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子顗,字周人,生一歲而孤,事姊稱為恭孝。 性嗜學,尤精陰陽、象緯、經略、風俗之書。 善持論,有清譽。 少以門廕補千牛備身,自鄠縣尉判入等,授萬年尉,歷御史、補闕、尚書郎,累遷給事中、尚書左丞、戶部侍郎、中丞、吏部侍郎。 其在諫垣,與李約、李正辭迭申裨諷,頗回大政。 宰相裴垍、李絳、崔群輩多與友善,而後進之有浮名者,亦游其門,以是稱有時望。 及李逢吉殲朋黨以專政柄,而顗附麗之跡尤密,頗為時人所譏。 然處身儉約,有足多者。 著《易藴解》,推演潛亢終始之義,甚有奧旨。 寶曆元年七月卒,贈禮部尚書。 崔圓,清河東武城人也。 後魏左仆射亮之後。 父景晊,官至大理評事。 圓少孤貧,志尚閎博,好讀兵書,有經濟宇宙之心。 開元中,詔搜訪遺逸,圓以鈐謀射策甲科,授執戟。 自負文藝,獲武職,頗不得意。 蕭炅為京兆尹,薦為會昌丞,累遷司勛員外郎。 宰臣楊國忠遙制劍南節度使,引圓佐理,乃奏授尚書郎,兼蜀郡大都督府左司馬,知節度留後。 天寶末,玄宗幸蜀郡,特遷蜀郡大都督府長史、劍南節度。 圓素懷功名,初聞國難,潛使人探國忠深旨,知有行幸之計,乃增修城池,建置館宇,儲備什器。 及乘輿至,殿宇牙帳咸如宿設,玄宗甚嗟賞之,即日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劍南節度,余如故。 肅宗即位,玄宗命圓同房琯、韋見素並赴肅宗行在所,玄宗親制遺愛碑于蜀以寵之。 從肅宗還京,以功拜中書令,封趙國公,賜實封五百戶。 明年,罷知政事,遷太子少師,留守東都。 會官軍不利於相州,軍回過洛陽,所在剽掠。 圓棄城南奔襄陽,詔削除階封。 尋起為濟王傅。 李光弼用為懷州刺史,除太子詹事,改汾州刺史,皆以理行稱。 拜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觀察使,加檢校右仆射、兼御史大夫,轉檢校左仆射知省事。 大曆三年六月薨,年六十四,輟朝三日,贈太子太師,謚曰昭襄。 崔渙,祖玄暐,神龍功臣,封博陵郡王。 父璩,文學知名,位至禮部侍郎。 渙少以士行聞,博綜經籍,尤善談論,累遷尚書司門員外郎。 天寶末,楊國忠出不附己者,渙出為劍州刺史。 天寶十五載七月,玄宗幸蜀,渙迎謁于路,抗詞忠懇,皆究理體,玄宗嘉之,以為得渙晚。 宰臣房琯又薦之,即日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扈從成都府。 肅宗靈武即位。 八月,與左相韋見素、同平章事房琯、崔圓同賫冊赴行在。 時未復京師,舉選路絶,詔渙充江淮宣諭選補使,以收遺逸。 惑于聽受,為下吏所鬻,濫進者非一,以不稱職聞。 乃罷知政事,除左散騎常侍,兼餘杭太守、江東採訪防禦使。 旋授正議大夫、太子賓客。 乾元三年正月,轉大理卿。 再遷吏部侍郎、檢校工部尚書、集賢院待詔。 性尚簡澹,不交世務,頗為時望所歸。 遷御史大夫,加稅地青苗錢物使。 時以此錢充給京百官料,渙為屬吏希中,以下估為使料,上估為百官料。 其時為皇城副留守張清發之,詔下有司訊鞫,渙無詞以對,坐是貶道州刺史。 大曆三年十二月壬寅,以疾終。 子縱,初以廕補協律郎,三遷為監察御史。 詔擇令長於台省,除藍田令,寬明勤干,德化大行,縣人為之立碑頌德。 轉京兆府司錄,累遷金部員外郎。 以父貶道州刺史,棄官就養。 丁父憂,終制,六遷大理卿、兼御史中丞、汴西水陸運兩稅鹽鐵等使。 田悅連敗,走魏州,嬰城自守,諸道兵圍之,屢乏食,詔縱兼魏州四節度糧料使,軍儲稍給。 德宗幸奉天,四方握兵,未有至者。 縱先知之,潛告李懷光勸令奔命,懷光從之。 縱乃悉斂軍財與懷光俱來,調給具備。 懷光兵士久戰河外,及次河中,將遷延。 縱之貨幣先已渡河,縱謂眾曰:「若濟,悉以分賜。 」眾利之,乃西。 至奉天,加右庶子,充使。 無幾,拜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數奏懷光剛愎反覆,宜陰備之。 及行幸梁州,左右或短之曰:「縱素善懷光,今不來矣。 」上曰:「他人不知縱,吾可保其心。 」不數日,縱至,拜御史大夫。 嘗議其大體,不親細事,獄訴儀制,皆付之僚吏。 貞元元年,親祠南郊,為大禮使。 屬兵旱之後,賦入尚少,縱裁定文物,儉而中禮。 無何,萬年丞源邃為京兆尹李齊運所抑捽至死,縱劾奏不行。 數月,除吏部侍郎,尋檢校禮部尚書、東畿唐汝鄧都觀察使、河南尹。 是時兵革甫定,民耗六七,縱悉心求瘼,為理簡易。 先是,戍邊之師由洛陽者,儲餼取辦于編戶。 縱始官備,不征於人,令五家相保,俾自占告發斂,以絶胥吏之私。 又引伊、洛水以通裡閈,都中灌溉濟不逮為十一二,人甚安之。 征拜太常卿。 貞元七年六月卒官,年六十二,謚曰忠,贈吏部尚書。 縱孝悌,修飭自立,以父為元載排抑,居退十餘年,左宦外府,訖載得罪,不求聞達。 初,渙有寵妾鄭氏,縱以母事之。 鄭氏性剛戾,待縱不以理,雖為大僚,每加笞詬。 縱率妻子候顏,敬順不懈,時以為難。 杜鴻漸,故相暹之族子。 祖慎行,益州長史。 父鵬舉,官至王友。 鴻漸敏悟好學,舉進士,解褐王府參軍。 天寶末,累遷大理司直,朔方留後、支度副使。 第11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1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