,則禍在不測。 遂反覆前議,移過於人,先為奏陳,冀望取信。 正如黃德和誣奏劉平,欲免退走之罪。 尋聞計用章亦疏斥守勤事狀,詔文彥博置劾,未分曲直,而遽罪用章、康伯,牲赦守勤。 此必有議者結中人、惑聖聽,以為方當用師邊陲,不可輕起大獄。 臣觀前史,魏尚、陳湯雖有功,尚不免削爵,罰作案驗吏士。 何況擁兵自固,觀望不出,恣縱羌賊,破一縣,擒二將。 大罪未戮,又自蔽其過,矯誣上奏,此而不按,何罪不容?設用章有退保之言,止坐畏懦;而守勤謀見賊之行,乃是歸款。 二者之責,孰重孰輕,望詔彥博鞫正其獄。 苟用章之狀果虛,守勤之罪果白,用章更置重科,物論亦允。 無容偏聽一辭,以虧王道無黨之義。 」其後獄具,守勤才降湖北兵馬都監。 時西師未解,急於經費,中書進擬三司使,清臣初不在選中。 帝曰:「葉清臣才可用。 」擢為起居舍人、龍圖閣學士、權三司使公事。 始奏編前後詔敕,使吏不能欺,簿帳之叢冗者,一切刪去。 內東門、禦廚皆內侍領之,凡所呼索,有司不敢問,乃為合同以檢其出入。 清臣與宋庠、鄭戩雅相善,為呂夷簡所惡,出知江寧府。 踰年,入翰林學士,知通進銀台司、勾當三班院。 丁父憂,言者以清臣為知兵,請起守邊。 及服除,宰相陳執中素不悅之,即除翰林侍讀學士、知邠州。 道由京師,因請對,改澶州,進尚書戶部郎中、知青州。 徙知永興軍,浚三白渠,溉田逾六千頃。 仁宗禦天章閣,召公卿,出手詔問當世急務。 清臣聞之,為條對,極論時政闕失,其言多劘切權貴。 且曰:「陛下欲息奔競,此系中書。 若宰相裁抑奔競之流,則風俗惇厚,人知止足;宰相用憸佞之士,則貪榮冒進,激成渾波。 向有職在管庫,日趨走時相之門。 入則取街談巷言,以資耳目;出則竊廟謨朝論,以驚流輩。 一旦皆擢職司,以酬所任。 比日人士競踵此風,出入權要之家,時有‘三屍’、‘五鬼’之號。 乃列館職,或置省曹。 且台諫官為天子耳目,今則不然,盡為宰相肘腋。 宰相所惡,則捃以微瑕,公行擊搏;宰相所善,則從而唱和,為之先容。 中書政令不平,賞罰不當,則箝口結舌,未嘗敢言。 人主纖微過差,或宮闈小事,即極言過當,用為訐直。 供職未逾歲時,遷擢已加常等。 宋禧為御史,勸陛下宮中畜犬設棘,以為守衛。 削弱朝體,取笑四夷,不加訶譴,擢為諫官。 王達兩為湖南、江西轉運使,所至苛虐,誅剝百姓,徒配無辜,特以宰相故舊,不次拔擢,遂有河北之行。 如此,是長奔競也。 」其他所列利害甚眾。 會河決商胡,北道艱食,復以為翰林學士、權三司使。 舊制,有三司使、權使公事,而清臣所除,止言「權使」,自是分三等焉。 以戶部副使向傳式不職,奏請出之。 皇祐元年春,帝禦便殿,訪近臣以備邊之策。 清臣上對,略曰: 陛下臨禦天下,二十八年,未嘗一日自暇自逸。 而西夏、契丹頻歲為患者,豈非將相大臣,不得其人,不能為陛下張威德而攘四夷乎?昔王商在廷。 單于不敢仰視。 郅都臨代,匈奴不敢犯邊。 今內則輔相寡謀,綱紀不振;外則兵不素練,將不素蓄。 此外寇得以內侮也。 慶歷,劉六符來,執政無術略,不能折衝樽俎,以破其謀。 六符初亦疑大國之有人,藏奸計而未發。 既見表裡,遂肆陸梁。 只煩一介之使,坐致二十萬物,永匱膏血,以奉腥膻。 此有識之士,所以為國長太息也。 今詔問:「北使詣闕,以伐西戎為名,即有邀求,何以答之?」臣聞誓書所載,彼此無求。 況元昊叛邊,累年致討,契丹坐觀金鼓之出,豈有毫髮之助?今彼國出師,輒求我助,奸盟違約,不亦甚乎?若使辯捷之人,判其曲直,要之一戰,以破其謀,我直彼曲,豈不憚服。 苟不知咎,或肆侵陵,方河朔災傷之餘,野無廬舍,我堅壁自守,縱令深入,其能久居?既無所因之糧,則亟當遁去。 然後選擇驍勇,遏絶歸師,設伏出奇,邀擊首尾,若不就禽,亦且大敗矣。 詔問:「輔翊之能,方面之才,與夫帥領偏裨,當今敦可以任此者。 」臣以為不患無人,患有人而不能用爾。 今輔翊之臣,抱忠義之深者,莫如富弼。 為社稷之固者,莫知范仲淹。 諳古今故事者,莫如夏竦。 議論之敏者,莫如鄭戩。 方面之才,嚴重有紀律者,莫如韓琦。 臨大事能斷者,莫如田況。 剛果無顧避者,莫如劉渙。 宏達有方略者,莫如孫沔。 至于帥領偏裨,貴能坐運籌策,不必親當矢石,王德用素有威名,范仲淹深練軍政,龐籍久經邊任,皆其選也。 狄青、范全頗能馭眾,蔣偕沉毅有術略,張亢倜儻有膽勇,劉貽孫材武剛斷,王德基純慤勁勇,此可補偏裨者也。 詔謂:「朔方災傷,軍儲缺乏。 」此則三司失計置,轉運使不舉職,固非一日。 既往固已不咎,來者又復不追,臣未見其可也。 且如施昌言承久弊之政,方欲竭思慮、辦職事,一與賈昌朝違戾,遂被移徙,軍儲何由不乏?自去年秋八月,計度市糴,而昌朝執異議,仲春尚未與奪,財賦何緣得豐?先朝置內帑,本備非常。 今為主者之吝,自分彼我,緩急不以為備,則臣不知其所為也。 至如粒食之重,轉徙為難,莫若重立爵等,少均萬數,豪民詿誤,使得入粟,以免杖笞,必能速辦。 夫能儉嗇以省費,漸致于從容。 德音及此,天下之福也。 比日多以卑官躐請厚奉,或身為內供奉而有遙刺之給,或為觀察使便占留後之封,幸門日開,賜予無藝,若令有司執守,率循舊規,庶幾物力亦獲寬弛。 詔問:「戰馬乏絶,何策可使足用?」臣前在三司,嘗陳監牧之弊,占良田九萬餘頃,歲費錢百萬緡。 天閒之數,才三四萬,急有徵調,一不可用。 今欲不費而馬立辦,莫若賦馬于河北、河東、陝西、京東西五路。 上戶一馬,中戶二戶一馬,養馬者復其一丁。 如此,則坐致戰馬二十萬匹,不為難矣。 時清臣以河北乏兵食,自汴漕米繇河陰輸北道者七十餘萬;又請發大名庫錢,以佐邊糴。 而安撫使賈昌朝格詔不從,清臣固爭,且疏其跋扈不臣。 宰相方欲兩中之,乃徙昌朝鄭州,罷清臣為侍讀學士、知河陽。 卒,贈左諫議大夫。 清臣天資爽邁,遇事敢行,奏對無所屈。 郭承祐妻舒王元偁女,封郡主,給奉;及承祐為殿前副都指揮使,妻以不加封,請增月給,清臣執奏不可。 仁宗曰:「承祐管軍,妻又諸王女,當優之。 」清臣曰:「是終為僥倖。 」遂卷其奏置懷中,不行。 數上書論天下事,陳九議、十要、五利,皆當世可行者。 有文集一百六十捲。 子均,為集賢校理。 第32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中》
第3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