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曆三年,逢吉出為山南東道節度使,請又新為副使,李續之為行軍司馬。 逢吉為宰相時,用門下省主事田伾。 伾犯臓亡命,逢吉保之於外。 及罷相,裴度發其事,逢吉坐罰俸。 又詔曰:「朕在億兆人之上,不令而人化,不言而人信者,法也。 法行則君主重,法廢則朝廷輕。 田伾常掛亡命之章,偷請養賢之祿,跡在搜捕,公行人間,而更冒選吏曹,顯擬郡佐。 及黃樞覆驗,烏府追擒,證逮皆明,奸狀盡得。 三移憲牒,一無申陳。 眾狀滿前,群議溢耳,終則步健不至,琅璫空來。 蔑視紀綱,頗同侮謔,顧茲參畫,負我上台。 閲視連名,伊爾二子,又新可汀州刺史,李續之可涪州刺史。 」及逢吉致仕,李訓用事,復召二子為尚書郎。 訓貶,復貶而卒。 希復子讀,登進士第,有俊才。 累官至中書舍人、禮部侍郎,典貢舉,時稱得士。 位終尚書左丞。 蔣乂,字德源,常州義興人也。 祖瑰,太子洗馬,開元中弘文館學士。 父將明,累遷至左司郎中、國子司業、集賢殿學士、副知院事,代為名儒。 而乂, 史官吳兢之外孫,以外舍富墳史,幼便記覽不倦。 七歲時,誦庾信《哀江南賦》,數遍而成誦在口,以聰悟強力,聞于親黨間。 弱冠博通群籍,而史才尤長。 其父在集賢時,以兵亂之後,圖籍溷雜,乃白執政,請攜乂入院,令整比之。 宰相張鎰見而奇之,乃署為集賢小職。 乂編次踰年,于亂中勒成部帙,得二萬餘卷,再遷王屋尉,充太常禮院修撰。 貞元九年,轉右拾遺,充史館修撰。 十三年,以故河中節度使張茂昭弟光祿少卿同正茂宗尚義章公主,茂宗方居母喪,有詔起複雲麾將軍成禮。 詔下,乂上疏諫曰:「墨縗之禮,本緣金革。 從古已來,未有駙馬起複尚主者。 既乖典禮,且違人情,切恐不可。 」上令中使宣諭云:「茂宗母臨亡有請,重違其心。 」乂又拜疏,辭逾激切。 德宗于延英特召入對,上曰:「卿所言,古禮也。 朕聞如今人家,往往有借吉為婚嫁者,卿何苦固執?」對曰:「臣聞裡俗有不甚知禮法者,或女居父母服內,家既貧匱,旁無至親,即有借吉以就禮者。 男子借吉而娶,臣未嘗聞之。 況陛下臨禦已來,每事憲章典禮。 建中年郡縣主出降,皆詔有司依禮,不用俗儀,天下慶戴。 忽今駙馬起複成禮,實恐驚駭物聽。 臣或聞公主年甚幼小,即更俟一年出降,時既未失,且合禮經,實天下幸甚!」上曰:「卿言甚善,更俟商量。 」俄而韋彤、裴堪諫疏繼入,上不悅,促令奉行前詔,然上心頗重乂。 上嘗登凌煙閣,見左壁頽剝,文字殘缺,每行僅有三五字,命錄之以問宰臣。 宰臣遽受宣,無以對;即令召乂至,對曰:「此聖歷中《侍臣圖贊》,臣皆記憶。 」即于禦前口誦,以補其缺,不失一字。 上嘆曰:「虞世南暗寫《列女傳》,無以加也。 」十八年,遷起居舍人,轉司勛員外郎,皆兼史職。 時集賢學士甚眾,會詔問神策軍建置之由。 相府討求,不知所出,諸學士悉不能對,乃訪于乂。 乂徵引根源,事甚詳悉,宰臣高郢、鄭珣瑜相對曰:「集賢有人矣!」翌日,詔兼判集賢院事。 父子代為學士,儒者榮之。 時順宗祔廟,將行祧遷之禮,詔公卿議。 咸云:「中宗中興之主,不當遷。 」乂建議云:「中宗既正位柩前,乃受母后篡奪,五王翼戴,方復大業。 此乃由我失之,因人得之,止可同於返正,不得號為中興。 」群議紛然,竟依乂所執。 元和二年,遷兵部郎中。 與許孟容、韋貫之等受詔刪定製敕,成三十捲,奏行用。 改秘書少監,復兼史館修撰。 尋奉詔與獨孤鬱、韋處厚同修《德宗實錄》。 五年,書成奏禦,以功拜右諫議大夫。 明年監修國史裴垍罷相,李吉甫再入,以乂垍之修撰,改授太常少卿。 久之,遷秘書監。 乂性樸直,不能事人,或遇權臣專政,輒數歲不遷官。 在朝垂三十年,前後每有大政事、大議論,宰執不能裁決者,必召以咨訪。 乂徵引典故,以參時事,多合其宜,然亦以此自滯。 而好學不倦,老而彌篤,雖甚寒暑,手不釋卷。 旁通百家,尤精歷代沿革。 家藏書一萬五千卷。 本名武,因憲宗召對,奏曰,「陛下已誅群寇,偃武修文,臣名于義未允,請改名乂。 」上忻然從之。 時帝方用兵兩河,乂亦因此諷諭耳。 乂居史任二十年,所著《大唐宰輔錄》七十捲、《凌煙閣功臣》、《秦府十八學士》、《史臣》等傳四十捲。 長慶元年卒,年七十五,贈禮部尚書,謚曰懿。 子系、伸、偕、仙、佶。 系,太和初授昭應尉,直史館。 二年,拜右拾遺、史館修撰,典實有父風。 與同職沈傳師、鄭浣、陳夷行、李漢等受詔撰《憲宗實錄》。 四年,書成奏禦,轉尚書工部員外,遷本司郎中,仍兼史職。 宰相宋申錫為北軍羅織,罪在不測,系與諫官崔玄亮泣諫于玉階之下,申錫亦減死,時論稱之。 開成中,轉諫議大夫。 武宗朝,李德裕用事,惡李漢,以系與漢僚婿,出為桂管都護禦觀察使。 中宗即位,征拜給事中、集賢殿學士、判院事。 轉吏部侍郎,改左丞。 出為興元節度使,入為刑部尚書。 俄檢校戶部尚書、鳳翔尹,充鳳翔隴節度使,入為兵部尚書。 以弟伸為丞相,懇辭朝秩,檢校尚書左仆射、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封淮陽縣開國公,食邑五百戶。 伸,登進士第,歷佐使府。 大中初入朝,右補闕、史館修撰,轉中書舍人,召入翰林為學士。 自員外郎中,至戶部侍郎、學士承旨,轉兵部侍郎。 大中末,中書侍郎、平章事。 仙、佶,皆至刺史。 偕,有史才,以父任歷官左拾遺、史館修撰,轉補闕。 咸通中,與同職盧耽、牛叢等受詔修《文宗實錄》。 蔣氏世以儒史稱,不以文藻為事,唯伸及系子兆有文才,登進士第,然不為文士所譽。 與柳氏、沈氏父子相繼修國史實錄,時推良史,京師云《蔣氏日曆》,士族靡不家藏焉。 第26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26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