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希逸,平盧人也。 少習武藝。 天寶末,安祿山反,署其腹心徐歸道為平盧節度。 希逸時為平盧裨將,率兵與安東都護王玄志襲殺歸道,使以聞,詔以玄志為平盧節度使。 乾元元年冬,玄志病卒,軍人共推立希逸為平盧軍使,朝廷因授節度使。 既數為賊所迫,希逸率勵將士,累破賊徒向潤客、李懷仙等。 既淹歲月,且無救援,又為奚虜所侵,希逸拔其軍二萬餘人,且行且戰,遂達于青州。 會田神功、能元皓于兗州,青州遂陷于希逸,詔就加希逸為平盧、淄青節度使。 自是迄今,淄青節度皆帶平盧之名也。 希逸初領淄青,甚著聲稱,理兵務農,遠近美之。 寶應元年,與諸節度同討襲史朝義,平之,加檢校工部尚書,賜實封,圖形凌煙閣。 以私艱去職。 大曆十一年九月,起複檢校尚書右仆射、上柱國,封淮陽郡王。 後漸縱恣,政事怠惰,尤崇奉釋教,且好畋游,興功創寺宇,軍州苦之。 永泰元年,因與巫者夜宿于城外,軍士乃閉之不納。 希逸奔歸朝廷,拜檢校右仆射,久之,加知省事,遷司空。 詔出而卒,廢朝三日,贈太保。 李正己,高麗人也。 本名懷玉,生於平盧。 乾元元年,平盧節度使王玄志卒,會有敕遣使來存問,懷玉恐玄志子為節度,遂殺之,與軍人共推立侯希逸為軍帥。 希逸母即懷玉姑也。 後與希逸同至青州,累至折衝將軍,驍健有勇力。 寶應中,眾軍討史朝義,至鄭州。 回紇方強暴恣橫,諸節度皆下之,正己時為軍候,獨欲以氣吞之。 因與其角逐,眾軍聚觀,約曰:「後者批之。 」既逐而先,正己擒其領而批其背,回紇尿液俱下,眾軍呼笑,虜慚,由是不敢為暴。 節度使侯希逸即其外兄也,用為兵馬使。 正己沉毅得眾心,希逸因事解其職,軍中皆言其非罪,不當廢。 會軍人逐希逸,希逸奔走,遂立正己為帥,朝廷因授平盧淄青節度觀察使、海運押新羅渤海兩蕃使、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青州刺史,賜今名。 尋加檢校尚書右仆射,封饒陽郡王。 大曆十一年十月,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十三年,請入屬籍,從之。 為政嚴酷,所在不敢偶語。 初有淄、青、齊、海、登、萊、沂、蜜、德、棣等州之地,與田承嗣、令狐彰、薛嵩、李寶臣、梁崇義更相影響。 大曆中,薛嵩死,及李靈曜之亂,諸道共攻其地,得者為己邑,正己復得曹、濮、徐、兗、鄆,共十有五州,內視同列,貨市渤海名馬,歲歲不絶。 法令齊一,賦稅均輕,最稱強大。 嘗攻田承嗣,威震鄰辭。 歷檢校司空、左仆射、兼御史大夫,加平章事、太子太保、司徒。 後自青州徙居鄆州,使子納及腹心之將分理其地。 建中後,畏懼朝廷,多不自安。 聞將築汴州,乃移兵屯濟陰,晝夜教習為備。 河南騷然,天下為憂,羽檄馳走,徵兵以益備。 又于徐州增兵,以扼江淮,於是運輸為之改道。 未幾,發疽卒,時年四十九。 子納擅總兵政,秘之數月,乃發喪。 納阻兵,興元元年四月,歸順,方贈正己太尉。 納少時,正己遣將兵備秋,代宗召見,嘉之,自奉禮郎超拜殿中丞、兼侍御史,賜紫金魚袋。 歷檢校倉部郎中,兼總父兵,奏署淄州刺史。 正己將兵擊田承嗣,奏署節度觀察留後。 尋遷青州刺史,又奏署行軍司馬,兼曹州刺史、曹濮徐兗沂海留後,又加御史大夫。 建中初,正己、田悅、梁崇義、張惟岳皆反。 二年,正己卒,納秘喪,統父眾,仍復為亂。 比會悅于濮陽,遣大將衛俊將兵一千救悅,為河東節度使馬燧敗於洹水,殺傷殆盡。 詔諸軍誅之,納從叔父洧以徐州,李士真以德州,及棣州李長卿,皆以州歸順。 納以彭城險厄,又怒洧背宗,乃悉兵圍之。 詔宣武軍節度劉洽與諸軍救之,大敗納兵于城下。 後將兵于濮陽,洽攻破其城外。 納自城上見洽,涕泣悔罪,遣判官房說以其弟經、男成務朝京師,請因洽從順。 會中使宋鳳朝見之,謂納計蹙,欲誅破之以為己功,奏請無舍,上乃械說等系禁中。 納遂歸鄆州,復與李希烈、硃滔、王武俊、田悅合謀皆反,偽稱齊王,建置百官。 及興元之降罪己詔,納乃效順,詔加檢校工部尚書、平盧軍節度、淄青等州觀察使。 無幾,檢校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時希烈圍陳州,納遣兵與諸軍奮擊,大破之,因解圍。 加檢校司空,封五百戶。 貞元初,升鄆州為大都督府,改授長史。 年三十四,薨于位,廢朝三日,贈賻有差。 子師古,累奏至青州刺史。 貞元八年,納死,軍中以師古代其位而上請,朝廷因而授之。 起複右金吾大將軍同正、平盧及青淄齊節度營田觀察、海運陸運押新羅渤海兩蕃使。 成德軍節度王武俊率師次於德、棣二州,將取蛤朵及三汊城。 棣州之鹽池與蛤朵歲出鹽數十萬斛,棣州之隷淄青也,其刺史李長卿以城入硃滔,而蛤朵為納所據,因城而戍之,以專鹽利。 其後武俊以敗硃滔功,以德、棣二州隷之,蛤朵猶為納戍。 納初于德州南跨河而城以守之,謂之三汊,交田緒以通魏博路,而侵掠德州,為武俊患。 及納卒,師古繼之。 武俊以其年弱初立,舊將多死,心頗易之,乃率眾兵以取蛤朵、三汊為名,其實欲窺納之境。 師古令棣州降將趙鎬拒之。 武俊令其子士清將兵先濟于滴河,會士清營中火起,軍驚,惡之,未進。 德宗遣使諭旨,武俊即罷還。 師古毀三汊口城,從詔旨。 師古雖外奉朝命,而嘗畜侵軼之謀,招集亡命,必厚養之,其得罪于朝而逃詣師古者,因即用之。 其有任使于外者,皆留其妻子,或謀歸款于朝,事泄,族其家,眾畏死而不敢異圖。 貞元十年五月,師古服闋,加檢校禮部尚書。 十二年正月,檢校尚書右仆射。 十一月,師古丁母憂,起複左金吾上將軍同正。 十五年正月,師古、杜佑、李欒妾媵併為國夫人。 十六年六月,與淮南節度使杜佑同制加中書門下平章事。 及德宗遺詔下,告哀使未至,義成軍節度使李元素以與師古鄰道,錄遺詔報師古,以示無外。 師古遂集將士,引元素使者謂曰:師古近得邸吏狀,具承聖躬萬福。 李元素豈欲反,乃忽偽錄遺詔以寄。 師古三代受國恩,位兼將相,見賊不可以不討。 ”遂杖元素使者,遽出後以討元素為名,冀因國喪以侵州縣。 俄聞順宗即位,師古乃罷兵。 ,後累官至檢校司徒、兼侍中。 卒贈太傅。 第16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1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