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宗開元十二年,四方治定,歲屢豐稔,群臣多言封禪,中書令張說又固請,乃下制以十三年有事泰山。 於是說與右散騎常侍徐堅、太常少卿韋縚、秘書少監康子元、國子博士侯行果刊定儀注。 立圓台于山上,廣五丈,高九尺,土色各依其方。 又于圓台上起方壇,廣一丈二尺,高九尺,其壇台四面為一階。 又積柴為燎壇于圓台之東南,量地之宜,柴高一丈二尺,方一丈,開上,南出戶六尺。 又為圓壇于山下,三成、十二階,如圓丘之制。 又積柴于壇南為燎壇,如山上。 又為玉冊、玉匱、石咸,皆如高宗之制。 玄宗初以謂升中于崇山,精享也,不可喧嘩。 欲使亞獻已下皆行禮山下壇,召禮官講議。 學士賀知章等言:「昊天上帝,君也;五方精帝,臣也。 陛下享君于上,群臣祀臣于下,可謂變禮之中。 然禮成於三,亞、終之獻,不可異也。 」於是三獻皆升山,而五方帝及諸神皆祭山下壇。 玄宗問:「前世何為秘玉牒?」知章曰:「玉牒以通意于天,前代或祈長年,希神仙,旨尚微密,故外莫知。 」帝曰:「朕今為民祈福,無一秘請。 」即出玉牒以示百寮。 乃祀昊天上帝于山上壇,以高祖配。 祀五帝以下諸神于山下,其祀禮皆如圓丘。 而卜日、告天及廟、社、大駕所經及告至、問百年、朝覲,皆如巡狩之禮。 其登山也,為大次於中道,止休三刻而後升。 其已祭燔燎,侍中前跪稱:「具官臣某言,請封玉冊。 」皇帝升自南陛,北向立。 太尉進昊天上帝神座前,跪取玉冊,置於桉以進。 皇帝受玉冊,跪內之玉匱,纏以金繩,封以金泥。 侍中取受命寶跪以進。 皇帝取寶以印玉匱,侍中受寶,以授符寶郎。 太尉進,皇帝跪捧玉匱授太尉,太尉退,複位。 太常卿前奏:「請再拜。 」皇帝再拜,退入于次。 太尉奉玉匱之桉于石鹼南,北向立。 執事者發石蓋,太尉奉玉匱,跪藏於石鹼內。 執事者覆石蓋,檢以石檢,纏以金繩,封以石泥,以玉寶遍印,引降複位。 帥執事者以石距封固,又以五色土圜封。 其配座玉牒封于金匱,皆如封玉匱。 太尉奉金匱從降,俱複位。 以金匱內太廟,藏於高祖神堯皇帝之石室。 其禪于社首,皆如方丘之禮。 天子將巡狩,告于其方之州曰:「皇帝以某月于某巡狩,各脩乃守,考乃職事。 敢不敬戒,國有常刑。 」將發,告于圓丘。 前一日,皇帝齋,如郊祀。 告昊天上帝,又告于太廟、社稷。 具大駕鹵簿。 所過州、縣,刺史、令候于境,通事舍人承製問高年,祭古帝王、名臣、烈士。 既至,刺史、令皆先奉見。 將作築告至圓壇于岳下,四出陛,設昊天上帝、配帝位。 天子至,執事皆齋一日。 明日,望于岳、鎮、海、瀆、山、川、林、澤、丘、陵、墳、衍、原、隰,所司為壇。 設祭官次於東壝門外道南,北向;設饌幔內壝東門外道北,南向;設宮縣、登歌;為瘞臽。 祭官、執事皆齋一日。 岳、鎮、海、瀆、山、川、林、澤、丘、陵、墳、衍、原、隰之尊,在壇上南陛之東,北向。 設玉篚及洗,設神坐壇上北方。 獻官奠玉幣及爵于岳神,祝史助奠鎮、海以下。 明日,乃肆覲,將作於行宮南為壝。 三分壝間之二在南、為壇于北,廣九丈六尺,高九尺,四出陛。 設宮縣壇南、禦坐壇上之北,解劍席南陛之西。 文、武官次門外東、西,刺史、令次文官南,蕃客次武官南,列輦路壇南。 文官九品位壇東南,武官西南,相向。 刺史、令位壇南三分庭一,蕃客位於西。 又設門外位,建牙旗于壝外,黃麾大仗屯門,鈒戟陳壝中。 吏部主客戶部贊群官、客使就門外位。 刺史、令贄其土之實,錦、綺、繒、布、葛、越皆五兩為束,飾以黃帕常貢之物皆篚,其屬執列令後。 文武九品先入就位。 皇帝乘輿入北壝門,繇北陛升壇,即坐,南向。 刺史、蕃客皆入壝門,至位,再拜,奠贄,興,執贄。 侍中降于刺史東北,皆拜。 宣已,又拜。 蕃客以舍人稱制如之。 戶部導貢物入刺史前,龜首之,金次之,丹、漆、絲、纊四海九州之美物,重行陳。 執者退,就東西文武前,側立。 通事舍人導刺史一人,解劍脫舄,執贄升前,北向跪奏:「官封臣姓名等敢獻壤奠。 」遂奠贄。 舍人跪舉以東授所司,刺史劍、舄複位。 初,刺史升奠贄,在庭者以次奠于位前,皆再拜。 戶部尚書壇間北向跪,請以貢物付所司,侍中承製曰:「可。 」所司受贄出東門。 中書侍郎以州鎮表方一桉俟于西門外,給事中以瑞桉俟于東門外,乃就侍臣位。 初,刺史將入,乃各引桉分進東、西陛下。 刺史將升,中書令、黃門侍郎降立,既升,乃取表升。 尚書既請受贄,中書令乃前跪讀,黃門侍郎、給事中進跪奏瑞,侍郎、給事中導桉退,文武、刺史、國客皆再拜。 北向位者出就門外位。 皇帝降北陛以入,東、西位者出。 設會如正、至,刺史、蕃客入門,皆奏樂如上公。 會之明日,考制度。 太常卿采詩陳之,以觀風俗。 命市納賈,以觀民之好惡。 典禮者考時定日,同律,禮、樂、制度、衣服正之。 山川神祇有不舉為不恭,宗廟有不慎為不孝,皆黜爵。 革制度、衣服者為叛,有討。 有功德于百姓者,爵賞之。 皇帝視學,設大次於學堂後,皇太子次於大次東。 設禦座堂上,講榻北向。 皇太子座禦座東南,西向。 文臣三品以上坐太子南,少退;武臣三品以上于講榻西南;執讀座于前楹,北向。 侍講座執讀者西北、武官之前;論義座于講榻前,北向。 執如意立於侍講之東,北向。 三館學官座武官後。 設堂下版位,脫履席西階下。 皇太子位於東階東南,執經于西階西南,文、武三品以上分位於南,執如意者一人在執經者後,學生位於文、武后。 其日,皇帝乘馬,祭酒帥監官、學生迎于道左。 皇帝入次,執經、侍講、執如意者與文武、學生皆就位堂下。 皇太子立於學堂門外,西向。 侍中奏「外辨」。 皇帝升北階,即坐。 皇太子乃入就位,在位皆再拜。 侍中敕皇太子、王公升,皆再拜,乃坐。 執讀、執經釋義。 執如意者以授侍講,秉詣論義坐,問所疑,退,以如意授執者,還坐,乃皆降。 若賜會,則侍中宣制,皇帝返次。 群官既會,皇帝還,監官、學生辭于道左。 第6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新唐書》
第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