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謹案《禮記》春、秋令曰:無聚大眾,無起大役,不可興土功,恐妨農事。 若號令乖度,役使不時,則加疾疫之危,國有水旱之災,此五行之必應也。 今自春至夏,時雨愆期,下人憂心,莫知所出。 陛下雖降哀矜之旨,兩都仍有寺觀之作,時旱之應,實此之由。 且春令告期,東作方始,正是丁壯就功之日,而土木方興,臣恐所妨尤多,所益尤少,耕夫蠶妾,饑寒之源。 故《春秋》「莊公三十一年冬,不雨」,《五行傳》以為「歲三築台」;「僖公二十一年夏,大旱」,《五行傳》以「時作南門,勞人興役」。 陛下每以萬方為念,睿旨慇勤,安國濟人,防微慮遠。 伏願下明制,發德音,順天時,副人望,兩京公私營造及諸和市木石等並請且停,則蒼生幸甚。 農桑失時,戶口流散,縱寺觀營構,豈救黎元饑寒之弊哉! 疏奏不報。 尋轉兵部侍郎,以銓敘平允,持授一子為太子通事舍人。 開元五年,遷吏部侍郎,典選數年,多所持拔。 再轉黃門侍郎,代韋抗為御史大夫。 漼早與張說特相友善,時說在相位,數稱薦之。 漼又善於敷奏,上亦嘉重焉。 由是擢拜吏部尚書,尋轉太子賓客。 漼家世儉約,既久居清要,頗飾妓妾,後庭有綺羅之賞,由是為時論所譏。 二十四年卒,年七十餘,贈禮部尚書,謚曰懿。 漼從祖弟寬。 寬父無晦,袁州刺史。 寬通略,以文詞進,騎射、彈棋、投壺特妙。 景雲中,為潤州參軍,刺史韋銑為按察使,引為判官,清干善於剖斷,銑重其才,以女妻之。 後應拔萃,舉河南丞。 再轉為長安尉。 時宇文融為侍御史,括天下田戶,使奏差為江南東道勾當租庸地稅兼覆田判官。 轉太常博士。 禮部擬國忌之辰享廟用樂,下太常,寬深達禮節,特建新意,以為廟尊忌卑則登歌,廟卑忌尊則去龠。 中書令張說謂寬明識,舉而行之。 再遷為刑部員外郎。 有萬騎將軍馬崇正晝殺人,時開府、霍國公王毛仲恩幸用事,將鬻其獄,寬執之不回。 兵部尚書蕭嵩為河西節度使,奏寬及郭虛己為判官,累年專見委任,嵩加中書令,寬歷中書舍人、御史中丞、兵部侍郎。 開元二十一年冬,裴耀卿以黃門侍郎知政事,扈從出關,知江、淮轉運,于河陰置倉,奏寬為戶部侍郎,為其副。 寬性友愛,弟兄多宦達,子侄亦有名稱,于東京立第同居,八院相對,甥侄皆有休憩所,擊鼓而食,當世榮之。 選吏部侍郎,及玄宗還京,又改蒲州刺史。 州境久旱,入境,雨乃大浹。 遷河南尹,不附權貴,務于恤隱,政乃大理。 改左金吾衛大將軍,一年,除太原尹,賜紫金魚袋。 玄宗賦詩而餞之,曰:「德比岱雲布,心如晉水清。 」 天寶初,除陳留太守,兼採訪使。 尋而范陽節度李適之入為御史大夫,除寬範陽節度兼採訪使河北替之。 其年,又加御史大夫,時北平軍使烏承恩恃以蕃酋與中貴通,恣求貨賄,寬以法按之。 檀州刺史何僧獻生口數十人,寬悉命歸之,故夷夏感悅。 三載,以安祿山為範陽節度,寬為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 玄宗素重寬,日加恩顧。 刑部尚書裴敦復討海賊回,頗張賊勢,又廣敘功以開請託之路,寬嘗幾微奏之。 居數日,有河北將士入奏,盛言寬在范陽能政,塞上思之,玄宗嗟賞久之。 李林甫懼其入相,又惡寬與李適之善,乃呼裴敦復,且以寬之語告之。 敦復使氣性疏,與寬素不相下,以為林甫推誠於己,因願結之,且訴其冤。 先是,寬以親故名囑敦復,求請軍功。 至是敦復氣憤發其事,林甫曰:「公宜速奏,無後於人。 」尋而敦復扈從幸溫泉宮,寬在京城未發。 遇有敦復下軍將程藏曜、郎將曹鑒。 鑒,郴州富人;藏曜,嶺南首領之子。 皆有他事,與人詣台告訴,寬受其狀,捕鑒等鞫之。 敦覆判官太常博士王悅聞之,謂寬求其過,連夜詣湯所以告。 敦復大懼,促裝待罪,因令子婿以五百金賂于貴妃姊楊三娘。 楊氏遽為言之,明日貶寬為睢陽太守。 寬以清簡為政,故所蒞人皆愛之。 當時望為宰輔。 及韋堅構禍,寬又以親累貶為安陸別駕員外置。 林甫使羅希奭南殺李適之,紆路至安陸過,擬怖死之。 寬叩頭祈請,希奭不宿而過。 寬又懼死,上表請為僧,詔不許。 然崇信釋典,常與僧徒往來,焚香禮懺,老而彌篤。 累遷東海太守、襄州採訪使、銀青光祿大夫,轉馮翊太守,入拜禮部尚書。 十四載卒,年七十五。 詔贈太子少傅,賻帛一百五十段、粟一百五十石。 兄弟八人,皆明經及第,入台省、典郡者五人。 寬歿之後,弟珣為河內郡太守。 安祿山反,以執父喪,將投闕庭,恐累其母,乃詣河東節度訴誠而退。 後在母憂,又陷史思明,授其偽官委任,使弟朗密奉表疏至上京。 代宗時,為左司郎中、兼侍御史、河東道租庸判官。 王丘,光祿卿同皎從兄子也。 父同晊,左庶子。 丘年十一,童子舉擢第,時類皆以誦經為課,丘獨以屬文見擢,由是知名。 弱冠,又應制舉,拜奉禮郎。 丘神氣清古,而志行修潔,尤善詞賦,族人左庶子方慶及御史大夫魏元忠皆稱薦之。 長安中,自偃師主簿擢第,拜監察御史。 開元初,累遷考功員外郎。 先是,考功舉人,請託大行,取士頗濫,每年至數百人,丘一切核其實材,登科者僅滿百人。 議者以為自則天已後凡數十年,無如丘者,其後席豫、嚴挺之為其次焉。 三遷紫微舍人,以知制誥之勤,加朝散大夫,再轉吏部侍郎。 典選累年,甚稱平允。 擢用山陰尉孫逖、桃林尉張鏡微、湖城尉張晉明、進士王泠然,皆稱一時之秀。 俄換尚書左丞。 十一年,拜黃門侍郎。 其年,山東旱儉,朝議選朝臣為刺史以撫貧民,制曰:「昔咎繇與禹言曰:『在知人,在安人。 』此皆念存邦本,光于帝載,乾乾夕惕,無忘一日。 而長吏或不稱,蒼生或未寧,深思循良,以矯過弊,仍重諸侯之選,故自朝廷始之。 」於是以丘為懷州刺史,又以中書侍郎崔沔等數人皆為山東諸州刺史。 至任,皆無可稱,唯丘在職清嚴,人吏甚畏慕之。 俄又分知吏部選事,入為尚書左丞,丁父憂去職,服闋,拜右散騎常侍,仍知制誥。 二十一年,侍中裴光庭病卒,中書令蕭嵩與丘有舊,將薦丘知政事,丘知而固辭,且盛推尚書右丞韓休,嵩因而奏之。 及休作相,遂薦丘代崔琳為御史大夫。 丘既訥於言詞,敷奏多不稱旨。 俄轉太子賓客,襲父爵宿預男,尋以疾拜禮部尚書,仍聽致仕。 第8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下》
第81頁