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生帝,即五帝之一也。 帝王之興,必感其一。 北齊、隋、唐皆祀之,而隋、唐以祖考升配,宋因其制。 乾德元年,太常博士聶崇義言:「皇帝以火德上承正統,請奉赤帝為感生帝。 每歲正月,別壇而祭,以符火德。 」事下尚書省集議,請如崇義奏。 乃酌隋制,為壇于南郊,高七尺,廣四丈,日用上辛,配以宣祖。 牲用騂犢二,玉用四圭,有邸,幣如方色。 明年正月,有司言:「上辛祀昊天上帝,五方帝從祀。 今既奉赤帝為感生帝,一日之內,兩處俱祀,似為煩數。 況同時並祀,大禮非宜。 昊天從祀,請不設赤帝坐。 」從之。 乾興元年九月,太常丞同判禮院謝絳言:「伏睹本院與崇文院檢討官詳定,以宣祖配感生帝。 竊尋宣祖非受命開統,義或未安。 唐武德初,圜丘、方丘、雩祀並以景帝配,祈谷、大享並以元帝配。 太宗初,奉高祖配圜丘、明堂、北郊,元帝配感生帝。 高宗永徽二年,祀高祖于圜丘,祀太宗于明堂,兼感生帝作主。 又以景帝、元帝稱祖,萬代不遷,停配以符古義。 臣以為景帝厥初受封為唐始祖,蓋與宣祖不侔。 宣祖于唐,是為元帝之比。 唐有天下,裁越三世,而景、元二祖已停配典。 有宋受命,既自太祖,于今四聖,而宣祖侑祀未停,恐非往典之意。 請依永徽故事,停宣祖配,仍用太宗故事,宗祀真宗于明堂,兼感生帝作主。 若據鄭氏說,則曰五帝迭王,王者因所感別祭,尊于南郊,以祖配之。 今若不用武德、永徽故事,請以太祖兼配,正符鄭說。 詳鄭之意,非受命始封之祖不得配,故引周后稷配靈威仰之義為證。 惟太祖始造基業,躬受符命,配侑感帝,據理甚明。 如恐祠日相妨,當以太宗配祈谷,太祖配雩祀,亦不失尊嚴之旨。 臣以為宣廟非惟不遷,而迭用配帝,于古為疑。 《禮》:‘祖有功,宗有德。 ’但非受命之祖,親盡必毀,況配享乎?」 翰林承旨李維等議:「按《禮·祭法》正義曰:‘郊,謂夏正建寅之月,祭感生帝于南郊。 ’此則崇配之文也。 竊惟感帝比祈谷,禮秩差輕;宣祖比太祖,功業有異。 今以太祖配祈谷,宣祖配感帝,稱情立文,于禮斯協。 」詔從所定。 其祀儀:皇帝散齋七日,致齋三日。 太史設帝位於壇上,北方南向,席以稿秸。 配帝位於壇上,東方西向,席以蒲越。 配位,奠幣,作《皇安》之樂,酌獻,作《肅安》之樂,余如祈谷祀上帝儀。 紹興十八年,臣僚言:「我朝祀赤帝為感生帝,世以僖祖配之。 祖宗以來,奉事尤謹,故子孫眾多,與天無極。 中興浸久,祀秩咸修。 惟感生帝,有司因循,尚淹小祀,寓于招提,酒脯而已。 宜詔有司升為大祀,庶幾天意潛孚,永錫蕃衍。 」詔禮官議之,遂躋大祀。 禮行三獻用籩豆十二,設登歌樂舞,望祭于齋宮。 志第五十四禮四(吉禮四) ○明堂 明堂。 宋初,雖有季秋大享之文,然未嘗親祠,命有司攝事而已。 真宗始議行之,屬封岱宗、祀汾陰,故亦未遑。 皇祐二年三月,仁宗謂輔臣:「今年冬至日,當親祀圜丘,欲以季秋行大享明堂禮。 然自漢以來,諸儒各為論議,駁而不同。 夫明堂者,布政之宮,朝諸侯之位,天子之路寢,乃今之大慶殿也。 況明道初合祀天地于此,今之親祀,不當因循,尚于郊壝寓祭也。 其以大慶殿為明堂,分五室于內。 」仍詔所司詳定儀注以聞。 禮院請依《周禮》,設五室于大慶殿。 舊禮,明堂五帝位皆為幔室。 今旁帷上幕,宜用青繒朱裡;四戶八牖,赤綴戶,白綴牖,宜飾以朱白繒。 詔曰:「祖宗親郊,合祭天地,祖宗並配,百神從祀。 今祀明堂,正當親郊之期,而禮官所定,祭天不及地祇,配坐不及祖宗,未合三朝之制。 且移郊為大享,蓋亦為民祈福,宜合祭皇地祇,奉太祖、太宗、真宗並配,而五帝、神州亦親獻之。 日、月、河、海諸神,悉如圜丘從祀之數。 」禮官議諸神位未決,帝諭文彥博等曰:「郊壇第一龕者在堂,第二、第三龕設于左右夾廡及龍墀上,在壝內外者,列于堂東西廂及後廡,以象壇壝之制。 仍先繢圖。 」 令輔臣、禮官視設神位。 昊天上帝,堂下山罍各四。 皇地祇,大尊、著尊、犧尊、山罍各二,在堂上室外神坐左;象尊二,壺尊二,山罍四,在堂下中陛東。 三配帝、五方帝,山罍各二,于室外神坐左。 神州,大尊、著尊、山罍各二,在堂上神坐左。 牲各用一犢,毛不能如其方,以純色代。 籩豆,數用大祠。 日、月、天皇大帝、北極,大尊各二,在殿上神坐左。 籩豆,數用中祠。 五官,數用小祠。 內官,象尊各二,每方岳、鎮、海、瀆,山尊各二,在堂左右。 中官,壺尊各二,在丹墀、龍墀上。 外官,每方丘陵、墳衍、原隰,概尊各二,眾星,散尊各二,在東西廂神坐左右。 配帝席蒲越,五人帝莞,北極以上稿秸加褥,五官、五星以下莞不加褥,余如南郊。 景靈宮升降,置黃道褥位。 致齋日,陳法駕鹵簿儀仗,壝門大次之後設小次。 知廟卿酌奠七祠,文臣分享奉慈、後廟,近侍宿朝堂。 行事及從升堂、百官分宿升龍門外,內庭省司宿本所,諸方客宿公館。 設宿爟火於望燎位東南。 牲增四犢,羊、豕依郊各十六,以薦從祀。 帝謂前代禮有祭玉、燔玉,今獨有燔玉,命擇良玉為琮、璧。 皇地祇黃琮、黃幣,神州兩圭有邸、黑幣,日月圭、璧,皆置神坐前,燔玉加幣上。 五人帝、五官白幣,日月、內官以下,幣從方色。 九月二十四日未漏上水一刻,百官朝服,齋于文德殿。 明日未明二刻,鼓三嚴,帝服通天冠、降紗袍,玉輅,警蹕,赴景靈宮,即齋殿易袞圭,薦享天興殿畢,詣太廟宿齋,其禮具太廟。 未明三刻,帝靴袍,小輦,殿門契勘,門下省奉寶輿先入。 及大次,易袞圭入,至版位,樂舞作,沃盥,自大階升。 禮儀使導入太室,詣上帝位,奠玉幣于神坐,次皇地祇、五方帝、神州,次祖宗。 奠幣酌獻之敘亦然。 皇帝降自中階,還版位,樂止。 禮生引分獻官奉玉幣,祝史、齋郎助奠諸神坐,乃進熟。 諸太祝迎上帝、皇地祇饌,升自中階;青帝、赤帝、神州、配帝、大明、北極、太昊、神農氏饌,升自東階;黃帝、白帝、黑帝、夜明、天皇大帝、軒轅、少昊、高陽氏饌,升自西階;內中官、五官、外官、五星諸饌,隨便升設。 亞獻將升,禮生分引獻官俱詣罍洗,各由其階酌獻五人帝、日月、天皇、北極,下及左右夾廡、丹墀、龍墀、庭中五官、東西廂外官眾星坐。 禮畢,帝還大次,解嚴,改服乘輦,禦紫宸殿,百官稱賀。 乃常服,禦宣德門肆赦,文武內外官遞進官有差。 宣制畢,宰臣百僚賀于樓下,賜百官福胙及內外致仕文武升朝官以上粟帛、羊酒。 第30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上》
第3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