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興國八年登進士第,除修武主簿。 遷大理評事、知梓州錄事參軍事。 州將表薦,轉光祿寺丞。 留一歲,代歸。 獻所著文,召試翰林,改著作佐郎、通判潁州。 丁外艱,起知州事。 召拜殿中丞,使川、陝均稅。 次渝、涪,聞夔州廣武卒謀亂,乃乘舸泛江,一夕數百里,以計平之。 授陝西轉運副使,許便宜從事。 會歲歉,誘豪民出粟三萬斛,活饑民八萬六千口。 既而李順亂西蜀,秦隴賊趙包聚徒數千,將趨劍閣以附之。 文寶移書蜀郡,分兵討襲,獲其渠魁,餘黨殲焉。 文寶前後自環慶部糧越旱海入靈武者十二次,曉達蕃情,習其語。 經由部落,每宿酋長帳中,其人或呼為父。 遷太常博士。 內侍方保吉出使陝右,頗恣橫,且言文寶與陳堯叟交遊,為薦其弟堯佐。 驛召令辨對,途中上書自明。 太宗察其事,坐保吉罪,厚賜文寶而遣之,俄又召至闕下,文寶奏對辯捷,上深眷遇。 俄加工部員外郎。 時龍猛卒戍環慶,七年不得代,思歸,謀亂。 文寶矯詔以庫金給將士,且自劾,請代償。 詔蠲其所費。 先是,諸羌部落樹藝殊少,但用池鹽與邊民交易穀麥,會饋輓趨靈州,為繼遷所鈔。 文寶建議以為「銀、夏之北,千里不毛,但以販青白鹽為命爾。 請禁之,許商人販安邑、解縣兩池鹽于陝西以濟民食。 官獲其利,而戎益困,繼遷可不戰而屈」。 乃詔自陝以西有敢私市者,皆抵死,募告者差定其罪。 行之數月,犯者益眾。 戎人乏食,相率寇邊,屠小康堡。 內屬萬餘帳亦叛。 商人販兩池鹽少利,多取他徑出唐、鄧、襄、汝間邀善價,吏不能禁。 關、隴民無鹽以食,境上騷擾。 上知其事,遣知制誥錢若水馳傳視之,悉除其禁,召諸族撫諭之,乃定。 朝廷議城古威州,遣內侍馮從順訪于文寶,文寶言: 威州在清遠軍西北八十里,樂山之西。 唐大中時,靈武朱叔明收長樂州,邠寧張君緒收六關,即其地也。 故壘未圯,水甘土沃,有良木薪秸之利。 約葫蘆、臨洮二河,壓明沙、蕭關兩戍,東控五原,北固峽口,足以襟帶西涼,咽喉靈武,城之便。 然環州至伯魚,伯魚抵青岡,青岡拒清遠皆兩舍,而清遠當群山之口,阨塞門之要,芻車野宿,行旅頓絶。 威州隔城東隅,豎石盤互,不可浚池。 城中舊乏井脈,又飛烏泉去城尚千餘步,一旦緣邊警急,賊引平夏勝兵三千,據清遠之沖,乘高守險,數百人守環州甜水谷、獨家原,傳箭野狸十族,脅從山中熟戶,黨項孰敢不從,又分千騎守磧北清遠軍之口,即自環至靈七百里之地,非國家所有,豈威州可禦哉?請先建伯魚、青岡、清遠三城,為頓師歸重之地。 古人有言:「金城湯池,非粟不能守。 」俟二年間,秦民息肩,臣請建營田積粟實邊之策,修五原故城,專三池鹽利,以金帛啖黨項酋豪子弟,使為朝廷用。 不唯安朔方,制豎子,至于經營安西,綏復河湟,此其漸也。 詔從其議。 文寶至賀蘭山下,見唐室營田舊制,建議興復,可得秔稻萬餘斛,減歲運之費。 清遠據積石嶺,在旱海中,去靈、環皆三四百里,素無水泉。 文寶發民負水數百里外,留屯數千人,又募民以榆槐雜樹及貓狗鴉烏至者,厚給其直。 地舄鹵,樹皆立枯。 西民甚苦其役,而城之不能守,卒為山水所壞。 又令寧、慶州為水磑,亦為山水漂去。 繼遷酋長有嵬囉嵬悉俄者,文寶以金帛誘之,與手書要約,留其長子為質,令陰圖繼遷,即遣去。 謂之曰:「事成,朝廷授汝以刺史。 」文寶又預漆木為函,以備馳獻繼遷之首。 又發民曳石碑石詣清遠軍,將圖紀功。 而嵬囉等盡以事告繼遷,繼遷上表請罪。 上怒文寶,猶含容之。 既而文寶復請禁鹽,邊民冒法抵罪者甚眾。 太常博士席羲叟決獄陝西,廉知其事,以語中丞李昌齡,昌齡以聞。 文寶又奏減解州鹽價,未滿歲,虧課二十萬貫,復為三司所發。 乃命鹽鐵副使宋太初為都轉運使,代文寶還,下御史台鞫問,具伏。 下詔切責,貶藍山令。 未幾,移枝江令。 真宗即位,徙京山。 咸平中召還,授殿中丞,掌京南榷貨。 時慶州發兵護芻糧詣靈州,文寶素知山川險易,上言必為繼遷所敗。 未幾,果如其奏。 轉運使陳緯沒于賊,繼遷進陷清遠軍。 時文寶丁內艱,服未闋,即命相府召詢其策略。 文寶因獻《河西隴右圖》,敘其地利本末,且言靈州不可棄。 時方遣大將王超援靈武,即覆文寶工部員外郎,為隨軍轉運使。 至環州,或言靈州已陷,文寶乃易其服,引單騎,冒大雪,間道抵清遠故城,盡得其實,遂奏班師,就除本路轉運使,上疏請再葺清遠軍。 都部署王漢忠言其好生事,遂徒河東轉運使。 嘗上言管內廣鋭兵萬餘,難得資糧,請徙置近南諸州,又欲令強壯戶市馬,備征役。 宰相李沆等以為廣鋭州兵,皆本州守城,置營必慮安土重遷,徙之即致紛擾。 又強壯散處鄉落,無所拘轄,勒其市馬,亦恐非便。 上復令文寶條對,文寶固執前議,且言土人久留,恐或生事。 上曰:「前令團並軍伍,改置營壁,欲其互移本貫,行之已久。 」而文寶確陳其利,因命錢若水詳度以聞。 若水所對與沆等同,遂罷之。 先是,麟、府屯重兵,皆河東輸饋,雖地裡甚邇,而限河津之阻。 土人利於河東民罕至,則芻粟增價。 上嘗訪使邊者,言河裁闊數十步,乃詔文寶于府州、定羌軍經度置浮橋,人以為便。 會繼遷圍麟州,令乘傳晨夜赴之,圍解,遷刑部員外郎,賜金紫。 頃之,寇準薦其熟西事,可備驅策,因復任陝西轉運使。 嘗出手札,密戒令邊事與僚屬計議,勿得過有須索,重擾于下。 後有言其張皇者,詔徙京西,以朱台符代之。 景德元年冬,契丹犯邊,又徙河東。 文寶安輯所部,募鄉兵,張邊備,又領蕃漢兵赴河北,手詔褒諭。 未幾,復蒞京西。 契丹請和,文寶陳經久之策,上嘉之。 三年,召還,未至,遇疾,表求藩郡散秩。 詔聽不除其籍,續奉養疾,以其子鄆州推官于陵為大理寺丞、知襄城縣,以便其養。 大中祥符初,改兵部員外郎。 車駕祀汾陰還,文寶至鄭州請見。 上以其久疾,除忠武軍行軍司馬。 文寶不就,以前官歸襄城別墅。 六年,卒,年六十一。 文寶好談方略,以功名為己任。 久在西邊,參預兵計,心有餘而識不足,又不護細行,所延薦屬吏至多,而未嘗擇也。 晚年病廢,從子為邑,多撓縣政。 能為詩,善篆書,工鼓琴。 有集二十捲,又撰《談苑》二十捲、《江表志》三卷。 王子輿字希孟,密州莒人。 曾祖甲,以義勇為鄉人所推。 唐末,淄、青、徐、兗皆南結吳人以拒梁,梁得三鎮,吳人北侵益急,沂、密尤被其害。 州民聚為八砦以扞寇,遂署甲為八砦都指揮使。 祖徽,襲父職,晉末,賊帥趙重進掠高密,徽戰沒。 父璉,復嗣其事。 周世宗平淮南,始去兵即農,厚自封殖。 子輿少業文詞,太平興國八年舉進士,解褐北海主簿。 歷大理評事,知臨海縣,改光祿寺丞。 使西蜀決獄還,知興國軍。 淳化中,雷有終為江、浙、荊湖茶鹽制置使,奏子輿為判官。 轉太子中允,改著作郎,江、淮、兩浙制置茶鹽,就轉太常博士。 真宗即位,遷殿中侍御史。 因入對,與三司論列利害,以子輿為長。 轉度支員外郎。 子輿以每事上計司,移報稽滯,求兼省職,乃命為鹽鐵判官,仍領制置,增歲課五十餘萬貫。 咸平三年,就命兼充淮南轉運使。 第25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中》
第2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