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穆宗在東宮,方幼好戲。 綬講書之隙,頗以嘲誚悅之。 嘗密賫家所造食,入宮餉太子。 憲宗嘗召對,綬奏曰:「太子學書,至『依』字,輒去旁『人』。 臣問之,太子云:『君父以此字可天下奏事,臣子不合全書。 』」上益嘉太子之賢,賜綬錦彩。 綬無威儀,時以人間鄙說戲言以取悅太子。 太子因入侍,道綬語。 憲宗不悅,謂侍臣曰:「凡侍讀者,當以經義輔導太子,納之輒物,而綬語及此,予何望耶?」乃罷侍讀,出為虔州刺史。 穆宗即位,以師友之恩,召為尚書右丞,兼集賢院學士,甚承恩顧,出入禁中。 綬以七月六日是穆宗載誕節,請以是日百官詣光順門賀太后,然後上皇帝壽。 時政道頗僻,敕出,人不敢議。 久之,宰臣奏古無生日稱賀之儀,其事終寢。 綬在集賢,遇重陽,賜宰臣百官曲江宴;綬請與集賢學士別為一會,從之。 長慶元年三月,轉禮部尚書,判集賢院事。 帝嘗問:「禳災祈福,其可必乎?」綬對曰:「昔宋景公以一善言而法星退之三舍,此禳災以德也。 漢文帝除秘祝,每于祠祭,盡敬而已,言無所祈,以明福不可以求致也。 而二君卒能變已變之災,享自致之福,著于史傳,其理甚明。 如失德以祈災消,媚神以祈福至,神苟有知,當因以致譴,非祈禳之道也。 」時人主失德,綬因以諷之。 二年十月,檢校戶部尚書、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 辭日,請門戟十二,自將赴鎮。 又訴家貧,請賜錢二百萬。 又面乞授子元弼官。 上皆可之。 綬禦事無術,洎臨戎鎮,庶政隳紊。 二年八月卒,贈尚書右仆射。 博士劉端夫請謚為「通」,殿中侍御史孟琯上言以為非當。 博士權安請謚為「繆」,竟不施行。 鄭權,滎陽開封人也。 登進士第,釋褐涇原從事。 節度使劉昌符病亟,請入覲,度軍情必變,以權寬厚容眾,俾主留務。 及昌符上路,兵果亂。 權挺身入白刃中,抗辭喻以逆順。 因殺其首亂者數人,三軍畏伏。 德宗聞而嘉之。 時天子厭兵,籓鎮將吏得軍情者,多超授官爵。 自試衛佐擢授行軍司馬、御史中丞。 入朝為倉部郎中,累遷至河南尹。 十一年,代李遜為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 十二年,轉華州刺史、潼關防禦、鎮國軍使。 十三年,遷德州刺史、德棣滄景節度使。 時朝廷用兵討李師道,權以德、棣之兵臨境。 奏于平原、安德二縣之間置歸化縣,以集降民。 滄州刺史李宗奭與權不協,每事多違,不稟節制。 權奏之,上令中使追之。 宗奭諷州兵留己,上言懼亂,未敢離郡,乃以烏重胤鎮橫海,代權歸朝。 滄州將吏懼,共逐宗奭。 宗奭方奔歸京師。 詔以悖慢之罪,斬于獨柳之下。 其弟宗爽,長流汀州。 授權邠寧節度。 會天德軍使上章論宗奭之冤,為權誣奏,權降授原王傅。 尋遷右金吾衛大將軍,充左街使。 穆宗即位,改左散騎常侍,充入回鶻告哀使。 憚其遠役,辭以足疾,不獲免,肩輿而行。 權器度魁偉,有辭辯。 既至虜廷,與虜主爭論曲直,言辭激壯,可汗深敬異之。 長慶元年使還。 出為河南尹,入拜工部侍郎,遷本曹尚書。 以家人數多,俸入不足,求為鎮守。 旬月,檢校右仆射、廣州刺史、嶺南節度使。 初,權出鎮,有中人之助。 南海多珍貨,權頗積聚以遺之,大為朝士所嗤。 四年十月卒。 盧士玫,山東右族,以文儒進。 性端厚,與物無競,雅有令聞。 始為吏部員外郎,稱職,轉郎中、京兆少尹。 奉憲宗園寢,刑簡事集,時論推其有才,權知京兆尹事。 會幽州劉總願釋兵柄入朝,請用張弘靖代己。 復請析瀛、漠兩州,用士玫為帥,朝廷一皆從之。 士玫遂授檢校右常侍,充瀛、漠兩州都防禦觀察使。 無何,幽州亂,害賓佐,縶弘靖,取裨將硃克融領軍務,遣兵襲瀛、漠。 朝廷慮防禦之名不足抗凶逆,即日除士玫檢校工部尚書,充瀛漠節度使。 士玫亦罄家財助軍用,堅拒叛徒者累月。 竟以官軍救之不至,又瀛漠之卒親愛多在幽州,遂為其下陰導克融之兵以潰。 士玫及從事皆被拘執,送幽州,囚于賓館。 及朝廷宥克融之罪,士玫方得歸東洛。 尋拜太子賓客,留司洛中,旋除虢州刺史,復為賓客。 寶曆元年七月卒,贈工部尚書。 韓全義,出自行間,少從禁軍,事竇文場。 及文場為中尉,用全義為帳中偏將,典禁兵在長武城。 貞元十三年,為神策行營節度、長武城使,代韓潭為夏綏銀宥節度,詔以長武兵赴鎮。 全義貪而無勇,短於撫禦。 制未下,軍中知之,相與謀曰:「夏州沙磧之地,無耕蠶生業。 盛夏移徙,吾所不能。 」是夜,戍卒鼓噪為亂,全義逾城而免,殺其親將王棲岩、趙虔曜等。 賴都虞候高崇文誅其亂首而止之,全義方獲赴鎮。 明年,吳少誠拒命,詔征十七鎮之師討之。 時軍無統帥,兵無多少,皆以內官監之,師之進退不由主將。 十五年冬,王師為賊所敗於小溵河。 德宗以文場素待全義,乃用為蔡州四面行營招討使,仍以陳許節度使上官涚副之。 諸鎮之師,皆取全義節度。 全義將略非所長,能以巧佞財賄結中貴人,以被薦用。 及師臨賊境,又制在監軍,每議兵出,一帳之中,中人十數,紛然爭論莫決。 蔡賊聞之,屢求決戰。 十六年五月,遇賊于溵水南廣利城。 旗鼓未交,諸軍大潰,為賊所乘。 全義退保五樓,賊對壘相望。 潰兵未集,乃與監軍賈英秀、賈國良等保溵水縣。 賊距溵水五六里而軍,全義懼其凌突,退保陳州。 其汴宋、河北之軍,皆亡歸本鎮,唯陳許將孟元陽、神策將蘇光榮等數千人守溵水。 全義誘潞州大將夏侯仲宣、滑將時昂、河陽將權文度、河中將郭湘等誅之。 由是軍情稍固。 少誠知王師無能為,致書幣以告監軍,願求昭洗。 德宗召大臣議,宰相賈耽曰:「昨全義五樓退軍,賊不追擊者,應望國家恩貸。 臣伏恐須開生路。 」上然之。 又得監軍等奏,即下制洗滌,加其爵秩。 十七年,全義自陳州班師,而中人掩其敗跡,上待之如初。 全義武臣,不達朝儀,托以足疾,不任謁見。 全義司馬崔放入對,德宗勞問,放引過,言招撫無功。 德宗曰:「全義為招討使,招得吳少誠歸國,其功大矣。 何必殺人乃為功耶!」旋命還鎮,令中使就第賜宴,錫賫頗厚。 自還至辭,都不謁見而去。 議者以隳敗法制,從古已還,未如貞元之甚。 憲宗在籓,常惡其事。 及即位,全義懼,求入覲,詔以太子太保致仕。 其年七月卒。 第31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3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