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春正月庚辰朔,帝在揚州。 以京西北路兵馬鈐轄翟興為河南尹、京西北路安撫制置兼招討使。 京西賊貴仲正陷岳州。 甲申,以資政殿學士路允迪簽書樞密院事。 丁亥,金人再陷青州,又陷濰州,焚城而去。 京東安撫劉洪道入青州守之。 己丑,奉安西京會聖宮累朝禦容于壽寧寺。 占城國入貢。 趣大金通問使李鄴、周望、宋彥通、吳德休等往軍前。 辛卯,陝州都統邵興及金人戰于潼關,敗之。 復虢州。 乙未,杜充遣岳飛、桑仲討其叛將張用於城南,其徒王善救之,官軍敗績。 庚子,張用、王善寇淮寧府,守臣馮長寧卻之。 詔:「百官聞警遣家屬避兵,致物情動搖者,流。 」丙午,粘罕陷徐州,守臣王復及子倚死之,軍校趙立結鄉兵為興復計。 禦營平寇左將軍韓世忠軍潰于沭陽,其將張遇死,世忠奔鹽城。 金兵執淮陽守臣李寬,殺轉運副使李跋,以騎兵三千取彭城,間道趣淮甸。 戊申,至泗州。 二月庚戌朔,始聽士民從便避兵。 命劉正彥部兵衛皇子、六宮如杭州。 江、淮制置使劉光世阻淮拒金人,敵未至,自潰。 金人犯楚州,守臣朱琳降。 辛亥,金人陷天長軍。 壬子,內侍鄺詢報金兵至,帝被甲馳幸鎮江府。 是日,金兵過楊子橋。 癸丑,遊騎至瓜洲,太常少卿季陵奉太廟神主行,金兵追之,失太祖神主。 王淵請幸杭州。 命留朱勝非守鎮江,以吏部尚書呂頤浩為資政殿大學士、江淮制置使,都巡檢使劉光世為殿前都指揮使,充行在五軍制置使,駐鎮江府,控扼江口。 主管馬軍司楊惟忠節制江東軍馬,駐江寧府。 是夕,發鎮江,次呂城鎮。 金人入真州。 甲寅,次常州。 禦營統制王亦謀據江寧,不克而遁。 禦營平寇前將軍范瓊自東平引兵至壽春,其部兵殺守臣鄧紹密。 丙辰,次平江府。 丁巳,金人犯泰州,守臣曾班以城降。 丁進縱兵剽掠,王淵誘誅之。 戊午,次吳江縣,命朱勝非節制平江府、秀州控扼軍馬,禮部侍郎張浚副之。 又命勝非兼禦營副使。 留王淵守平江。 以忠訓郎劉俊民為閣門祗候,賫書使金軍。 詔錄用張邦昌親屬,仍命俊民持邦昌貽金人約和書稿以行。 金人陷滄州,守臣劉錫棄城走。 己未,次秀州。 命呂頤浩往來經制長江,以龍圖閣待制、知江州陳彥文為沿江措置使。 庚申,次崇德縣。 呂頤浩從行,即拜同簽書樞密院事、江淮兩浙制置使,以兵二千還屯京口。 又命禦營中軍統制張俊以兵八千守吳江,吏部員外郎鄭資之為沿江防托,監察御史林之平為沿海防托,募海舟守隘。 壬戌,駐蹕杭州。 金人陷晉寧軍,守臣徐徽言死之。 癸亥,下詔罪己,求直言。 令有司具舟常、潤,迎濟衣冠、軍民家屬。 省儀物、膳羞,出宮人之無職掌者。 乙丑,降德音;赦雜犯死罪以下囚,放還士大夫被竄斥者,惟李綱罪在不赦,更不放還。 蓋用黃潛善計,罪綱以謝金人。 置江寧府榷貨務都茶場。 丁卯,百官入見,應迪功郎以上並赴朝參。 戊辰,出米十萬斛,即杭、秀、常、湖州、平江府損直以糶,濟東北流寓之人。 金人焚揚州。 己巳,用御史中丞張澂言,罷黃潛善、汪伯彥,以戶部尚書葉夢得為尚書左丞,澂為右丞。 庚午,詔平江、鎮江府、常、湖、杭、越州,具寓居京朝官已上姓名以備簡拔。 分命浙西監司等官,募土豪守千秋、垂腳、襄陽諸嶺,以扼宣、常諸州險要。 金人去揚州。 辛未,詔禦營使司唯掌行在五軍,凡邊防經制並歸三省、樞密。 金人過高郵軍,守臣趙士瑗棄城走。 潰兵宋進犯泰州,守臣曾班遁。 壬申,罷軍期司掊斂民財者。 呂頤浩遣將陳彥渡江襲金余兵,復揚州。 癸酉,靳賽犯通州。 韓世忠小校李在叛據高郵。 甲 戌,黃潛善、汪伯彥並落職。 乙亥,召朱勝非赴行在,留張浚駐平江。 贈陳東、歐陽澈承事郎,官有服親一人,恤其家。 召馬伸赴行在,卒,贈直龍圖閣。 丙子,詔士民直言時政得失。 是月,以王庶為陝西節制使、知京兆府,節制司都統制曲端為鄜延經略使、知延安府。 張用據確山,號「張莽蕩」。 三月己卯朔,日中有黑子。 庚辰,以朱勝非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 辛巳,葉夢得罷,以盧益為尚書左丞,未拜,復罷為資政殿學士。 禦營都統制王淵同簽書樞密院事,呂頤浩為江南東路安撫制置使、知江寧府。 壬午,詔王淵免進呈書押本院文字。 扈從統制苗傅忿王淵驟得君,劉正彥怨招降劇盜而賞薄。 帝在揚州,閹宦用事恣橫,諸將多疾之。 癸未,傅、正彥等叛,勒兵向闕,殺王淵及內侍康履以下百餘人。 帝登樓,以傅為慶遠軍承宣使、禦營使司增統制,正彥渭州觀察使、副都統制。 傅等迫帝遜位於皇子魏國公,請隆祐太后垂簾同聽政。 是夕,帝移禦顯寧寺。 甲申,尊帝為睿聖仁孝皇帝,以顯寧寺為睿聖宮,大赦。 以張澂兼中書侍郎,韓世忠為禦營使司提舉一行事務,前軍統制張俊為秦鳳副總管,分其眾隷諸軍。 丁亥,以東京留守杜充為資政殿大學士、節制京東西路。 殿前副都指揮使、東京副留守郭仲荀進昭化軍節度使。 分竄內侍藍珪、高邈、張去為、張旦、曾擇、陳永錫于嶺南諸州。 擇已行,傅追還,殺之。 呂頤浩至江寧。 戊子,以端明殿學士王孝迪為中書侍郎、盧益為尚書左丞。 張俊部眾八千至平江,張浚諭以決策起兵問罪,約呂頤浩、劉光世招韓世忠來會。 己丑,改元明受。 張浚奏乞睿聖皇帝親總要務。 庚寅,百官始朝睿聖宮,以苗傅為武當軍節度使,劉正彥為武成軍節度使,劉光世為太尉、淮南制置使,范瓊為慶遠軍節度、湖北制置使,楊惟忠加少保,張浚為禮部尚書,及呂頤浩並赴行在。 傅等以禦營中軍統制吳湛主管步軍司;黃潛善、汪伯彥並分司,衡、永州居住;王孝迪、盧益為大金國信使;進士黃大本、吳時敏為先期告請使。 置行在都茶場。 呂頤浩奏請睿聖皇帝復大位。 金人陷鄜州。 癸巳,張浚命節制司參議官辛道宗措置海舶,遣布衣馮番持書說傅、正彥。 甲午,有司請尊太后為太皇太后,不許。 呂頤浩率勤王兵萬人發江寧。 乙未,再貶黃潛善鎮東軍節度副使、英州安置。 劉光世部兵會呂頤浩于丹陽。 丙申,韓世忠自鹽城收散卒至平江,張俊假兵二千。 戊戌,赴行在。 辛丑,傅等以世忠為定國軍節度使張俊為武寧軍節度使、知鳳翔府,張浚責黃州團練副使、郴州安置。 俊等皆不受。 傅等遣軍駐臨平,拒勤王兵。 壬寅,日中黑子沒。 盧益罷。 呂頤浩至平江。 水賊邵青入泗州。 癸卯,太后詔:睿聖皇帝宜稱皇太弟、天下兵馬大元帥、康王,皇帝稱皇太侄、監國。 賜傅、正彥鐵券。 呂頤浩、張浚傳檄中外討傅、正彥,執黃大本下獄。 乙巳,太后降旨睿聖皇帝處分兵馬重事。 張俊率兵發平江,劉光世繼之。 丙午 ,張浚同知樞密院事,翰林學士李邴、御史中丞鄭並同簽書樞密院事。 呂頤浩、張浚發平江。 丁未,次吳江,奏乞建炎皇帝還即尊位。 朱勝非召傅、正彥至都堂議復辟,傅等遂朝睿聖宮。 金人陷京東諸郡,劉洪道棄青州去。 撻懶以劉豫知東平府、節制河南州郡。 趙立復徐州。 第8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上》
第8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