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輅。 政和六年,徐秉哲言:「南北郊,皇帝乘玉輅以赴齋宮。 自齋宮赴壇,正當祀天祭地,乃乘大輦,疑非禮意。 」下禮制局討論。 禮制局請:「造大輅如玉輅之制,唯不飾以玉。 所駕之馬,其數如之,唯樊纓一就,以稱尚質之義。 仍建大旂十有二旒,龍章日月,以協象天之義。 至禮畢還齋宮,則禦大輦,于禮無嫌。 」從之。 大輦。 《周官》巾車氏有輦車,以人組輓之,宮中從容所乘。 唐制,輦有七:一曰大鳳輦,二曰大芳輦,三曰仙遊輦,四曰小輕輦,五曰芳亭輦,六曰大玉輦,七曰小玉輦。 太祖建隆四年,翰林學士承旨陶谷為禮儀使,創意造為大輦:赤質,正方,油畫,金涂銀葉,龍鳳裝。 其上四面行龍雲朵,火珠方鑒,銀絲囊網,珠翠結縧,雲龍鈿窠霞子。 四角龍頭銜香囊,頂輪施耀葉。 中有銀蓮花坐龍,紅綾裡,碧牙壓帖。 內設圓鑒,銀絲香囊,銀飾勾闌、台坐,紅絲縧網,帉錔。 中施黃褥,上置禦坐,扶幾,香爐,錦結綬。 幾衣、輪衣、絡帶並緋綉壓金銀綫。 長竿四,銀裹鐵鋦龍頭,魚鈎,錦膊褥,銀裝畫梯,拓叉,黃羅緣席、褥、帊,梯杖褥,朱索,緋繒油帊。 主輦六十四人。 親祀南郊、謁太廟還及具鸞駕黃麾仗、省方還都,則乘之。 真宗東封,以舊輦太重,遂命別造,凡減七百餘斤,後常用焉。 神宗已後,其制:赤質,正方,油畫,金涂銀龍鳳裝,朱漆天輪一,金涂銀頂龍一。 四面施行龍一十六,火珠四。 四角龍頭四,穗球一十二。 頂輪施耀葉,紅羅輪衣一,綴銀鈴,紅羅絡帶二。 中設禦坐、曲幾、錦褥等,施屏風,香爐,結綬。 長竿四,飾以金涂銀龍頭。 祀畢,車駕還內,若不進輅,則乘大輦。 政和之制:黃質,冒以黃衣,紘以黃帶。 車箱四圍,于桯之外,高二尺二寸。 設軾于前楹,軾高三尺二寸。 建大旂于後楹,旂十二斿,其長曳地,其色黃,繪以交龍;素帛為縿,繪以日月,以弧張幅,以韣韜弧;杠以青錦綢之,注旄于竿首,系以鈴。 國朝之輦有七,中興後,唯存大輦、平輦、逍遙三輦而已。 大輦又曰大安輦,其制:赤質,正方,高十五尺三寸,方十一尺六寸。 四柱,平盤,上覆青綠錦。 上有天輪三層,外施金涂銀博山八十一。 內有圓鏡,金涂銀頂龍一,四面行龍十六,火珠四。 輪衣以青,墜以金鈴,頂有青羅十字分垂四角,曰絡帶。 四角出龍首,銜氂牛五色尾,曰旒綏。 四面拱鬥,外施方鏡,九柱圍以朱闌,中設禦坐、曲幾、屏風、錦褥。 下舉以長竿四,攢竹筋膠丹漆之,竿為龍首。 平盤下,四圍結紅絲網。 輦官服色:武弁,黃纈對鳳袍,黃絹勒帛,紫生色袒帶,紫絹行縢。 芳亭輦,黑質,頂如幕屋,緋羅衣,裙襕、絡帶皆綉雲鳳。 兩面朱綠窗花版,外施紅絲網綢,金銅帉錔,前後垂簾,下設牙床、勾闌。 長竿四,銀龍頭,銀飾梯,行馬。 主輦一百二十人。 政和之制,簾以紅羅綉鵝為額,內設禦坐,長竿飾以金涂銅螭首,橫竿二。 鳳輦,赤質,頂輪下有二柱,緋羅輪衣,絡帶、門帘皆綉雲鳳。 頂有金鳳一,兩壁刻畫龜文、金鳳翅。 前有軾匱、香爐、香寶、結帶,下有勾闌二重,內設紅錦褥。 長竿二,銀飾梯,行馬。 主輦八十人。 法駕鹵簿,不設鳳輦。 逍遙輦,以棕櫚為屋,赤質,金涂銀裝,朱漆扶版二,雲版一,長竿二,飾以金涂銀龍頭。 常行幸所禦。 又魚鈎,帉錔,梅紅縧。 輦官十二人,春夏服緋羅衫,秋冬服白師子錦襖。 東封,別造闢塵逍遙輦,加窗隔,黃繒為裡,賜名省方逍遙輦。 中興之制,赤質,金涂四柱,棕屋上有走脊金龍四,中起火珠凸頂,四面不設窗障,中有禦踏子,制甚簡素。 祗應人員服帽子、宜男方勝纈衫。 平輦,又名平頭輦,亦曰太平輦,飾如逍遙輦而無屋。 輦官十二人,服同逍遙輦。 常行幸所禦。 東封,別造升山天平輦,施機關,賜名曰登封輦。 中興之制,赤質,正方,形如一朱龍椅而加長竿二,飾如逍遙輦而不施棕屋,制尤簡素,止施畫雲版而已。 又有七寶輦,隆興二年,為德壽宮所制也。 高五十一寸,闊二十七寸,深三十六寸。 比附大輦、平輦制度為之。 上施頂輪、耀葉、角龍、頂龍、滴子、鐸子、結穗球。 下施梅紅絲裙網,加綴七寶,中設香木禦坐,引手為轉身龍,告背為龍首,告枰子織以紅黃藤。 舁以長竿二,竿為螭首,金涂銀飾焉。 初,有司言:「東都舊制,輦飾以玉,裙網用七寶,而滴子用真珠。 」帝曰:「上皇意不然,止欲簡素。 」遂以涂金易玉,梅紅絲結裙網,間綴七寶,而角牙易真珠。 既而上皇卻不受,每至大內,多乘馬,而間有行幸,則用肩輿。 自是,重華、壽康兩宮並不別造。 小輿,赤質,頂輪下施曲柄如蓋,緋綉輪衣、絡帶,制如鳳輦而小。 下有勾闌,牙床,綉瀝水。 中設方床,緋綉羅衣,錦褥。 上有小案、坐床,皆綉衣。 踏床緋衣。 前後長竿二,銀飾梯,行馬。 奉輿二十四人。 中興後,去其輪蓋,方四十九寸,高三十一寸。 輿上周以勾闌,施翟羽,玉照子,中為方床三級。 上設禦坐、曲幾、踏子,曲柄緋羅綉蓋,輿下紅絲結五色花裙網。 舁以長竿二,竿為螭首。 宮殿從容所乘,設鹵簿則陳之。 腰輿,前後長竿各二,金銅螭頭,緋綉鳳裙襕,上施錦褥,別設小床,緋繡花龍衣。 奉輿十六人。 中興制,赤質,方形,四面曲闌,下結綉裙網。 制如小輿,惟無翟尾、玉照子、三級床、曲柄蓋,而上設方禦床、曲幾,舁竿無螭首,用亦同小輿。 耕根車制,青質,蓋三層,余如五輅之副。 駕六青馬,駕士四十人。 親祠具大駕、法駕鹵簿,並列于仗內;若耕籍則乘之。 國朝之車,自耕根而下,凡十有五。 南渡所存,惟耕根車一而已,其制度並同,惟駕士七十五人。 進賢車,古安車也。 太祖乾德元年改赤質,兩壁紗窗,擎耳,虛匱,一轅,緋幰衣,絡帶、門帘皆綉鳳,紅絲網。 中設朱漆床,香案,紫綾案衣,緋繒裹輓索,朱漆行馬。 凡車皆有輓索、行馬。 駕四馬,駕士二十四人。 明遠車,古四望車也,駕以牛。 太祖乾德元年改,仍舊四馬。 赤質,制如屋,重檐勾闌,上有金龍,四角垂銅鐸,上層四面垂簾,下層周以花版,三轅。 駕士四十人,服綉對鳳。 羊車,古輦車也,亦為畫輪車,駕以牛。 隋駕以果下馬,今亦駕以二小馬。 赤質,兩壁畫龜文、金鳳翅,緋幰衣、絡帶、門帘皆綉瑞羊。 童子十八人。 指南車,一曰司南車。 赤質,兩箱畫青龍、白虎,四面畫花鳥,重台,勾闌,鏤拱,四角垂香囊。 上有仙人,車雖轉而手常南指。 一轅。 鳳首,駕四馬。 駕士舊十八人,太宗雍熙四年,增為三十人。 仁宗天聖五年,工部郎中燕肅始造指南車,肅上奏曰: 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蚩尤起大霧,軍士不知所向,帝遂作指南車。 周成王時,越裳氏重譯來獻,使者惑失道,周公賜軿車以指南。 其後,法俱亡。 漢張衡、魏馬鈞繼作之,屬世亂離,其器不存。 宋武帝平長安,嘗為此車,而制不精。 祖沖之亦復造之。 後魏太武帝使郭善明造,彌年不就,命扶風馬岳造,垂成而為善明鴆死,其法遂絶。 唐元和中,典作官金公立以其車及記裡鼓上之,憲宗閲于麟德殿,以備法駕,歷五代至國朝,不聞得其制者,今創意成之。 第47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上》
第4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