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年,太常少卿王普言:「逆亮誅夷,虜騎遁去,兩淮無警,舊疆浸歸。 茲者迴鑾臨安,當行報謝之禮。 」從之。 嘉定八年八月,蝗,禱于霍山。 九年六月蝗,禱群祀。 淳祐七年六月大旱,命待從禱于天竺觀音及霍山祠。 志第五十六禮六吉禮六 ○朝日夕月九宮貴神高禖大火壽星靈星風伯雨師司寒蠟七祀馬祖酺神 朝日,夕月。 慶歷,用羊、豕各二,籩豆十二,簠、簋、俎二。 天禧初,太常禮院以監察御史王博文言,詳定:「準禮,春分朝日于東郊,秋分夕月于西郊。 《國語》:‘太采朝日,少采夕月。 ’又曰:‘春朝朝日,秋夕夕月。 ’唐柳宗元論云:‘夕之名者,朝拜之偶也。 古者旦見曰朝,暮見曰夕。 ’按禮,秋分夕月。 蓋其時晝夜平分,太陽當午而陰魄已生,遂行夕拜之祭以祀月。 未前十刻,太官令率宰人割牲,未後三刻行禮,蓋是古禮以夕行朝祭之儀。 又按禮云:從子至巳為陽,從午至亥為陰。 參詳典禮,合于未後三刻行禮。 」皇祐五年,定朝日壇,舊高七尺,東西六步一尺五寸;增為八尺,廣四丈,如唐《郊祀錄》。 夕月壇與隋、唐制度不合,從舊則壇小,如唐則坎深。 今定坎深三尺,廣四丈。 壇高一尺,廣二丈。 四方為陛,降入坎深,然後升壇。 壇皆兩壝,壝皆二十五步。 增大明、夜明壇山罍二,籩豆十二。 禮生引司天監官分獻,上香,奠幣、爵,再拜。 嘉祐加羊、豕各五。 《五禮新儀》定二罈高廣、坎深如皇祐,無所改。 中興同。 太一九宮神位,在國門之東郊。 壇之制,四陛外,西南又為一陛,曰坤道,俾行事者升降由之。 其九宮神壇再成,第一成東西南北各百二十尺,再成東西南北各一百尺,俱高三尺。 壇上置小壇九,每壇高一尺五寸,縱廣八尺,各相去一丈六尺。 初用中祀,咸平中改為大祀,壇增兩壝,玉用兩圭有邸,藉用稿秸加褥如幣色,其禦書祝禮如社稷。 尋以封禪,別建九宮壇泰山下行宮之東,壇二成,成一尺,面各長五丈二尺,四陛及坤道各廣五丈。 上九小壇,相去各八尺,四隅各留五尺。 壇下兩壝,依大祠禮。 及祀汾陰,亦遣使祀焉。 自後親郊恭謝,皆遣官于本壇別祭。 景祐二年,學士章得象等定司天監生於淵、役人單訓所請祀九宮太一依逐年飛移位次之法:「案郄良遇《九宮法》,有《飛棋立成圖》,每歲一移,推九州所主災福事。 又唐術士蘇嘉慶始置九宮神壇,一成,高三尺,四陛。 上依位次置九小壇:東南曰招搖,正東曰軒轅,東北曰太陰,正南曰天一,中央曰天符,北曰太一,西南曰攝提,正西曰咸池,西北曰青龍。 五數為中,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上,六八為下,符于遁甲,此則九宮定位。 歲祭以四孟,隨歲改位行棋,謂之飛位。 自乾元以後,止依本位祭之,遂不飛易,仍減冬、夏二祭。 國朝因之。 今于淵等所請,合天寶初祭之理,又合良遇《飛棋之圖》。 然其法本術家,時祭之文經禮不載。 議者或謂不必飛宮,若日月星辰躔次周流而祭有常所,此則定位之祀所當從也。 若其推數于回覆,候神于恍忽,因方弭沴,隨氣考祥,則飛位之文固可遵用。 請依唐禮,遇祭九宮之時,遣司天監一員詣祠所,隨每年貴神飛棋之方,旋定祭位。 仍自天聖己巳入歷,太一在一宮,歲進一位,飛棋巡行,周而複始。 」詔可。 慶歷儀,每坐籩、豆十二,簠、簋、俎二。 皇祐增壇三成。 又禮官言:「歲雩祀外,水旱稍久,皆遣官告天地、宗廟、社稷及諸寺觀、宮廟,九宮貴神今列大祀,亦宜準此。 」 熙寧四年,司天中官正周琮言:「《太一經》推算,七年甲寅歲,太一陽九、百六之數,復元之初。 故《經》言:‘太歲有陽九之災,太一有百六之厄,皆在入元之初終。 ’今陽九、百六當癸丑、甲寅歲,為災厄之會。 然五福太一移入中都,可以消異為祥。 竊詳五福太一,自國朝雍熙元年甲申歲,入東南巽宮時,修東太一宮。 天聖七年己巳歲,五福太一入西南坤位,修西太一宮。 請稽詳故事,崇建祠宇,迎之京師。 」詔建中太一宮于集禧觀。 十太一神,並用通天冠、絳紗袍。 元豐中,太常博士何洵直言:「熙寧祀儀,九宮貴神祝文稱‘嗣天子臣某’,以禮秩論之,當與社稷為比,請依祀儀為大祀。 其祝版即依會昌故事及《開寶通禮》,書禦名不稱臣。 又近制,諸祠祭牲數,正配以全體解割,各用一牢,貴神九位悉是正坐,異壇別祝,尊為大祝,而共用二少牢,于腥熟之俎,骨體不備。 謂宜每位一牢,凡九少牢。 」詔下太常,修入祀儀。 元祐七年,監察御史安鼎言:「按漢武帝始祠太一一位,唐天寶初兼祀八宮,謂之九宮貴神。 漢祀太一,日用一犢,凡七日而止。 唐祀類于天地。 今春秋祀九宮太一,用羊、豕,其四立祭太一宮十神,皆無牲,以素饌加酒焉。 再詳《星經》:太一一星在紫宮門右,天一之南,號曰天之貴神。 其佐曰五帝,飛行諸方,躡三能以上下,以天極星其一明者為常居。 主使十六神,知風雨、水旱、兵革、饑饉、疫疾、災害之事。 《唐書》曰:‘九宮貴神,實司水旱。 太一掌十六神之法度,以輔人極。 ’《國朝會要》亦云:‘天之尊神及十精、十六度,並主風雨。 ’由是觀之,十神太一、九宮太一與漢所祀太一共是一神。 今十神皆用素饌,而九宮並薦羊豕,似非禮意。 」詔禮官詳定:十神、九宮太一各有所主,即非一神,故自唐迄今皆用牲牢,別無祠壇用素食禮。 遂依舊制。 崇寧三年,太常博士羅畸言:「九宮諸神位,無禮神玉,惟有燔玉。 竊謂宜用禮神玉,少仿其幣之色薦于神坐。 」議禮局言:「先王制禮,用圭璧以祀日月星辰,所謂圭璧者,圭,其邸為璧,以取殺于上帝也。 今九宮神皆星名,而其玉用兩圭有邸。 夫兩圭有邸,祀地之玉,以祀星辰,非周禮也。 乞改用圭璧以應古制。 」 《政和新儀》:「立春日祀東太一宮;立夏、季夏土王日祀中太一宮;立秋日祀西太一宮;立冬日祀中太一宮,宮之真室殿,五福太一在中,君基太一在東,太游太一在西,俱南向。 延休殿,四神太一。 承厘殿,臣基太一在東,西向,北上。 凝祐殿,直符太一。 臻福殿,民基太一在西,東向,北上。 膺慶殿,小游太一在中,天一太一在東,地一太一在西。 靈貺殿,太歲在中,太陰在西,俱南向。 三皇、五方帝、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十日、十二辰、天地水三官、五行、九宮、八卦、五嶽、四海、四瀆、十二山神等,併為從祀。 東、西太一宮準此。 東太一宮大殿,五福太一在東,君基太一在西,俱南向。 太游太一殿在大殿之北,南向。 臣基太一殿在南,北向。 小游太一、直符太一、四神太一殿在大殿之東,西向,北上。 天一太一、民基太一、地一太一在大殿之西,東向,北上。 西太一宮黃庭殿,五福在中,君基在東,太游在西;均福殿,小游在中,俱南向。 延貺殿,天一在中,四神在南,臣基在北,俱西向。 資祐殿,地一在中,四神在南,臣基在北,俱西向。 資祐殿,地一在中,民基在南,直符在東北,俱東向。 」九宮貴神壇三成,一成縱廣十四丈,再成縱廣十二丈,三成縱廣十丈,各高三尺。 上依方位置小壇九,各高一尺五寸,縱廣八尺。 四陛、坤道,兩壝,每壝二十五步,如舊制。 第30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上》
第30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