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殷、周以降,封略益明,承曆數者八家,渾區宇者五姓,聲教所及,惟唐為大。 秦皇罷侯置守,長城起於臨洮;孝武卻地開邊,障塞限于鷄鹿;東漢則哀牢請吏;西晉則裨離結轍;隋室列四郡于卑和海西,創三州于扶南江北,遼陽失律,因而棄之。 高祖神堯皇帝誕膺天命,奄有四方。 太宗繼明重熙,柔遠能邇,逾大磧通道,北至仙娥,于骨利干置玄闕州。 高宗嗣守丕績,克廣前烈,遣單車賫詔,西越蔥山,于波刺斯立疾陵府。 中宗復配天之業,不失舊物。 睿宗含先天之量,惟新永圖。 玄宗以大孝清內,以無為理外,大宛驥錄,歲充內廄,與貳師之窮兵黷武,豈同年哉!肅宗掃平氛昆,潤澤生人。 代宗剗除殘孽,彞倫攸敘。 伏惟皇帝陛下,以上聖之姿,當太平之運,敦信明義,履信包元,惠養黎蒸,懷柔遐裔。 故瀘南貢麗水之金,漠北獻余吾之馬,玄化洋溢,率士沾濡。 臣幼切磋于師友,長趨侍于軒墀,自揣孱愚,叨榮非據,鴻私莫答,夙夜兢惶。 去興元元年,伏奉進止,令臣修撰國圖,旋即充使魏州、汴州,出鎮東洛、東都,間以眾務,不遂專門,績用尚虧,憂愧彌切。 近乃力竭衰病,思殫所聞見,叢于丹青。 謹令工人畫《海內華夷圖》一軸,廣三丈,從三丈三尺,率以一寸折成百里。 別章甫左衽,奠高山大川。 縮四極于纖縞,分百郡于作繢。 宇宙雖廣,舒之不盈庭;舟車所通,覽之咸在目。 並撰《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四十捲,中國以《禹貢》為首,外夷以《班史》發源;郡縣紀其增減,蕃落敘其衰盛。 前地理書以黔州屬酉陽,今則改入巴郡;前西戎志以安國為安息,今則改入康居。 凡諸疏舛,悉從釐正。 隴西、十地,播棄于永初之中;遼東、樂浪,陷屈于建安之際。 曹公棄陘北,晉氏遷江南,緣邊累經侵盜,故墟日致堙毀。 舊史撰錄,十得二三,今書搜補,所獲太半。 《周禮職方》,以淄、時為幽州之浸,以華山為荊河之鎮,既有乖于《禹貢》,又不出於淹中,多聞闕疑,詎敢編次。 其古郡國題以墨,今州縣題以硃,今古殊文,執習簡易。 臣學謝小成,才非博物。 伏波之聚米,開示眾軍;酇侯之圖書,方知厄塞。 企慕前哲,嘗所寄心,輒罄庸陋,多慚紕繆。 優詔答之,賜錦彩二百匹、袍段六、錦帳二、銀瓶盤各一、銀榼二、馬一匹,進封魏國公。 順宗即位,檢校司空,守左仆射,知政事如故。 時王叔文用事,政出群小,耽惡其亂政,屢移病乞骸,不許。 耽性長者,不喜臧否人物。 自居相位,凡十三年,雖不能以安危大計啟沃於人主,而常以檢身厲行以律人。 每自朝歸第,接對賓客,終日無倦。 至于家人近習,未嘗見其喜慍之色,古之淳德君子,何以加焉! 永貞元年十月卒,時年七十六。 廢朝四日,冊贈太傅,謚曰元靖。 姜公輔,不知何許人。 登進士第,為校書郎。 應制策科高等,授左拾遺,召入翰林為學士。 歲滿當改官,公輔上書自陳,以母老家貧,以府掾俸給稍優,乃求兼京兆尹戶曹參軍,特承恩顧。 才高有器識,每對見言事,德宗多從之。 建中四年十月,涇師犯闕。 德宗蒼黃自苑北便門出幸,公輔馬前諫曰:「硃泚嘗為涇原帥,得士心。 昨以硃滔叛,坐奪兵權,泚常憂憤不得志。 不如使人捕之,使陪鑾駕,忽群凶立之,必貽國患。 臣頃曾陳奏,陛下苟不能坦懷待之,則殺之,養獸自貽其患,悔且無益。 」德宗曰:「已無及矣!」從幸至奉天,拜諫議大夫,俄以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從幸山南,車駕至城固縣,唐安公主薨。 上之長女,昭德皇后所生,性聰敏仁孝,上所鍾愛。 初,詔尚韋宥,未克禮會而遇播遷;及薨,上悲悼尤甚,詔所司厚其葬禮。 公輔諫曰:「非久克複京城,公主必須歸葬,今於行路,且宜儉薄,以濟軍士。 」德宗怒,謂翰林學士陸贄曰:「唐安夭亡,不欲于此為塋壠,宜令造一磚塔安置,功費甚微,不合關宰相論列。 姜公輔忽進表章,都無道理,但欲指朕過失,擬自取名。 朕比擢拔為腹心,乃負朕如此!」贄對曰:「公輔官是諫議,職居宰衡,獻替固其職分。 本立輔臣,置之左右,朝夕納誨,意在防微,微而弼之,乃其所也。 陛下以造塔役費微小,非宰相所論之事。 但問理之是非,豈論事之大小!若造塔為是,役雖大而作之何傷!若造塔為非,費雖小而言者何罪!」帝又曰:「卿未會朕意。 朕以公輔才行,共宰相都不相當,在奉天時已欲罷免,後因公輔辭退,朕已面許。 尋屬懷光背叛,遂且因循,容至山南。 公輔知朕擬改官,所以固論造塔,賣直取名。 據此用心,豈是良善!朕所惆悵者,只緣如此。 」贄再三救護,帝怒不已,乃罷為左庶子。 尋丁母憂,服闕,授右庶子,久之不遷。 洎陸贄知政事,以有翰林之舊,數告贄求官。 贄密謂公輔曰:「予嘗見郴州竇相,言為公奏擬數矣,上旨不允,有怒公之言。 」公輔恐懼,上疏乞罷官為道士,久之未報。 後又廷奏,德宗問其故,公輔不敢泄贄,便以參言為對。 帝怒,貶公輔為泉州別駕,又遣中使賫詔責竇參。 順宗即位,起為吉州刺史,尋卒。 憲宗朝,贈禮部尚書。 史臣曰:賈魏公以溫克長者,致位丞相,拒獻甫之請,畋李納之郊,則器略可知矣!韋郢公慷慨節義,困于讒邪,命矣夫!趙丞相區分檢裁,求為雅士,以爭權而陷陸贄,則前時以德報怨,其可信乎!公輔一言悟主,驟及台司;一言不合,禮遽疏薄,則加膝墜泉之間,君道可知矣! 贊曰:元靖訏謨,真謂純儒。 手調鼎飪,心運地圖。 姜躁趙險,並躍天衢。 哀哉韋公,終困讒夫。 列傳第八十九 ○陸贄 陸贄,字敬輿,蘇州嘉興人。 父侃,溧陽令,以贄貴,贈禮部尚書。 贄少孤,特立不群,頗勤儒學。 年十八登進士第,以博學宏詞登科,授華州鄭縣尉。 罷秩,東歸省母,路由壽州,刺史張鎰有時名,贄往謁之。 鎰初不甚知,留三日,再見與語,遂大稱賞,請結忘年之契。 及辭,遺贄錢百萬,曰:「願備太夫人一日之膳。 」贄不納,唯受新茶一串而已,曰:「敢不承君厚意。 」又以書判拔萃,選授渭南縣主簿,遷監察御史。 德宗在東宮時,素知贄名,乃召為翰林學士,轉祠部員外郎。 贄性忠盡,既居近密,感人主重知,思有以效報,故政或有缺,鉅細必陳,由是顧待益厚。 第21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2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