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兗州父老呂良等千二百八十七人及諸道貢舉之士八百四十六人詣闕陳請,而宰臣王旦等又率百官、諸軍將校、州縣官吏、蕃夷、僧道、父老二萬四千三百七十人五上表請,始詔今年十月有事于泰山。 遣官告天地、宗廟、社稷、太一宮及在京祠廟、岳瀆,命翰林、太常禮院詳定儀注,知樞密院王欽若、參知政事趙安仁為封禪經度制置使並判兗州,三司使丁謂計度糧草,引進使曹利用、宣政使李神福修行宮道路,皇城使劉承珪等計度發運。 詔禁緣路采捕及車騎蹂踐田稼,以行宮側官舍、佛寺為百官宿頓之所,調兗、鄆兵充山下丁役。 行宮除前後殿外,並張幕為屋,覆以油帊。 仍增自京至泰山驛馬,令三司沿汴、蔡、禦河入廣濟河運儀仗什物赴兗州,發上供木,由黃河浮筏至鄆州,給置頓費用,省輦送之役。 以王旦為大禮使,王欽若為禮儀使,參知政事馮拯為儀仗使,知樞密院陳堯叟為鹵簿使,趙安仁為橋道頓遞使,仍鑄五使印及經度制置使印給之。 遣使詣岳州,采三脊茅三十束,有老人黃皓識之,補州助教,賜以粟帛。 初,太平興國中,有得唐玄宗社首玉冊、蒼璧,至是令瘞于舊所。 其前代封禪壇址摧圯者,命修完之。 山上置圜台,徑五丈,高九尺,四陛,上飾以青,四面如其方色;一壝,廣一丈,圍以青繩三周。 燎壇在其東南,高丈二尺,方一丈,開上南出戶,方六尺。 山下封祀壇,四成,十二陛,如圜丘制,上飾以玄,四面如方色;外為三壝,燎壇如山上壇制。 社首壇,八角;三成,每等高四尺,上闊十六步;八陛,上等廣八尺,中等廣一丈,下等廣一丈二尺;三壝四門:如方丘制。 又為瘞埳于壬地外壝之內。 以玉為五牒,牒各長尺二寸,廣五寸,厚一寸,刻字而填以金,聯以金繩,緘以玉匱,置石感中。 金脆難用,以金涂繩代之。 正坐、配坐,用玉冊六副,每簡長一尺二寸,廣一寸二分,厚三分,簡數量文多少。 匱長一尺三寸。 檢長如匱,厚二寸,闊五寸,纏金繩五周,當纏繩處刻為五道,而封以金泥,泥和金粉、乳香為之。 印以受命寶。 封匱當寶處,刻深二分,用石感藏之。 其感用用石再累,各方五尺,厚一尺,鑿中廣深,令容玉匱。 感旁施檢處,皆刻深七寸,闊一尺,南北各三,東西各二,去隅皆七寸,纏繩處皆刻三道,廣一寸五分,深三分。 為石檢十以擫感,皆長三尺,闊一尺,厚七寸,刻三道,廣深如纏繩。 其當封處,刻深二寸,取足容寶,皆有小石蓋,與封刻相應。 其檢立感旁,當刻處又為金繩三以纏感,皆五周,徑三分,為石泥封感。 泥用石末和方色土為之。 用金鑄寶,曰「天下同文」,如禦前寶,以封感際。 距石十二分,距四隅皆闊二尺,厚一尺,長一丈,斜刻其道,與感隅相應,皆再累,為五色土圜封感,上徑一丈二尺,下徑三丈九尺。 命直史館劉鍇、內侍張承素領徒封圜台石感,直集賢院宋皋、內侍郝昭信封社首石感,並先往規度之。 詳定所言:「朝覲壇在行宮南,方九丈六尺,高九尺,四陛。 陛,南面兩陛,余三面各一陛。 一壝,二分在南,一分在北。 又按唐封禪,備法駕。 準故事,乘輿出京,並用法駕,所過州縣不備儀仗。 其圜台上設登歌、鐘、磬各一虡,封祀壇宮架二十虡,四隅立建鼓、二舞。 社道壇設登歌如圜台,壇下宮架、二舞如封祀壇。 朝覲壇宮架二十虡,不用熊羆十二案。 又按《六典》,南郊合祀天地,服袞冕,垂白珠十有二,黝衣纁裳十二章。 慾望封禪日依南郊例。 洎禮畢,禦朝覲壇。 諸州所貢方物,陳列如元正儀。 令尚書戶部告示,並先集泰山下。 」仍詔出京日,具小駕儀仗:太常寺三百二十五人,兵部五百六十六人,殿中省九十一人,太仆寺二百九十九人,六軍諸衛四百六十八人,左右金吾仗各一百七十六人,司天監三十七人。 有司言:「南郊惟昊天、皇地祇、配帝、日月、五方、神州各用幣,內官而下別設六十六段分充。 按《開寶通禮》,岳鎮、海瀆幣從方色,即明皆有制幣。 今請封祀壇內官至外官三百一十八位,社首壇岳鎮以下一十八位,並用方色幣。 又南郊牲,正坐、配坐用犢,五方帝、日月、神州共用羊、豕二十二,從祀七百三十七位,仍以前數分充。 今請神州而上十二位用犢,其舊供羊、豕,改充從祀牲。 又景德中,升天皇、北極在第一等,今請亦于從祀牲內體薦。 」 舊制,郊祀正坐、配坐褥以黃,皇帝拜褥以緋。 至是,詔配坐以緋,拜褥以紫。 又以靈山清潔,命祀官差減其數,或令兼攝,有期喪未滿、余服未卒哭者不得預祭,內侍諸司官,除掌事宿衛外,從升者裁二十四人,諸司職掌九十三人。 其文武官升山者,皆公服。 詳定所言:「《漢書》八神與歷代封禪帝王及所禪山,並于前祀七日遣官致祭,以太牢祀泰山,少牢祀社首。 」九月,詔審刑院、開封府毋奏大闢案。 帝習儀于崇德殿。 初,禮官言無帝王親習之文,帝曰:「朕以達寅恭之意,豈憚勞也。 」既畢,帝見禮文有未便,諭宰臣與禮官再議。 於是詳定所言:「按《開寶禮》,則燔燎畢封冊;開元故事,則封感後燔燎。 今如不對神封冊,則未稱寅恭,或封感後送神,則併為喧瀆。 慾望俟終獻畢,皇帝升壇,封玉匱,置感中,泥印訖,複位,飲福,送神,樂止,舉燎火。 次天書降,次金匱降。 禮儀使奏禮畢,皇帝還大次,俟封感畢,皇帝再升壇省視。 緣祀禮已畢,更不舉樂。 省訖,降壇。 」仍詔山上亞獻、終獻,登歌作樂。 十月戊子朔,禁天下屠殺一月。 帝自告廟,即屏葷蔬食,自進發至行禮前,並禁音樂。 有司請登封日圜台立黃麾仗,至山下壇設權火。 將行禮,然炬相屬,又出朱字漆牌,遣執仗者傳付山下。 牌至,公卿就位,皇帝就望燎位,山上傳呼萬歲,下即舉燎。 皇帝還大次,解嚴,又傳呼而下,祀官始退。 社首瘞坎,亦設權火三為準。 遣司天設漏壺山之上下,命中官覆校日景,復于壇側擊板相應。 自太平頂、天門、黃峴嶺、岱岳觀,各豎長竿,揭籠燈下照,以相參候。 辛卯,發京師,以玉輅載天書先行。 次日如之。 至鄆州,令從官、衛士蔬食。 丁未,次奉高宮。 戊申,齋于穆清殿,諸升山者官給衣,令祀日沐浴服之。 庚戌,帝服通天冠、絳紗袍,乘金輅,備法駕,至山門幄次,改服靴袍,乘步輦登山,鹵簿、儀衛列山下,天書仗不上山,與法駕仗間立。 知制誥朱巽奉玉冊牒及圜台行事官先升,且以回馬嶺至天門路峻絶,人給橫板二,長三尺許,系彩兩端,施于背,膺選從卒,推引而上。 衛士皆給釘鞋,供奉馬止於中路。 自山趾盤道至太平頂,凡兩步一人,綵繒相間,樹當道者不伐,止縈以繒。 帝每經陝險,必降輦徒步。 亞獻寧王元偓,終獻舒王元偁,鹵簿使陳堯叟從。 祀官、點饌習儀于圜壇。 是夕,山下罷警場。 第31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上》
第3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