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宗嘗召鹽倉御史崔虞問太倉粟數,對曰:「有粟二百五十萬石。 」帝曰:「今歲費廣而所畜寡,奈何?」乃詔出使郎官、御史督察州縣壅遏錢谷者。 時豪民侵噬產業不移戶,州縣不敢徭役,而征稅皆出下貧。 至于依富室為奴客,役罰峻于州縣。 長吏歲輒遣吏巡覆田稅,民苦其擾。 武宗即位,廢浮圖法,天下毀寺四千六百、招提蘭若四萬,籍僧尼為民二十六萬五千人,奴婢十五萬人,田數千萬頃,大秦穆護、襖二千餘人。 上都、東都每街留寺二,每寺僧三十人,諸道留僧以三等,不過二十人。 腴田鬻錢送戶部,中下田給寺家奴婢丁壯者為兩稅戶,人十畝。 以僧尼既盡,兩京悲田養病坊,給寺田十頃,諸州七頃,主以耆壽。 自會昌末,置備邊庫,收度支、戶部、鹽鐵錢物。 宣宗更號延資庫。 初以度支郎中判之,至是以屬宰相,其任益重。 戶部歲送錢帛二十萬,度支鹽鐵送者三十萬,諸道進奉助軍錢皆輸焉。 懿宗時,雲南蠻數內寇,徙兵戍嶺南。 淮北大水,徵賦不能辦,人人思亂。 及龐勛反,附者六七萬。 自關東至海大旱,冬蔬皆盡,貧者以蓬子為面,槐葉為齏。 乾符初,大水,山東饑。 中官田令孜為神策中尉,怙權用事,督賦益急。 王仙芝、黃巢等起,天下遂亂,公私困竭。 昭宗在鳳翔,為梁兵所圍,城中人相食,父食其子,而天子食粥,六宮及宗室多餓死。 其窮至于如此,遂以亡。 初,乾元末,天下上計百六十九州,戶百九十三萬三千一百二十四,不課者百一十七萬四千五百九十二;口千六百九十九萬三百八十六,不課者千四百六十一萬九千五百八十七。 減天寶戶五百九十八萬二千五百八十四,口三千五百九十二萬八千七百二十三。 元和中,供歲賦者,浙西、浙東、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八道,戶百四十四萬,比天寶才四之一。 兵食于官者八十三萬,加天寶三之一,通以二戶養一兵。 京西北、河北以屯兵廣,無上供。 至長慶,戶三百三十五萬,而兵九十九萬,率三戶以奉一兵。 至武宗即位,戶二百一十一萬四千九百六十。 會昌末,戶增至四百九十五萬五千一百五十一。 宣宗既復河、湟,天下兩稅、榷酒茶鹽錢,歲入九百二十二萬緡,歲之常費率少三百餘萬,有司遠取後年乃濟。 及群盜起,諸鎮不覆上計雲。 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 唐都長安,而關中號稱沃野,然其土地狹,所出不足以給京師、備水旱,故常轉漕東南之粟。 高祖、太宗之時 ,用物有節而易贍,水陸漕運,歲不過二十萬石,故漕事簡。 自高宗已後,歲益增多,而功利繁興,民亦罹其弊矣。 初,江淮漕租米至東都輸含嘉倉,以車或馱陸運至陝。 而水行來遠,多風波覆溺之患,其失常十七八,故其率一斛得八斗為成勞。 而陸運至陝,才三百里,率兩斛計佣錢千。 民送租者,皆有水陸之直,而河有三門底柱之險。 顯慶元年,苑西監褚朗議鑿三門山為梁,可通陸運。 乃發卒六千鑿之,功不成。 其後,將作大匠楊務廉又鑿為棧,以輓漕舟。 輓夫系二鈲于胸,而繩多絶,輓夫輒墜死,則以逃亡報,因系其父母妻子,人以為苦。 開元十八年,宣州刺史裴耀卿朝集京師,玄宗訪以漕事,耀卿條上便宜曰:「江南戶口多,而無征防之役。 然送租、庸、調物,以歲二月至楊州入斗門,四月已後,始渡淮入汴,常苦水淺,六七月乃至河口,而河水方漲,須八九月水落始得上河入洛,而漕路多梗,船檣阻隘。 江南之人不習河事,轉僱河師水手,重為勞費。 其得行日少,阻滯日多。 今漢、隋漕路,瀕河倉稟,遺蹟可尋。 可于河口置武牢倉,鞏縣置洛口倉,使江南之舟不入黃河,黃河之舟不入洛口。 而河陽、柏崖、太原、永豐、渭南諸倉,節級轉運,水通則舟行,水淺則寓于倉以待,則舟無停留,而物不耗失。 此甚利也。 」玄宗初不省。 二十一年,耀卿為京兆尹,京師雨水,谷踴貴。 玄宗將幸東都,復問耀卿漕事,耀卿因請「罷陝陸運,而置倉河口,使江南漕舟至河口者,輸粟于倉而去,縣官僱舟以分入河、洛。 置倉三門東西,漕舟輸其東倉,而陸運以輸西倉,復以舟漕,以避三門之水險。 」玄宗以為然。 乃于河陰置河陰倉,河清置柏崖倉;三門東置集津倉,西置鹽倉;鑿山十八里以陸運。 自江、淮漕者,皆輸河陰倉,自河陰西至太原倉,謂之北運,自太原倉浮渭以實關中。 玄宗大悅,拜耀卿為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江淮都轉運使,以鄭州刺史崔希逸、河南少尹蕭炅為副使,益漕晉、絳、魏、濮、邢、貝、濟、博之租輸諸倉,轉而入渭。 凡三歲,漕七百萬石,省陸運佣錢三十萬緡。 是時,民久不罹兵革,物力豐富,朝廷用度亦廣,不計道里之費,而民之輸送所出水陸之直,增以「函腳」、「營窖」之名,民間傳言用鬥錢運鬥米,其縻耗如此。 及耀卿罷相,北運頗艱,米歲至京師才百萬石。 二十五年,遂罷北運。 而崔希逸為河南陝運使,歲運百八十萬石。 其後以太倉積粟有餘,歲減漕數十萬石。 二十九年,陝郡太守李齊物鑿砥柱為門以通漕,開其山顛為輓路,燒石沃醯而鑿之。 然棄石入河,激水益湍怒,舟不能入新門,候其水漲,以人輓舟而上。 天子疑之,遣宦者按視,齊物厚賂使者,還言便。 齊物入為鴻臚卿,以長安令韋堅代之,兼水陸運使。 堅治漢、隋運渠,起關門,抵長安,通山東租賦。 乃絶灞、滻,並渭而東,至永豐倉與渭合。 又于長樂坡瀕苑牆鑿潭于望春樓下,以聚漕舟。 堅因使諸舟各揭其郡名,陳其土地所產寶貨諸奇物于袱上。 先時民間唱俚歌曰「得體紇那邪」。 其後得寶符于桃林,於是陝縣尉崔成甫更《得體歌》為《得寶弘農野》。 堅命舟人為吳、楚服,大笠、廣袖、芒屩以歌之。 成甫又廣之為歌辭十闋,自衣缺後綠衣、錦半臂、紅抹額,立第一船為號頭以唱,集兩縣婦女百餘人,鮮服靚妝,鳴鼓吹笛以和之。 眾艘以次輳樓下,天子望見大悅,賜其潭名曰廣運潭。 是歲,漕山東粟四百萬石。 自裴耀卿言漕事,進用者常兼轉運之職,而韋堅為最。 第24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新唐書》
第2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