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宗隆興二年正月,以鹵簿勞民,乃令有司條具其可省者。 次年郊祀,止用六千八百八十九人,蓋減紹興二十八年人數之半也。 乾道六年之郊,雖仍備五輅、大安輦、六象,而人數則如舊焉。 自後,終宋之世,雖微有因革,大抵皆如乾道六年之制。 若明堂,則四輅、大安輦皆省,止用三千三百十九人。 故事,祀前二日詣景靈宮,皆備大駕儀仗、乘輅。 中興後,以行都與東都不同,前二日止乘輦。 次日,自太廟詣青城,始登輅,設鹵簿。 自紹興十三年始也。 車駕遇雨,玉輅施障,從駕臣僚賜雨具,中道遇晴則撤。 郊壇遇雨,則就青城放禦仗,逍遙子還宮,導駕官免步導。 大駕鹵簿。 象六,中道,分左右。 次六引,中道。 第一,開封令;第二,開封牧;駕從余州縣出者,所在刺史、縣令導駕,準此。 第三,太常卿;第四,司徒;第五,御史大夫;第六,兵部尚書。 以上各用本品鹵簿。 次纛十二。 每纛一人持,一人托,四人扯,騎二人押。 次犦槊騎八,押衙四人騎引。 左右金吾上將軍四人,將軍四人,大將軍各一人,折衝都尉一人。 大將軍、都尉並夾以犦槊二,每槊一人執,二人夾,纛槊皆中道。 次清游隊。 左右道。 白澤旗二,一人執,二人引,二人夾,左右金吾折衝都尉各一人領。 弩八,弓箭三十二,槊四十。 次左右金吾十六騎,左右道,主帥各一人分領。 弩八,弓箭十二,槊十二。 次夾道佽飛,騎。 左右金吾果毅都尉各二人分領。 虞候佽飛四十八人,鐵甲佽飛二十四人。 次前隊殳仗。 左右道。 左右領軍衛將軍各一人,犦槊四人,主帥四人,殳八十,叉八十;相間。 左右武衛屯衛主帥各四人,殳各五十人,叉各五十人;左右驍衛主帥四人,殳四十,叉四十。 次朱雀旗一,中道,一人持,二人引,二人夾。 弩四,弓箭十六。 次龍旗十二。 中道,並一人執,二人引,二人護後;副竿二,皆騎,左右金吾果毅都尉各一人領。 風伯、雨師旗各一,雷公、電母旗各一,木、火、土、金、水星旗各一,左、右攝提旗各一,北斗旗一。 次指南、記裡鼓、白鷺、鸞旗、崇德、皮軒車。 左右金吾衛果毅都尉各一人,來往檢校。 次引駕十二重。 中道,並騎。 弩八,弓箭八,槊八。 次太常前部鼓吹。 令二人,府史四人從。 鼓十二在左,主帥四人騎領。 金鉦十二在右,主帥四人騎領。 大鼓百二十,主帥二十人騎領。 長鳴百二十,主帥六人騎領。 鐃鼓十二,主帥四人騎領。 歌二十四,拱宸管二十四,簫二十四,笳二十四,大橫吹百二十,主帥十人騎領。 節鼓二,笛二十四,簫二十四,觱篥二十四,笳二十四,桃皮觱篥二十四;鼓十二在左,主帥二人騎領。 金鉦十二在右,主帥二人騎領。 小鼓百二十,主帥十人騎領。 中鳴百二十,主帥六人騎領。 羽葆鼓十二,主帥四人騎領。 歌二十四,拱宸管二十四,簫二十四,笳二十四。 次司天監一人,騎,引相風、刻漏,中道。 令史一人,排列官二人,騎從。 相風烏輿一,匠人一。 交龍鉦、鼓各一,司晨、典事各一人騎從。 鐘樓、鼓樓各一,行漏輿一,漏刻生四人從。 清道二人,十二神輿一。 司天官一人押。 次持鈒前隊。 中道。 左右武衛果毅都尉各一人分領,校尉二人。 絳引幡一,金節十二,罕一在左,畢一在右,朱雀幢一,叉一。 青龍、白虎幢各一,分左右。 叉各一。 導蓋一。 叉一。 稱長一人,鈒戟二百八十人,分左右;左右武衛將軍各一人,校尉四人,分左右。 次殿中侍御史二人,黃麾一。 騎二夾。 次前部馬隊。 左右隊。 第一隊,角宿、亢宿、鬥宿、牛宿旗各一,執次同龍墀旗,角、亢在左,鬥、牛在右,余隊同此。 左右金吾衛折衝都尉各一人分領,弩十,弓箭二十,槊四十;並分左右,余隊皆同。 第二隊,氐宿、房宿、女宿、虛宿旗各一,左右領軍衛果毅都尉各三人分領;兼第三、第四隊。 第三隊心宿、危宿旗各一;第四隊尾宿、室宿旗各一;第五隊箕宿、壁宿旗各一,左右領軍衛折衝都尉各一人分領;第六隊奎宿、井宿旗各一,左右屯衛折衝都尉各一人分領;第七隊婁宿、鬼宿旗各一,左右武衛果毅都尉各三人分領;兼第八、第九隊。 第八隊胃宿、柳宿旗各一;第九隊昴宿、星宿旗各一;第十隊畢宿、張宿旗各一,左右驍衛折衝都尉各三人分領;兼第十一、十二隊。 第十一隊觜宿、翼宿旗各一;第十二隊參宿、軫宿旗各一。 次步甲前隊。 左右道。 犦槊四,左右領軍衛將軍各一人檢校。 第一隊,鶡鷄旗二,引、執同馬隊。 左右領軍衛折衝都尉各一人分領,赤鍪甲、弓箭六十;第二隊,貔旗二,左右領軍衛果毅都尉各一人分領,赤鍪甲、刀盾六十;第三隊,玉馬旗二,左右領軍衛折衝都尉各一人分領,青鍪甲、弓箭六十;第四隊,三角獸旗二,左右領軍衛果毅都尉各一人分領,青鍪甲、刀盾六十;第五隊,黃鹿旗二,左右屯衛折衝都尉各一人分領,黑鍪甲、弓箭六十;第六隊,飛麟旗二,左右屯衛果毅都尉各一人分領,黑鍪甲、刀盾六十;第七隊,駃騠旗二,左右武衛折衝都尉各一人分領,白鍪甲、弓箭六十;第八隊,鸞旗二,左右武衛果毅都尉各一人分領,白鍪甲、刀盾六十;第九隊,麟旗二,左右驍衛折衝都尉各一人分領,黃鍪甲、弓箭六十;第十隊,馴象旗二,左右驍衛果毅都尉各一人分領,黃鍪甲、刀盾六十;第十一隊,玉兔旗二,左右衛折衝都尉各一人分領,黃鍪甲、弓箭六十;第十二隊,闢邪旗二,左右衛果毅都尉各一人分領,黃鍪甲、刀盾六十。 次前部黃麾仗。 左右道。 絳引幡二十;第一部,左右領軍衛大將軍各一人檢校,兼檢校第二部。 折衝都尉各一人分領,主帥二人。 龍頭竿赤氅二十,揭鼓二,儀鍠五色幢二十,龍頭竿小孔雀氅二十,小戟二十,揭鼓二,龍頭竿五色鵝毛氅二十,弓箭二十,龍頭鷄毛氅二十,朱縢盾二十,龍頭竿綉氅二十,弓箭二十,槊二十,揭鼓二,綠縢盾二十;第二部,左右領軍衛折衝都尉各一人分領;主帥及氅鍠等並同第一部,余準此。 第三部,左右屯衛大將軍各一人檢校,果毅都尉各一人分領;第四部,左右武衛大將軍各一人檢校,折衝都尉各一人分領;第五部,左右驍衛大將軍各一人檢校;兼檢校第六部,折衝都尉各一人分領。 第六部,左右衛果毅都尉各一人分領。 次六軍儀仗。 中道,在殿中黃麾後。 左右神武軍統軍各一人,本軍旗二,一人執,一人引,二人夾,都頭各一人騎押。 吏兵、力士旗各五,白幹槍五十,柯舒十,鐙仗八,相間。 排闌旗二十,掩尾天馬旗二。 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並同神武軍。 惟羽林用赤豹、黃熊旗各五,龍武用龍君、虎君旗各五。 次引駕旗十六,中道,執人同六軍旗。 十二辰旗各一,天王旗四。 排仗通直官二人騎領。 次龍墀旗十三,中道,各一人執,二人引,二人夾,排仗將二人騎領。 天下太平旗一,青龍、赤龍、黃龍、白龍、黑龍旗各一,金鸞、金鳳旗各一,獅子旗二,日旗、月旗各一,君王萬歲旗一。 次禦馬二十四匹,中道,並以天武官二人執轡。 尚乘奉禦二人從。 次日月合璧旗一,次苣文旗二,次五星連珠旗一,次祥雲旗二。 以上並一人執,二人引,二人夾,佩橫刀,執弓箭。 第45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上》
第4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