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綉衣文:清道以雲鶴,幰弩以闢邪,車輻以白澤,駕士司徒以瑞馬,牧以隼,御史大夫以獬豸,兵部尚書以虎,太常卿以鳳,縣令以雉,樂工以鸞,余悉以寶相花。 太祖建隆四年,范質議:按《開元禮》,武官陪立大仗,加螣蛇裲襠,如袖無身,以覆其膊胳,蓋掖下縫也。 從肩領覆臂膊,共一尺二寸。 又按《釋文》、《玉篇》相傳云:其一當胸,其一當背,謂之「兩當」。 今詳裲襠之制,其領連所覆膊胳,其一當左膊,其一當右膊,故謂之「起膊」。 今請兼存兩說擇而用之,造裲襠,用當胸、當背之制。 宣和元年,禮制局言:鼓吹令、丞冠,又名「袴褶冠。 」今鹵簿既除袴褶,冠名不當仍舊,請依舊記如《三禮圖》「季貌冠」制。 從之。 志第一百二輿服一 ○五輅大輅大輦芳亭輦鳳輦逍遙輦平輦七寶輦小輿腰輿耕根車進賢車明遠車羊車指南車記裡鼓車白鷺車鸞旗車崇德車皮軒車黃鉞車豹尾車屬車五車涼車相風烏輿行漏輿十二神輿鉦鼓輿鐘鼓樓輿 昔者聖人作輿,軫之方以象地,蓋之圓以象天。 《易·傳》言:「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夫輿服之制,取法天地,則聖人創物之智,別尊卑,定上下,有大於斯二者乎!舜命禹曰:「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彞、藻、火、粉米、黼、黻絺綉,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周官》之屬,有巾車、典路、司常,有司服、司裘、內司服等職。 以 是知輿服始於黃帝,成於唐、虞,歷夏及商,而大備于周。 周衰,列國肆為侈汰。 秦並之,攬上選以供服禦,其次以賜百官,始有大駕、法駕之制;又自天子以至牧守,各有鹵簿焉。 漢興,乃不能監古成憲,而效秦所為。 自是代有變更,志有詳略。 《東漢》至《舊唐書》皆稱《輿服》,《新唐書》改為《車服》,鄭樵合諸代為《通志》又為《器服》。 其文雖殊,而考古製作,無以尚于三代矣。 夫三代製器,所以為百世法者,以其華質適中也。 孔子答顏淵為邦之問曰:「乘殷之輅,服周之冕。 」且《禮》謂「周人上輿」,而孔子獨取殷輅,是殷之質勝於周也。 又言禹「致美乎黻冕」。 而論冕以周為貴,是周之文勝於夏也。 蓋已不能無損益於其間焉。 不知歷代于秦已還,何所損益乎? 宋之君臣,于二帝、三王、周公、孔子之道,講之甚明。 至其規模製度,飾為聲明,已足粲然,雖不能盡合古制,而于後代庶無愧焉。 宋初,袞冕綴飾不用珠玉,蓋存簡儉之風,及為鹵簿,又熾以旗幟,華以綉衣,褻以球杖,豈非循襲唐、五季之習,猶未能盡去其陋邪?詒之子孫,殆有甚焉者矣。 迄于徽宗,奉身之慾,奢蕩靡極,雖欲不亡得乎?靖康之末,累朝法物,淪沒于金。 中興,掇拾散逸,參酌時宜,務從省約。 凡服用錦繡,皆易以纈、以羅;旗仗用金銀飾者,皆易以繪、以髹。 建炎初,有事郊報,仗內拂扇當用珠飾。 高宗曰:「事天貴質,若尚華麗,非禋祀本意也。 」是以子孫世守其訓,雖江介一隅,而華質適時,尚足為一代之法。 其儒臣名物度數之學,見諸論議,又有可觀者焉。 今取舊史所載,著于篇,作《輿服志》。 五輅。 宋自神宗以降,鋭意稽古,禮文之事,招延儒士,折衷同異。 元豐有詳定禮文所,徽宗大觀間有議禮局,政和又有禮制局。 先是,元豐雖置局造輅,而五輅及副輅,多仍唐舊。 玉輅,自唐顯慶中傳之,至宋曰顯慶輅,親郊則乘之。 製作精巧,行止安重,後載太常輿闟戟,分左右以均輕重,世之良工,莫能為之。 其制:箱上置平盤、黃屋,四柱皆油畫刻鏤。 左青龍,右白虎,龜文,金鳳翅,雜花,龍鳳,金涂銀裝,間以玉飾。 頂輪三層,外施銀耀葉,輪衣、小帶、絡帶並青羅綉雲龍,周綴糹畏帶、羅文佩、銀穗球、小鈴。 平盤上佈黃褥,四角勾闌設圓鑒、翟羽。 虛匱內貼銀鏤香罨,軾匱銀龍二,銜香囊,銀香爐,香寶,錦帶,下有障塵。 青畫輪轅,銀轂乘葉,三轅,銀龍頭,橫木上有銀鳳十二。 左建青旗,十有二旒,皆綉升龍;右載闟戟,綉黻文,並青綉綢杠。 又設青綉門帘,銀飾梯一,拓叉二,推竿一,銀錔頭,銀裝行馬,青繒裹輓索。 駕六青馬,馬有金面,插雕羽,鞶纓,攀胸鈴拂,青綉屜,錦包尾。 又誕馬二,在輅前,飾同駕馬。 余輅及副輅皆有之。 駕士六十四人。 金輅色以赤,駕六赤馬,建大旂,駕士六十四人。 象輅色以淺黃,駕六赭白馬,建大赤,駕士四十人。 革輅色以黃,駕六騧馬,建大白,駕士四十人。 木輅色以黑,駕六黑騮馬,建大麾,駕士四十人。 自金輅而下,其制皆同玉輅,惟無玉飾。 五副輅並駕六馬,駕士四十人,當用銀飾者,皆以銅,余制如正輅。 政和三年,議禮局更上皇帝車輅之制,詔頒行。 玉輅,箱上平盤、黃屋以下皆如舊。 頂輪三層,內一層素,輪頂上施金涂銀山花葉及翟羽,青絲綉雲龍絡帶二,周綴雜色糹畏帶八、銅佩八、銀穗球二。 平盤上佈紅羅綉雲龍褥,曲幾、扶幾,上下設銀螭首二十四。 四角勾闌設圓鑒一十六,青羅綉寶相花帶,火珠二十八。 香匱設香爐,紅羅綉寶相花帶香囊,香寶,銀結綬二,紅羅綉雲龍結綬一,紅錦幟龍鳳門帘一。 青畫輪轅,銀轂乘葉。 軾匱、橫轅、前轅並飾以金涂銀螭首,橫轅上施銀立鳳一十二。 左建太常,十有二旒;右載闟戟,綉黻文。 杠絝一,以青綉,杠首飾以銀螭首。 金涂銅鈸,青犛牛尾拂,青繒裹索。 駕青馬六,馬有銅面,插雕羽,鞶纓,攀胸鈴拂,青綫織屜,紅錦包尾。 又踏路馬二,在輅前,飾同駕馬。 凡大祭祀乘之。 金輅以下,並以次列其後。 若大朝會、冊命皇太子諸王大臣,則設五輅于大慶殿庭,為充庭之儀。 金輅赤質,以金飾諸末,建大旂,余同玉輅,駕赤馬六;凡玉輅之飾以青者,金輅以緋。 象輅淺黃質,金涂銅裝,以象飾諸末,建大赤,余同玉輅,駕赭白馬六;凡玉輅之飾以青者,象輅以銀褐。 革輅黃質,鞔之以革,建大白,余同玉輅,駕騧馬六;凡玉輅之飾以青者,革輅以黃。 木輅黑質漆之,建大麾,余同玉輅,駕黑騮六;凡玉輅之飾以青者,木輅以皂。 凡玉輅用金涂銀裝者,象輅、革輅、木輅及五副輅,並金涂銅裝。 第46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上》
第46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