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捧之入朝也,以光實為銀、夏、綏、麟、府、豐、宥州都巡檢使。 繼捧弟繼遷逃入蕃落,為邊患,光實乘間掩襲至地斤澤,俘斬甚眾,破其族帳,獲繼遷母妻及牛羊萬計。 繼遷僅免,使人紿光實曰:「我數奔北,勢窘不能自存矣,公許我降乎?」因致情款,陳甥舅之禮,期某日降于葭蘆川。 光實信之,且欲專其功,不與人謀。 及期,繼遷先設伏兵,令十數人近城迎致光實,光實從數百騎往赴之。 繼遷前導北行,將至其地,舉手麾鞭而伏兵應之,光實遂遇害,卒,年五十五。 帝聞之驚悼,賵賻加等,以其子大理評事克讓為右贊善大夫,克恭為殿直。 淳化二年,又錄克己為奉職,後至內殿承製;克廣至閣門祗候。 從子克明。 克明字堯卿。 既生,會敵攻百丈縣,父光遠遇害,姆抱克明匿葦蒲中得免。 既長,喜兵法,善騎射,從父光實奇之。 補為衙內都虞候。 光實擊敵于葭蘆州,戰歿。 克明時護輜重在後,聞光實死,懼軍亂,秘不發喪。 陽令人西來傳光實命還軍銀州,而潛與仆張貴入敵中,獲光實屍以還,葬京師,由是顯名。 初,蜀人留京師者禁不得還鄉裡,克明以母老,間道歸。 李順反,聞克明將家子,且有名,欲脅以官。 克明攜母遁山谷,夜止神祠中,夢有人叱之起,既覺而去,賊果至。 及賊陷雅州,克明募眾數萬人以迎王師,遂複名山、火井、夾江等九縣。 分兵嘉、眉、邛三州,立七砦以邀賊。 復收雅州,斬六十餘人,賊將何承祿等走雲南。 蜀平,擢西頭供奉官、黎州兵馬監押。 以余寇未息,權邛州駐泊巡檢。 明年,峽路潰卒鄧紹等復起攻雅州,克明又平之。 還軍邛州,遇賊王珂,戰于延貢鎮,擊以矛,中左踝。 後又設伏山下,以數十騎與賊接戰,克明偽北,而所部失期,伏不發。 克明挺身走,賊追急,乃倚大石引弓三發,斃三人,由是獲免。 入朝,改內殿崇班,為溫、台等七州都巡檢使。 景德中,蠻寇邕州,改供備庫副使、知邕州。 左、右江蠻洞三十六,克明召其酋長,諭以恩信,是歲承天節,相率來集。 克明慰拊,出衣服遺之,感泣而去。 獨如洪峒恃險不至,克明諭兩江防遏使黃眾盈引兵攻之,斬其首領陸木前,梟于市。 宜州澄海軍校陳進反。 時鬱江暴漲,州城摧圯,克明率丁夫伐木為連舫,維之水上,狀如郛郭。 又多張旗幟,浮巨筏,陳兵其上,為守禦備。 募溪峒兵三千,而黃眾盈亦濟兵千五百,將趣象州。 會巡撫使曹利用約克明會兵,行次貴州,遇賊,大敗之,斬首四百餘級。 賊平,利用專其功。 代還,真宗問南方事,對稱旨,賜一子官,遷供備庫使,江、淮、兩浙都大提舉捉賊。 克明使人捕賊,輒出私錢資之,以故人人儘力。 視賊中趫勇者,釋縛,使還捕其黨,前後獲千餘人。 知江寧府張詠以其事聞,賜錢四十萬,領平州刺史、知辰州。 撫水蠻叛,徙宜、融、桂、昭、柳、象、邕、欽、廉、白十州都巡檢使兼安撫使。 既至,蠻酋獻藥一器,曰「溪峒藥」,藥箭中人,以是解之可不死。 克明曰:「何以驗之?」曰:「請試以鷄犬。 」克明曰:「當試以人。 」乃取藥箭刺酋股而飲以藥,即死,群蠻慚懼而去。 是年冬,安撫都監王文慶、馬玉出天河砦東,克明與中人楊守珍出環州樟嶺西,磴道危絶,林木深阻,蠻多伏弩以待。 玉所向力戰,屢敗蠻軍。 是時朝廷意在招附,數詔諭克明,而克明亦憚深入,屢移文止玉。 玉至如門團,為蠻所扼,不得進。 克明遷延顧望,月餘,乃至撫水州,與知州蒙承貴等約盟而還。 未幾,知桂州兼管勾溪峒公事,始置溪峒司。 又奏閲廣南兩路土軍為忠敢軍。 州人覆茅為屋,歲多火,克明選北軍教以陶瓦,又激江水入城,以防火災。 代還,知滁州,徙鼎州。 會交阯李公藴寇邕州,以文思使復知邕州。 既至,遣人入交阯諭以利害,公藴拜表謝罪。 遷西上閣門使,歷知登、舒、邵三州,復徙鼎州,卒。 張暉,幽州大城人。 後唐清泰初,隷控鶴軍,累遷奉國、弩手都頭。 晉開運末,與武行德奪契丹甲船于河陰。 行德領河陽,以暉為弩手指揮使,復令引兵趣懷州。 契丹將遁去,因領州軍。 漢祖入汴,暉迎于滎陽,授懷州刺史。 乾祐初,郢州刺史慕容業治多不法,以暉為緣漢都巡檢使,領唐州,屯兵至郢州,即代業。 還京,改郢州刺史。 周廣順初,劉崇寇晉、絳,召暉為步軍左廂排陣使。 師還,改沂州刺史。 三年,吏民詣闕舉留,俄改冀州。 會詔築李晏口、束鹿、安平、博野、百八橋、武強等城,命暉護其役,逾月而就。 從世宗征淮甸,充壕砦都指揮使。 既拔楚、泗,即授泗州。 未幾,改耀州,俄為西南面橋道使。 宋初,從征澤、潞,為行營壕砦使,先登陷陣。 事平,遷華州團練使,在郡頗有治狀。 建隆二年,太原未下,詔入覲問計,暉對曰:「澤、潞經李筠之叛,瘡痍未復,軍旅一興,恐人力重困。 不若戢兵育民,俟富庶而後為謀。 」乃賜襲衣、金帶、鞍勒馬,令還州。 朝廷方議伐蜀,遷鳳州團練使兼緣邊巡檢壕砦橋道使。 暉盡得山川險易,因密疏陳之,太祖覽之大悅。 乾德二年,大軍西下,乃以暉充西川行營先鋒都指揮使。 督兵開大散關路,躬撫士卒,且役且戰,人忘其勞。 十二月,至青泥嶺,卒。 天禧五年,暉妻年百五歲,家貧,詣闕自陳。 詔賜束帛,錄其孫永德為三班借職。 司超,大名元城人。 初事邢帥安叔千。 漢祖在太原,超往依之,隷帳下為小校。 漢祖將渡河,遣超先領勁騎,由晉、絳趨河陽。 及入汴,以超為鄆州必敵指揮使。 時京東諸州寇盜充斥,以超為宋、宿、亳三州游奕巡檢使。 改宿州西固鎮守禦都指揮使,移屯潁州下蔡鎮。 屢與淮人戰,有功。 周世宗命宰相李谷討淮南,以超為步軍先鋒副都指揮使,又為廬、壽、光、黃等州巡檢使。 大敗淮人三千餘眾于盛唐縣,獲棹船四十餘艘,禽其監軍高弼、果毅指揮使許萬以獻。 時黃州未下,即命超遙領刺史兼樓櫓戰棹右廂都校。 師還,改光州刺史,敗吳軍千餘于麻城北。 顯德四年冬,與王審琦攻舒州,敗吳軍三千,先禽刺史施仁望獻於行在。 即以超為舒州團練使。 宋初,命副宋偓領舟師巡撫江徼,月餘,特詔升舒州為防禦,以超充使。 太祖討李重進,以為前軍步軍都指揮使,及平,遣歸治所。 建隆三年春,遷蔡州防禦使。 乾德六年,改絳州防禦使,徙晉州兵馬鈐轄。 是秋,又副趙贊為邠州行營都部署,進攻河東。 及太祖親征,為行營前軍步軍都指揮使,改鄭州防禦使。 開寶七年,朝廷將討江左,以超久在淮右,習知江山險易,徙蘄州防禦使,行至淮西,卒,年七十一。 天禧元年,錄其孫文睿為三班奉職。 論曰:昔許子卒於師,葬之加等。 《春秋》書之,所以褒臣節而儆官守也。 業、罕儒、光實咸當捍城之寄,臨戎力戰,歿于敵境。 雖罕儒恃勇不戒,光實甘賊遷之言,失在輕敵,然其忘軀徇節,誠可嘉也。 業本太原驍將,感太宗寵遇,思有以報。 常勝之家,千慮一失。 然其素得士心。 部卒不忍離去,從之以歿,則忠義之風概可見矣。 嗣與延昭並克紹勛伐。 延昭久居邊閫,總戎訓士,威名方略,聞于敵人,于嗣為優。 暉于危時則有陷陣之功,平日則獻息戎之諫。 超頻戰以清淮海,其忠誠勇果,率有可尚者焉。 列傳第三十二 第23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中》
第2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