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弘武。 弘武少修谨。 永徽中,累为吏部郎中、太子中舍人。 高宗东封泰山,自荆州司马擢司戎少常伯,从帝。 还,诏补授吏部五品官,迁西台侍郎。 帝尝让曰:「尔在戎司,授官多非其才,何邪?」弘武曰:「臣妻刚悍,此其所属,不敢违。 」以讽帝用后言也。 帝笑不罪。 乾封二年,同东西台三品。 弘武无它才,特谦慎自守,然居职以清简称。 卒,赠汴州刺史,谥曰恭。 三子:元亨、元禧、元祎。 元禧为尚舍奉御,善医,武后所信爱。 尝忤张易之,易之奏「素在隋有逆节,子孙不可供奉」。 后乃诏「素及兄弟有子若孙不得任京官及侍卫。 」贬元亨睦州刺史,元禧资州刺史,元祎梓州司马。 易之诛,复任京官,并至刺史。 纂,字续卿,弘礼族父。 大业时,第进士,为朔方郡司法书佐。 坐玄感近属,废居蒲城。 高祖度河,上谒长春宫。 迁累侍御史。 数上书言事,称旨,除考功郎中。 贞观初,为长安令,赐爵长安县男。 有告女子袁妖逆者,纂按之,情不得。 袁败,太宗恶其不忠,将杀之,中书令温彦博以过误当宥,乃免。 后为吏部侍郎,有俗才,抑文雅,进黠吏,度时舞数以自进。 终户部尚书,赠幽州都督,谥曰恭。 纂从子昉,武后时为肃机。 宇文化及子诉治先廕,昉方食,未即判,遽曰:「肃机,而未食,庸知天下有冤而求食乎?」昉怒,取牒署曰:「父弑隋主,子诉隋资,可乎?」人服其敏。 终工部尚书。 卢承庆,字子余,幽州涿人,隋散骑侍郎思道之孙。 父赤松,为河东令,与高祖雅故,闻兵兴,迎见霍邑,拜行台兵部郎中,终率更令、范阳郡公。 承庆美仪矩,博学而才。 少袭爵。 贞观初,为秦州参军,入奏军事,太宗伟其辩,擢考功员外郎。 累迁民部侍郎。 帝问历代户版,承庆叙夏、商至周、隋增损曲折,引据该详,帝嗟赏。 俄兼检校兵部侍郎,知五品选,辞曰:「选事在尚书,臣掌之为出位。 」帝不许,曰:「朕信卿,卿何不自信?」历雍州别驾、尚书左丞。 高宗永徽时,坐事贬简州司马。 阅岁,改洪州长史。 帝将幸汝汤泉,故拜汝州刺史。 显庆四年,以度支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坐调非法,免。 俄拜润州刺史。 拜刑部尚书。 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卒。 临终,诫其子曰:「死生至理,犹朝有暮。 吾死,敛以常服,晦朔无荐牲,葬勿卜日,器用陶漆,棺而不椁,坟高可识,碑志著官号年月,无用虚文。 」赠幽州都督,谥曰定。 初,承庆典选,校百官考,有坐漕舟溺者,承庆以「失所载,考中下」。 以示其人,无愠也。 更曰「非力所及,考中中」。 亦不喜。 承庆嘉之曰:「宠辱不惊,考中上。 」其能著人善类此。 弟承业、承泰。 承业继为雍州长史、尚书左丞,有能名。 承泰,字齐卿,长安初,为雍州参军。 武后诏长史薛季昶择僚吏堪御史者,季昶访于齐卿。 齐卿白长安尉卢怀慎、李休光,万年尉李乂、崔湜,咸阳丞倪若水,盩厔尉田崇壁,新丰尉崔日用。 季昶用其言,后皆为通显巨人。 及拜幽州刺史,而张守珪隶果毅,齐卿厚遇,曰:「君十年至节度使。 」已而果然。 喜饮酒,逾斗不乱。 宽厚乐易,士友以此亲之。 终太子詹事、广阳县公。 承庆从孙藏用别有传。 刘祥道,字同寿,魏州观城人。 父林甫,武德时为内史舍人,典机密,以才称。 与萧瑀等撰定律令,著《律议》万余言。 历中书、吏部二侍郎,赐爵乐平县男。 唐沿隋制,十一月选集,至春停,日薄事丛,有司不及研谛。 林甫建请四时听选,随到辄拟,于是官无滞人。 始,天下初定,州府及诏使以赤牒授官,至是罢,悉集吏部调,至万员,林甫随才铨录,咸以为宜,论者方隋高孝基。 祥道少袭爵,历御史中丞。 显庆中,迁吏部黄门侍郎,知选事。 既世职,乃厘补敝阙,上疏陈六事: 一曰:今取士多且滥。 入流岁千四百,多也;杂色入流,未始铨汰,滥也。 故共务者,善人少,恶人多。 臣谓应杂色进者,切责有司试判为四等,第一付吏部,二付兵部,三付主爵,四付司勋。 若坐负当责,虽经赦,仍配三司,不者还本贯,则官不杂矣。 二曰:内外官,一品至九品万三千四百六十五员。 大抵三十而仕,六十而退,取其中数,不三十年,存者略尽。 若岁入流五百人,则三十年自相充补。 况三十年外,在官犹多,不虑其少。 今入流岁千四百,其倍两之,又停选六七千人,复年别新加,其类浸广,殆非经久之制。 古者为官择人,不闻取人多而官少也。 三曰:永徽以来,在官者或以善政擢,论事者或以单言进,而庠序诸生未闻甄异,是奖劝之道未周也。 四曰:唐有天下四十年,未有举秀才者,请自六品以下至草野,审加搜访,无令赫赫之辰,斯学遂绝。 五曰:唐、虞三载考绩,黜陟幽明。 二汉用人,亦久其职。 今任官率四考罢,官知秩满,则怀去就;民知迁徙,则苟且。 以去就之官,临苟且之民,欲移风振俗,乌可得乎?请四考进阶,八考听选,以息迎新送故之弊。 六曰:三省都事、主事、主书,比选补,皆取流外有刀笔者,虽欲参用士流,率以俦类为耻。 前后相沿,遂成故事。 且掖省崇峻,王言秘密,尚书政本,人物所归,专责曹史,理有未尽,宜稍革之,以清其选。 会中书令杜正伦亦言入流者众,为官人敝,乃诏与祥道参议,而执政惮改作,又以勋戚子进取无他门,遂格。 稍迁司刑太常伯。 每覆大狱,必歔欷累叹。 奏决日,为再不食。 诏巡察关内道,多振冤滞。 兼沛王府长史。 麟德元年,拜右相。 祥道性审谨,居宰相,忧畏不自堪,数陈老病丐解。 坐与上官仪善,罢为司礼太常伯。 高宗封泰山,有司请太常卿亚献,光禄卿终献。 祥道建言:「三代六卿重,故得佐祠。 汉、魏以来,权归台省,九卿为常伯属官。 今封岱大礼不以八坐,用九卿,无乃徇古名忘实事乎?」帝可其议,以司徒徐王元礼亚献,祥道终献。 礼成,进爵广平郡公。 乾封元年,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 卒,年七十一,赠幽州都督,谥曰宣。 第40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新唐書》
第4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