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拱初,遷左廂,改領富州團練使。 是秋,出為單州防禦使,改貝州部署。 其出守也,與范廷召、王超、孔守正並命焉。 數月,廷召等皆復補兵職,瓊頗悒悒。 時王承衍鎮貝丘,公主每入禁中,頗知上于瓊厚,承衍每寬慰之。 二年,召還。 故事,廉察以上入朝,始有茶藥之賜,至是特賜瓊焉。 三月,遷朔、易帥臣,制授瓊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領歸義軍節度,廷召輩始加觀察使,不得與瓊比。 出為并州馬步軍都部署,時潘美亦在太原,舊制,節度使領軍職者居上,瓊以美舊臣,表請居其下,從之。 戍兵有以廩食陳腐嘩言者,瓊知之,一日,出巡諸營,士卒方聚食,因取其飯自啖之,謂眾曰:「今邊鄙無警,爾等坐飽甘豐,宜知幸也。 」眾言遂息。 改鎮州都部署。 至道中,就改保大軍節度,典軍如故。 真宗即位,加彰信軍節度,充太宗山陵部署,復為並代都部署。 咸平中,契丹犯塞,其母車帳至狼山大夏。 上親巡河朔,遣楊允恭馳往,召瓊率所部出土門,與石保吉會鎮、定。 既而傅潛以逗留得罪,即召瓊代之。 兵罷,復還本任。 轉運使言其政績,詔褒之。 咸平三年,代還,以手創不任持笏,詔執梃入謁,授殿前都指揮使。 先是,范廷召、桑贊所將邊兵臨敵退衄,言者請罪之。 以問瓊,瓊對曰:「兵違將令,于法當誅。 然陛下去歲已釋其罪,今復行之,又方屯諸路,非時代易,臣恐眾心疑懼。 」乃止。 景德中,車駕北巡。 時前軍已與敵接戰,上欲親臨營壘,或勸南還,瓊曰:「敵師已老,陛下宜親往,以督其成。 」上悅,即日進幸澶淵。 明年,以罷兵,料簡兵卒諸班直十年者出補軍校,年老者退為本班剩員。 瓊進曰:「此非激勸之道,宿衛豈不勞乎?」自是八年者皆得敘補焉。 馬軍都校葛霸權步軍司,會以疾在告,令瓊兼領二司。 瓊從容上言曰:「臣衰老,儻又有犬馬之疾,則須一將總此二職。 臣事先朝時,侍衛都虞候以上常至十員,職位相亞,易於遷改,且使軍伍熟其名望,邊藩緩急,亦可選用。 」上深然之。 未幾,以久疾求解兵柄,授檢校太尉、忠武軍節度。 三年冬,疾甚,上欲親臨問之,宰相不可,乃止。 卒,年七十二,贈侍中。 瓊不識字,曉達軍政,然頗自任,罕與副將參議。 善訓諸子:繼勛、繼宣、繼忠、繼密、繼和、繼隆、繼元。 繼勛、繼宣最知名。 繼勛字紹先,初補右班殿直。 儀狀頎偉,太宗見而異之,召問其家世,以瓊子對。 擢寄班祗候,累遷內殿崇班。 咸平初,王均據益州。 以崇儀副使為益州兵馬都監、提舉西川諸州軍巡檢公事。 招安使雷有終以兵五百授繼勛,守東郭二門,會賊攻彌牟砦,繼勛引兵轉鬥至嘉州,敗之,獲黃繖、金涂鎗以還。 有終益以勁兵復進攻二門,克之,乃建幟城上。 諸將知城拔,有終乃引軍薄天長門,賊復來拒戰。 會日暮,有終欲少休,繼勛曰:「賊窘矣,急擊之,無失也。 」率十數騎鏖戰,身被數創,血濡甲;馬死,更馬以進。 會入內都知秦翰來援,賊退保子城,不敢出。 繼勛潛知賊欲夜遁,開圍使得潰去,均卒敗滅。 以功遷崇儀使。 賊餘黨保山藪中,時出剽劫,乃徙綿漢劍門路都巡檢使。 繼勛募惡少年偵賊動靜,窮躡岩穴,掩其不備,悉擒殺之。 又徙峽路鈐轄,還朝,遷洛苑使、並代州鈐轄。 徙屯岢嵐軍。 契丹聚兵五萬屯草城川,繼勛登高望之,謂軍使賈宗曰:「彼眾而陣不整,將不才也。 我兵雖少,可以奇取勝。 先伏兵山下,敵見我弱,必急攻我。 我誘之南走,爾起乘之,當大潰。 」轉戰至寒光嶺,伏發,契丹果敗,相蹂躪死者萬餘人,獲馬、牛、橐駝甚眾。 遷弓箭庫使,賜金帶、錦袍,領榮州刺史,徙麟、府州鈐轄。 時屯兵河外,饋運不屬。 繼勛扼兔毛川,援送軍食,師乃濟。 徙知環州,又徙瀛州。 時歲饑,募富人出粟以給貧者。 明年大稔,木生連理者四,郡人上治狀請留。 遷內藏庫使,以宮苑使奉使契丹。 還,知定州,遷西上閣門使、昭州團練使,徙鄜延路鈐轄,坐市馬虧價失官。 已而復為西上閣門使、榮州刺史、知冀州、領果州團練使。 徙貝州,復知瀛州。 仁宗即位,改東上閣門使,真授隴州團練使、知雄州。 其冬,契丹獵燕薊,候卒報有兵入鈔,邊州皆警。 繼勛曰:「契丹歲賴漢金繒,何敢損盟好邪?」居自若,已,乃知渤海人叛契丹,行剽兩界也。 擢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連州防禦使,又知瀛州。 歷步軍馬軍殿前都虞候、步軍副都指揮使、邕州觀察使、涇原路副都總管兼知渭州。 入宿衛,出為天雄軍都總管,願復護邊,既而留不遣。 後為真定府定州路都總管,改威武軍節度觀察留後,遂拜保順軍節度使、馬軍副都指揮使。 恭謝禮成,徙昭信軍節度使,為莊獻明肅太后山陵、莊懿太后園陵都總管,以老病乞骸骨。 召見便殿,許一子扶掖,俾勿拜,聽辭管軍。 授建雄軍節度使、知滑州。 河水暴溢,嚙堤岸,繼勛雖老,躬自督役,露坐河上,暮夜猶不輟,水乃殺怒,滑人德之。 卒,年七十八,輟視朝一日,贈太尉。 繼勛性謙,有機略,善撫禦士卒,臨戰輒勝。 在蜀有威名,號「神將」。 子遵甫,官至北作坊副使。 嘉佑八年,遵甫女正位皇后,神宗即位,冊皇太后。 累贈繼勛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追封康王,謚穆武。 熙寧九年,帝詔宰相王珪為神道碑,禦篆碑首曰「克勤敏功鐘慶之碑」。 遵甫亦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追封楚王。 繼宣字舜舉。 幼善騎射,頗工筆札,知讀書。 以恩補西頭供奉官、惠民河巡督漕船。 會歲饑多盜,兼沿河巡檢捉賊,遷閣門祗候、邠州兵馬都監。 曹瑋守邠,數與言兵,薦其可用。 乾興初,以內殿崇班為益州都監。 蜀人富侈,元夕大張燈,知府薛奎戒以備盜,繼宣籍惡少年飲犒之,使夜中潛志盜背,明日皆獲。 歷磁、相、邢、洺都巡檢使,知安肅軍,徙保州。 累遷禮賓使、益州路兵馬鈐轄。 還,為西上閣門使、涇原路鈐轄兼安撫使、知渭州,遷四方館使、昭州刺史、知雄州。 初,元昊反,聲言侵關隴。 繼宣請備麟府。 未幾,羌兵果入寇河外,陷豐州。 擢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恩州團練使、知并州。 俄寇麟府,繼宣帥兵營陵井,抵天門關。 是夕大雨,及河,師半濟,黑凌暴合,舟不得進,乃具牲酒為文以禱。 已而凌解,師濟,進屯府谷,間遣勇士夜亂賊營。 又募黥配廂軍,得二千餘人,號清邊軍,命偏將王凱主之。 軍次三松嶺,賊數萬眾圍之,清邊軍奮起,斬首千餘級。 其相躪藉死者不可勝計。 築寧遠砦,相視地脈,鑿石出泉。 已而城五砦,遷眉州防禦使,卒。 范廷召,冀州棗強人。 父鐸,為裡中惡少年所害。 廷召年十八,手刃父仇,剖取其心以祭父墓。 弱冠,身長七尺餘,有膂力。 嘗為盜,以勇壯聞。 周廣順初,應募為北面招收指揮使。 世宗即位,入補衛士。 從征高平,戰疾力,遷殿前指揮使。 從征淮南,戰紫金山,流矢中左股。 宋初,從平李筠、李重進,轉本班都知。 又從征太原,再轉散都頭、都虞候、領費州刺史。 太平興國中,以日騎軍都指揮使從平太原,征范陽。 秦王廷美嘗遣親吏閻懷忠、趙瓊犒禁軍列校,廷召預焉,坐出為唐州馬步軍都指揮使。 第30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中》
第3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