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熙五年七月,戶部尚書韓彥古請以賜第進父世忠家廟如存中。 十二月,少傅、保寧節度衛國公史浩請建家廟,量賜祭器。 嘉泰元年,太傅、永興節度、平原郡王韓侂冑奏:「曾祖琦效忠先朝,奕世侑食,家廟猶闕,請下禮官考其制建之。 」二年,循忠烈王張俊,開禧三年,鄜武僖王劉光世子孫相繼有請,皆從之。 嘉定十四年八月,詔右丞相史彌遠賜第,遵淳熙故事賜家廟,命臨安守臣營之。 禮官討論祭器,並如侂冑之制。 彌遠請並生母齊國夫人周氏及祔妻魯國夫人潘氏于生母別廟,皆下有司賜器。 景定三年,詔丞相賈似道賜家廟,命臨安守、漕營度,禮官討論賜祭器,並如儀。 志第六十三禮十三(嘉禮一) ○上尊號儀高宗內禪儀上皇太后皇太妃冊寶儀 舊史以飲食、婚冠、賓射、饗宴、脤膰、慶賀之禮為嘉禮,又以歲時朝會、養老、宣赦、拜表、臨軒命官附之,今依《政和禮》,分朝會為賓禮,余如其舊雲。 尊號之典,唐始載于禮官。 宋每大祀,群臣詣東上閣門,拜表請上尊號,或三上,或五上,多謙抑弗許。 如允所請,即奏命大臣撰冊文及書冊寶。 其受冊多用祀禮畢日,禦正殿行禮,禮畢,有司以冊寶詣閣門奉進入內。 建隆四年,群臣三上表上尊號,詔俟郊畢受冊。 前三日,遣官奉告天地、宗廟、社稷,遂為定製。 其儀:有司宿設崇元殿仗衛,文武百官並集朝堂之次,攝太尉奉冊于案,吏部侍郎一員押,司徒奉寶于案,禮部侍郎一員押,以五品、六品清資官充舉冊、舉寶官,皆承之以匣,覆之以帕,俱詣殿門外之東、太尉之前。 大樂令帥工人入就位,諸侍衛官及宰執、兩制、供奉官等立於殿階下香案前左右,如常入閣儀。 侍中奏中嚴外辦,所司承旨索扇,扇上,皇帝袞冕,禦輿出自西房,樂作,即禦坐,搧開,樂止。 符寶郎奉寶如常儀,禮直官、通事舍人分引太尉以下文武群官應北面位者,各就橫行位,太常卿于冊案前導至丹墀西階上少東,北面置訖。 太尉、司徒、吏部禮部侍郎各入本班立定,典儀贊百官再拜舞蹈,三稱萬歲,又再拜起居訖,又再拜,分班序立。 禮直官引太常卿隨行,吏部侍郎押冊案以次序行,太尉從之,禮部侍郎次押寶案行,司徒從之,詣西階,至解劍褥位。 其讀冊中書令、讀寶侍中,候冊案將至,先升于前楹間第一柱北對立。 太尉解劍、脫舄訖,吏部侍郎押冊案先升,太尉從升,當禦坐前。 太尉搢笏,北面奉冊案稍前跪置訖,俯伏,興,少退,東向立;中書令進當冊案前,讀冊訖,俯伏,興,又搢笏,奉冊于褥,東向冊函,北向進跪置禦坐前,與舉冊官降還侍立位,太尉亦降,納舄、帶劍。 禮部侍郎押寶案升,司徒隨升,北面跪置,侍中讀寶訖,置冊之南,俱複位,其納舄、帶劍、俯伏,一如上儀。 典儀贊在位官皆再拜,禮直官、通事舍人引太尉至西階下,解劍、舄升,當禦坐前跪賀,其詞中書門下撰。 賀訖複位,皆再拜,如讀冊寶儀。 侍中升至禦坐前承旨,退,臨階西向稱「有制」,典儀贊再拜訖,宣曰:「朕以鴻儀昭舉,保命會昌,迫于群情,祗膺顯號。 退循寡昧,惕懼增深。 所賀知。 」宣訖複位,典儀贊再拜舞蹈,三稱萬歲,又再拜訖。 侍中升階奏禮畢,降複位,扇上,樂作,帝降坐,禦輿入自東房,搧開,樂止。 侍中版奏解嚴,中書侍郎帥奉案官升殿,跪奉冊置於案,次門下侍郎奉寶如奉冊禮,通事舍人讚引詣東上閣門狀進,所司承旨放仗,百官再拜訖,退如常儀。 自後受冊皆如之。 禮畢,賜百官食于朝堂。 熙寧元年,宰臣曾公亮等上表請加尊號,詔不允。 先是,翰林學士司馬光言:「尊號起唐武后、中宗之世,遂為故事。 先帝治平二年,辭尊號不受,天下莫不稱頌聖德。 其後佞臣建言,國家與契丹常有往來書,彼有尊號而中國獨無,足為深恥。 於是群臣復以非時上尊號,論者甚為朝廷惜之。 今群臣以故事上尊號,臣愚以為陛下聰明睿知,雖宜享有鴻名,然踐祚未久,又在亮陰之中,考之事體,似未宜受。 陛下誠能斷以聖意,推而不居,仍令更不得上表請,則頌嘆之聲將洋溢四海矣。 」詔賜光曰:「覽卿來奏,深諒忠誠。 朕方以頻日淫雨,甲申地震,天威彰著,日虞傾禍。 被此鴻名,有慚面目,況在亮陰,亦難當是盛典。 今已批降指揮,可善為答辭,使中外知朕至誠慚懼,非欺眾邀名。 」其後,宰臣數上表請,終不允。 徽宗內禪,欽宗上尊號曰教主道君太上皇帝,居龍德宮。 靖康元年正月朔,朝賀畢,車駕詣龍德宮賀,百官班門外,宰執進見如儀。 高宗內禪。 紹興三十二年六月十日禦札:「皇太子可即皇帝位,朕稱太上皇帝,退處德壽宮,皇后稱太上皇后。 應軍國事並聽嗣君處分。 」 十一日,行內禪之禮。 有司設仗紫宸殿,宰臣、文武百僚立班,皇帝出宮,鳴鞭,禁衛諸班直、親從儀仗並內侍省執骨朵使臣等並迎駕,自讚常起居。 皇帝升禦坐,知閣門官以下並內侍都知、禦帶以下一班起居,次管軍一班起居,次宰執以下常起居訖,左仆射陳康伯、知樞密院事葉義問、參知政事汪澈、同知樞密院事黃祖舜升殿奏曰:「臣等不才,輔政累年,罪戾山積,乃蒙容貸,不賜誅責。 今陛下超然獨斷,高蹈堯、舜之舉,臣等心實欽仰。 但自此不獲日望清光,犬馬之情,不勝依戀。 」因再拜辭,相與泣下,幾至號慟。 帝亦為之流涕曰:「朕在位三十六年,今老且病,久欲閒退,此事斷自朕心,非由臣下開陳,卿等當悉力以輔嗣君。 」康伯等復奏曰:「皇太子仁聖,天下所共知,似聞謙遜太過,未肯便禦正殿。 」帝曰:「朕前此固嘗與之言,早來禁中又面諭之,即步行徑趨側殿門,欲還東宮,已再三敦勉邀留,今在殿後矣。 」宰執降階,皇帝降坐,鳴鞭還內。 宰臣文武百僚並退,立班,聽宣詔訖,再拜舞蹈,三稱萬歲,再拜訖,班權退,復追班入,詣殿下立班。 少頃,新皇帝服履袍,涕泣出宮。 禁衛諸班直、親從儀仗等迎駕,起居,鳴鞭。 內侍扶掖皇帝至禦榻,涕泣再三,不坐,內侍傳太上皇帝聖旨,請皇帝升禦坐,皇帝升禦坐東側坐。 知閣門官以下一班起居、稱賀,次管軍官一班起居、稱賀,次文武百僚橫行北向立,舍人當殿稱文武百僚宰臣陳康伯以下起居、稱賀,皇帝降禦坐,側身西向不坐。 俟宰臣以下再拜舞蹈、三稱萬歲、起居、稱賀畢,康伯等升殿奏:「臣等言:願陛下即禦坐,以正南面,上副太上皇帝傳授之意。 」帝愀然曰:「君父之命出於獨斷,此大位,懼不敢當,尚容辭避。 」康伯等再奏:「茲者伏遇皇帝陛下應天順人,龍飛寶位,第以駑下之材,恐不足以仰輔新政,然依乘風雲千載之遇,實與四海蒼生不勝幸慶。 」再拜賀畢,奏事而退。 宰執下殿,皇帝還內,鳴鞭。 宰執文武百僚赴祥曦殿,候太上皇帝登輦,扈從至德壽宮而退。 第33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上》
第3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