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以安人,非以害于人也。 先王欲人治必选材,欲人安必省事,此诚同天下忧也。 人有乐,君共之,君有乐,人庆之,可谓同乐矣。 如此,则上下无间,而均一体也。 今天下困穷,州牧、县宰,非以选进,割剥自私,人不聊生,是下有忧而上不恤也。 而更员外置官,非助桀欤?夫人情自以员外吏,恐下不己畏也,必峻法惧之;恐财不己奉也,必枉道夺之。 欲不乱,可得哉?古语有之,十羊九牧,羊既不得食,人亦不得息。 《书》曰:「官不必备,惟其人。 」此言正员犹难其备,况员之外乎!此朝廷八失也。 政出多门,大乱之渐。 近封数夫人,皆先帝宫嫔。 以为备内职,则不当知外;不备内职,则自可处外。 而令出入禁掖,使内言必出,外言必入,固将弄君之法,纵而不禁,非所以重宗庙、固国家。 孔子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 」此朝廷九失也。 不以道事其君者,所以危天下也,危天下之臣不可不逐,安天下之臣不可不任。 今有引鬼神、执左道以惑主者,托鬼神为难知,故致其诈,而据非才之地,食非德之禄,此国盗也。 《传》曰:「国将兴,听於民,将亡,听於神。 」今几听於神乎?此朝廷十失也。 君侯不正,谁与正之? 元忠得书益惭。 以三思专权,思有以诛之。 会节愍太子起兵,与闻其谋。 太子已诛三思,引兵走阙下,元忠子太仆少卿升遇於永安门,太子胁使从战,已而被杀。 议者未辨逆顺,元忠诵言曰:「既诛贼谢天下,虽死鼎镬所甘心。 惟皇太子没为恨耳。 」帝以其尝有功,且为高宗、武后素所礼,置不问。 宗楚客、纪处讷大怒,固请夷其族,不听。 元忠不自安,上政事及国封,诏以特进、齐国公致仕,朝朔望。 楚客等引右卫郎将姚廷筠为御史中丞,暴奏反状,繇是贬渠州司马。 杨再思、李峤皆希顺楚客,傅致元忠罪,唯萧至忠议当申宥之。 楚客复遣再思与冉祖雍奏元忠缘逆不宜处内地,监察御史袁守一固请行诛,遂贬务川尉。 守一又劾:「天后尝不豫,狄仁杰请陛下监国,元忠止之,此其逆久萌。 」帝谓杨再思曰:「守一非是。 事君者一其心,岂有上少疾遽异论哉?朕未见元忠过也。 」 元忠至涪陵,卒,年七十余。 景龙四年,赠尚书左仆射、齐国公、本州刺史。 睿宗诏陪葬定陵,以实封一百五十户赐其子晃。 开元六年,谥曰贞。 元忠始名真宰,以诸生见高宗,高宗慰遣,不知谢即出,仪举自安,帝目送谓薛元超曰:「是子未习朝廷仪,然名不虚谓,真宰相也。 」避武后母讳,改今名。 韦安石,京兆万年人。 曾祖孝宽,为周大司空、郧国公。 祖津,隋大业末为民部侍郎,与元文都等留守洛,拒李密,战上东门,为密禽。 后王世充杀文都而津独免,密败,复归洛。 世充平,高祖素与津善,授谏议大夫,检校黄门侍郎,陵州刺史,卒。 父琬,仕为成州刺史。 安石举明经,调乾封尉,雍州长史苏良嗣器之。 永昌元年,迁雍州司兵参军。 良嗣当国,谓安石曰:「大才当大用,徒劳州县可乎?」荐于武后,擢膳部员外郎,迁并州司马,有善政,后手制劳问,陟拜德、郑二州刺史。 安石性方重,不苟言笑,其政尚清严,吏民尊畏。 久视中,迁文昌右丞,以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兼太子左庶子,仍侍读,寻知纳言事。 时二张及武三思宠横,安石数折辱之。 会侍宴殿中,易之引蜀商宋霸子等博塞后前,安石跪奏「商等贱类,不当戏殿上。 」顾左右引出,坐皆失色,后以安石辞正,改容慰勉。 凤阁侍郎陆元方自以为不及,退告人曰:「韦公真宰相。 」后尝幸兴泰宫,议趋疾道,安石曰:「此道板筑所成,非自然之固。 千金子且诫垂堂,况万乘可轻乘危哉?」后为回辇。 长安二年,同凤阁鸾台三品,俄又知纳言,检校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神龙元年,罢政事,俄复同三品,迁中书令,兼相王府长史,封郧国公,赐封三百户,加特进,为侍中。 中宗与韦后以正月望夜幸其第,赉赐不赀。 帝尝幸安乐公主池,主请御船,安石曰:「御轻舟,乘不测,非帝王事。 」乃止。 睿宗立,授太子少保,改封郇国,复为侍中、中书令,进开府仪同三司。 太平公主有异谋,欲引安石,数因其婿唐晙邀之,拒不往。 帝一日召安石曰:「朝廷倾心东宫,卿胡不察?」对曰:「太子仁孝,天下所称,且有大功。 陛下今安得亡国语?此必太平公主计也。 」帝矍然曰:「卿勿言,朕知之。 」主窃闻,乃构飞变,欲讯之,赖郭元振保护,免。 迁尚书右仆射兼太子宾客、同三品,俄罢政事,留守东都。 会妻薛怨婿婢,笞杀之,为御史中丞杨茂谦所劾,下迁蒲州刺史,徙青州。 安石在蒲,太常卿姜皎有所请,拒之。 皎弟晦为中丞,以安石昔相中宗,受遗制,而宗楚客、韦温擅削相王辅政语,安石无所建正,讽侍御史洪子舆劾举,子舆以更赦不从。 监察御史郭震奏之,有诏与韦嗣立、赵彦昭等皆贬,安石为沔州别驾。 皎又奏安石护作定陵,有所盗没,诏籍其赃。 安石叹曰:「祗须我死乃已。 」发愤卒,年六十四。 开元十七年,赠蒲州刺史。 天宝初,加赠左仆射、郇国公,谥文贞。 二子:陟,、斌。 陟字殷卿,与弟斌俱秀敏异常童。 安石晚有子,爱之。 神龙一年,安石为中书令,陟甫十岁,授温王府东阁祭酒、朝散大夫。 风格方整,善文辞,书有楷法,一时知名士皆与游。 开元中居丧,以父不得志殁,乃与斌杜门不出八年。 亲友更往敦晓,乃强调为洛阳令。 宋璟见陟叹曰:「盛德遗范,尽在是矣。 」累除吏部郎中,中书令张九龄引为舍人,与孙逖、梁涉并司书命,时号得才。 迁礼部侍郎。 陟於鉴裁尤长。 故事,取人以一日试为高下。 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 迁吏部侍郎,选人多伪集,与正调相冒,陟有风采,擿辨无不伏者,黜正数百员,铨综号为公平。 然任威严,或至詈诘,议者訾其峻。 又自以门品可坐阶三公,居常简贵,视僚党涘然;其以道谊合,虽后进布衣与均礼。 第46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新唐書》
第4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